驚雷之下
狂風漫卷,寒雨滿天,孱弱的孤城在黑夜中搖搖欲墜。
暗沉厚重的烏雲,低垂於天幕,若隱若現的電光在雲層間翻滾,釋放著迷離的金色光澤。
驚雷乍起,餘音震顫九霄。
由四方呼嘯聚攏而來的風,席捲遍地殘葉,在山壁上瘋狂衝撞、嘶吼,應和著充斥天地之間的轟鳴。
傾瀉如注的暴雨,在半空形成磅礴的水幕,然後一刻不停地衝擊地面,激起瀰漫四野的薄霧,煙水茫茫之間,天地混沌一片。
突然,一道耀眼的閃電劃破暗沉的天際,如分裂的蛛網般由穹頂貫穿下探,映得大地一片慘白,藉著瞬間的光亮,風雨正盛,而永安關閉許久的城門卻緩緩開啟。
1852年4月6日,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夜晚。嶺南連旬的滂沱大雨籠罩四野,無邊的黑暗之中,太平軍撤離孤城,向東面崇山峻嶺之中突圍而去……
圍城半載,徒勞無功
永安,是太平天國於金田起義後攻佔的第一個州城。城池位於狹長的盆地之內,四面峻嶺環峙,山隘險關頗多,路徑分歧迷離。
城垣規模雖不大,但勝在地勢險要,從軍事的角度考慮,若控制住“遮蔽昭梧,控扼蠻瑤”的永安,向北可威脅省、府安全,向南則可進軍潯、梧,東指廣東,對未來戰局發展關係重大。
永安失守,清廷震動,咸豐帝火速委任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統籌南方軍務,專事督剿“粵匪”事宜。
文華殿大學士賽尚阿,雖歷經四朝、德高望重,但對軍事卻一竅不通,偏偏此時千里之外的廣西,戰爭形勢又極其複雜。
永安四周共駐有清軍約三萬餘人,但其內部山頭林立、派系混雜,相互之間傾軋不斷,矛盾重重。
其中,廣西提督向榮和廣州副都統烏蘭泰,作為兩大主力率兵分駐永安城外南北兩面。
對於圍剿的方式,烏蘭泰主張“圍而擊之”;向榮則堅持“縱而掩之”。
向、烏本就不和,而來自於戰術選擇上的分歧,又不斷加深著二人的矛盾,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關係日益惡化,直至勢同水火。
發展到最後,本應彼此照應、相互配合的南北兩線,乾脆在軍事上各行其是,南動則北靜,北戰則南觀。
加上主帥賽尚阿不通軍務,對戰爭的部署舉棋不定,懸而難決,既無法在複雜的內部環境中威懾和約束部下,平衡各方勢力,又對全域性缺乏統一的掌控和調配。
更不堪的是,綠營官兵承平日久,軍心渙散、營紀廢弛,畏敵怯戰思想嚴重,戰鬥力嚴重不足。
帥無能、將失和、兵畏戰,上下交困又各懷鬼胎,諸多不利因素在永安城外反覆疊加發酵,結果就是清軍人數、武器裝備雖遠勝守城太平軍,但圍城長達半年之久,除了白白耗費掉咸豐帝從牙縫裡摳出來的五百萬兩剿匪銀,其餘一無所獲。
時有佚名文人作詩諷曰:孤城在望無人近,半載遙從壁上觀
突圍:困境中的艱難抉擇
城外清軍一籌莫展,困守孤城的太平軍,雖仍軍容鼎盛,但其實境況也是日趨艱難。
太平天國從金田逶迤而來,一路披荊斬棘,攻城略地,隊伍壯大的同時,沿途所得物資彈藥也非常充足,後勤保障根本不成問題。
