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一舞,低眉淺唱,曲調婉轉,草木皆動。
這就是京劇的魅力,京劇被譽為國粹一方面是因為它從雜糅百家,源遠流長,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本身的表演形式無不透露著蘊意十足的東方美學。
而在京劇圈,梅蘭芳無疑是最拔尖兒的那一撥。
都說名師出高徒,梅蘭芳曲藝生涯一生輝煌,因此身後的追隨者也是數不勝數,據不完全統計梅先生的弟子至少有110餘位左右,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位,她是這110位其中之一。
她就是師從梅蘭芳先生的謝虹雯,她是戲劇舞臺上的青衣,水袖盈腰,唱出一生榮辱。
一入梨園,嶄露頭角
謝虹雯出生於1930年,她生在一個梨園世家,她的母親碧雲霞是謝玉山的養女,也是當時轟動一時的京劇名旦,因為其大膽妖冶的颱風和精緻出色的外貌,碧雲霞一上臺就被觀眾記住了。
在戲曲方面,謝虹雯的造詣其實遠不如母親,謝虹雯之所以走上這條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謝虹雯長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因為生計所迫,還在唸書的謝虹雯不得不輟學入梨園學戲,一入梨園的她還是非常幸運的,先是受到了戲曲“一代宗師”王瑤卿的教導,後又跟著梅蘭芳學戲,最後還成功拜師梅蘭芳。
王瑤卿
時間到了1949年,這一年謝虹雯迎來了生命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她在自己十九歲這一年,遇到一個叫楊寶森的男人,由此踏上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1949年,此時的謝虹雯學戲已經學了兩三年了,因為學藝漸長,表現不俗,她經王瑤卿先生的推薦去了當時很有名的“寶華社”,擔任二牌旦角的主演。
楊寶森
一遇姻緣,短暫相守
當時“寶華社”的臺柱子是“四大鬚生”之一,紅極一時的楊寶森先生。
楊寶森和謝虹雯一樣,也出生於梨園世家,曾祖父專攻刀馬旦,而楊寶森自己自幼喜歡老生,不惜違背祖父讓其承襲旦角的願望。
楊寶森先後師從裘桂仙、鮑吉祥學習老生,為餘派一宗。
天賦頗高加之後天勤學苦練,他10歲左右便可以“帶藝搭班”。
遇到謝虹雯的時候,楊寶森已經是一個四十歲的中年人,他經歷了喪妻之痛,身邊還帶著一個女兒。
而當時只有十九歲的謝虹雯是個美麗聰慧的女孩。
因為初次擔角,有很多需要謝虹雯學習的地方,而楊寶森又是當時“寶華社”的名人。
因此下了戲,楊寶森經常給這個小姑娘做指導,一來二去不僅謝虹雯的進步非常大,他們在臺上的配合也越來越有經驗,越發顯得默契。
楊寶森優異出色,對於謝虹雯來說,亦師亦友,而楊寶森看謝虹雯靈動聰慧,如此優秀的兩個人加之長時間的相處,不心動是不可能的。
對楊寶森來說,聰慧漂亮的謝虹雯不僅填補了他痛失愛妻的空白,還能在事業上與他共進