而據守永安之後,深陷四面重圍,雖力保城池無虞,卻始終未能向外擴張,同時,面對清軍堅壁清野的封鎖戰術,又一直無法獲得穩定的外部補給渠道。
永安本是彈丸之城,根本無法持續提供上萬人的消耗給養,雖然太平天國於州城之內厲行節約,並積極開展生產自救,但對於龐大的消耗而言,實屬杯水車薪。
堅守半年之久,攻守交鋒不息,戰爭帶來的各種消耗無法得到及時補充,龐大的人口基數又潛藏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外的清軍雖然在軍事上難以取得突破,但兵力並沒有遭受重大損失,補給更是源源不絕。
而太平軍卻糧秣漸盡,醫藥匱乏,槍炮火藥更是難以為繼。長此以往,即使清軍圍而不攻,單純地比拼消耗和供給,太平軍也必然會陷入油盡燈枯的死局。
面對現實的困境,繼續堅守沒有意義,還隨時可能面臨滅頂之災,而長遠的戰略發展要求,也驅動著方興未艾的太平軍繼續砥礪前行。
有鑑於此,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天國的核心領導,開始部署突圍的準備工作。
突圍的方向選擇在永安城東,因為南北兩線皆有重兵把守,而西面則由清軍主帥賽尚阿親自負責。
只有東面群山聳峙,山路難行,清軍也據此推斷“逆匪必不從此躥逃”。
殊不知太平軍本就生長於山谷之中,道路崎嶇實屬司空見慣,翻脊越嶺也早就習以為常。
因為清軍的盲目自信,永安城東的古蘇衝口僅有數百老弱殘兵駐守,成為整個防守鏈條上最為薄弱的環節。
而突圍的時間,則選擇在農曆二月中旬,此時正值廣西的雨季,連綿的大雨既能有效的降低能見度,惡劣的自然環境更會使敵人放鬆警惕,這些,都將為成功撤離創造有利條件。
莽莽群山之中,風急雨驟,蟄伏多時的太平軍,正在等待下一個黑夜的降臨。
雨夜突圍,虎賁先鋒告捷
4月5日(農曆二月十六),黃昏酉時,連日未停的雨勢陡然轉急,夜暮之中,太平軍開始突圍,目標直指城東十八里的古蘇衝口。
按照洪秀全等人的突圍設想,佔據古蘇衝口,再經由龍寮嶺向東,過仙回而入昭平,便可北上直達省府桂林。
為保證行動的迅捷,並靈活有力的應對清軍可能的追擊,所有太平軍人員,一律輕裝上陣,包括不必要的輜重、軍械、金銀、衣物等統統予以捨棄。
突圍的順序和兵力配置是:悍將羅大綱率2000人為先鋒,任務是突襲古蘇衝口,開啟大部隊前進的交通線。
前衛軍2000人,由北王韋昌輝坐鎮,循先鋒軍闖出的路線疾進,肅清沿途殘敵,保持道路安全,並任羅大綱的預備隊。
中軍既為總部指揮中樞,隨軍家屬、老弱婦孺也都被置於其庇護之下。因此人數最為龐大,達五、六千之眾,由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指揮,天王洪秀全親自負責掌握全域性。
西王蕭朝貴督兵一千在後掩護,向東行進。駐守水竇的秦日綱部為殿後軍,其所率2000人皆為精銳,負責最為艱鉅的防堵清軍追擊任務。
太平軍選擇在雷電交加、風雨大作的傍晚開始突圍,大大出乎敵人的意料,等大雨初歇,清軍發覺可疑便遣人檢視,而此時濃霧又起,且天色愈發昏沉,無奈只得繼續觀望。
而太平軍這邊,虎賁先鋒羅大綱如猛虎出籠,冒雨直撲古蘇衝口清軍軍營,守軍猝不及防之下,潰不成軍。
先鋒軍大獲全勝,不僅順利完成預定任務,還意外繳獲了大量火藥和槍炮,有力緩解了太平軍軍火匱乏的局面。
而清軍高臥昏睡,直到次日後半夜,才終於獲悉突圍的準確情報,此時,太平軍全員均已安然撤出州城。
殿後失利,兵敗古蘇衝口
永安州城內的太平軍全部透過古蘇衝口後,負責殿後的秦日綱部才開始從駐防的水竇撤離。
此時,天已大明,水竇外圍佛子營的烏蘭泰,最先察覺到太平軍突圍的動向,立即組織人馬追擊,並飛函知會其餘方向的清軍,即刻帶兵勇趕同追剿。
最後出發的秦日綱部隊剛到古蘇衝口,發現烏蘭泰的追兵已尾隨而至,為保證前面主力的安全,秦日綱決定堅守陣地,從而阻止烏蘭泰前進。
古蘇衝口是太平軍東撤的第一道險隘,雙方都知道佔據此地意義重大,烏蘭泰追至衝口,秦日綱嚴陣以待,而此時太平軍大隊已翻越龍寮嶺,遭遇戰一觸即發。
烏蘭泰在匆忙之間,組織的追兵人數有限,秦日綱據險而守,雖裝備落後,但尚能保持不落下風。
此後不久,北軍諸鎮聞訊趕到,清軍追擊兵力猛增,聲勢大振,向衝口發動數次攻勢,都被守軍頑強擊退。
烏蘭泰見強攻不成,遂派“敢死隊”由翼側迂迴,控制南山制高點,居高臨下衝擊山口守軍。
秦日綱的殿後部隊浴血奮戰,損失慘重,為避免全軍覆沒,被迫放棄古蘇衝口,向衝內龍寮嶺方向撤退。
烏蘭泰令奮勇兵扒山越澗,由其南山頂下擊,逆賊猝然驚竄
——《賽尚阿奏》
從整體形勢來看,主力從永安州城安全撤離,只是完成了整個突圍計劃的第一步,但此時殿後部隊阻擊失敗,還被清軍咬住了尾巴。
雷雨傾盆,星月無光,在積水泥濘的山路中艱難前行的太平軍,雖脫困於永安,但並沒能完全擺脫險境與危機。
又遇慘敗,血濺龍寮嶺內
秦日綱率殿後軍艱難撤退之際,清軍的另一主力,廣西提督向榮的北線人馬,也趕到了古蘇衝口,加入到烏蘭泰的追擊部隊之中。
圍剿永安半載,勞師動眾而未建寸功,又讓太平軍於重圍之中輕易脫逃,如果再不能追剿成功,後果將不堪設想。
向、烏這二員悍將,深知事關重大,害怕嚴旨追究,暫時調和了矛盾,決定抓緊時機,通力合作猛擊太平軍後衛,取得戰果,也好向咸豐帝交代。
秦日綱在敗退的過程中,並沒有汲取前一日在古蘇衝口被烏蘭泰佔據制高點,迂迴襲擊的教訓,只安排了少量的兵力堅守龍寮嶺,在嶺上修築一些草棚瞭望守衛。將大量人馬留在峽谷之內,幫助和掩護主力快速撤退。
而此時向、烏合兵一處,人數已經達到上萬人,而秦日綱又對清軍追擊兵力和規模嚴重估計不足。
烏蘭泰故技重施,乘著凌晨濃霧,派遣精銳的突擊隊,攀登龍寮嶺,根本未遭任何抵抗即登上山峰。
再次佔據有利地形後,清軍對谷底大量毫無防備的太平軍士兵展開了猛攻。
一時之間,排槍、火箭、石塊從山嶺之上密集射下,太平軍在狹窄的峽谷裡擁擠不堪,無法展開隊形,又處於向上仰攻的不利位置,被動挨打,無從還擊,很快就發生了潰亂。
更要命的是,此時龍寮嶺內,除了秦日綱的殿後部隊外,還有大量行動緩慢,未能及時跟上大部隊轉移的老弱家屬。
遠端進攻取得優勢之後,清軍大隊人馬又從側翼山脊猛撲而下,太平軍之前就方寸大亂,此時更是潰不成軍。
龍寮嶺狹長的山谷之內,2000多名精銳太平軍將士和大批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被數倍於己的敵人重重圍困,在清軍瘋狂的屠殺之下,眼看即將全軍覆沒。
危急關頭,本已衝出峽谷的西王蕭朝貴,得知殿後部隊龍寮嶺遇伏,危在旦夕,急忙調轉後衛軍,拼死回援秦日綱,才將少數殿後的兄弟救出重圍。
復仇的火焰在大峒燃燒
龍寮嶺之戰,是太平天國軍興以來首場慘敗,此戰過後,不僅數千人的殿後精銳傷亡殆盡,而且前方的太平軍主力也暴露在追兵的攻擊範圍之內,情勢更加危急。
而清軍在龍寮嶺大獲全勝後,信心大增,主帥賽尚阿下令其餘各部“嚴督催剿,不得停留”。
烏蘭泰更是因勝而驕,忘乎所以。妄圖窮追不捨,將太平軍一網打盡。
原本因連日鏖戰,將士均已疲憊不堪,向榮與其約好,就地修整三日,再行追剿。
誰知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烏蘭泰,不想給太平軍任何喘息的機會,竟私自違背約定,帶領親兵於8日凌晨向龍寮嶺外追趕而去。
利之所在,趨之若鶩,烏蘭泰甫一動身,清軍各方人馬不甘其獨佔軍功,紛紛拔營跟隨。
而洪秀全等人已翻過龍寮嶺,駐紮在昭平縣境內仙回嶺。得悉後軍損失慘重,眾人悲憤交加,發誓報仇雪恨。
正值此時,聽聞烏蘭泰領銜由後方殺到,為徹底擺脫清軍的追擊,也為給死難的兄弟報仇,洪秀全決定在龍寮嶺外的大峒谷地與清軍展開一場戰略決戰。
面對強敵,太平軍採取了誘敵深入之計,兵分三路,一路埋伏於龍寮嶺之上,待敵人透過便斷其歸路;一路用木石堵塞前方道路,阻截清兵前趨;而主力則選擇隱蔽於谷地後製高點大峒山上,並部署槍炮、礌石、滾木。
烏蘭泰新勝之後,囂張驕狂,完全沒有將太平軍放在眼裡,一路縱兵狂奔,不覺已陷入太平軍預設的埋伏地點——大峒谷地。
8日清晨,大雨傾瀉,濃霧四罩,咫尺不辨人與物。清軍飢疲交加,盤桓失神,火器也無法發揮效用,正在慌亂之時,兩側山峰上殺聲四起,槍炮齊鳴,礌石、滾木更是傾盆而下。
烏蘭泰部頓時亂成一團,在雨霧泥濘中掙扎呼喊。身後清軍見狀紛紛急馳接應,也陸續進入伏擊圈內。
眼見狹小的谷地擠滿了清軍,洪秀全一聲令下,總攻開始。
頃刻之間,大峒谷地伏兵四起,太平軍滿懷復仇的怒火,向敵人發起猛烈衝鋒。
大霧之中,清軍難辨敵我,耳聽周遭殺聲大作卻不知對手虛實,慌亂之中人馬相踏,四散潰逃,又被追趕而來的太平軍分割消滅。
大戰過後,烏蘭泰身邊只剩幾十名殘兵,躲在深澗之中苟延殘喘,才算逃過一劫。
僅有向榮尚能臨危不亂,下馬以連環槍開路,且戰且退,而太平軍銜尾緊逼,一路擒斬,最終向榮折兵八百,狼狽竄回北軍大營。
大峒谷遇伏,清軍參戰之五鎮總兵,只剩和春一人僥倖逃脫,兵員陣亡更是高達兩三千人,損失如此慘重,實為道光、咸豐兩朝數十年未有之事。
而太平軍經此一役,徹底擺脫了自與清軍作戰以來受圍遭堵的被動格局,暫時消除了面臨的軍事威脅,進入了戰略發展的大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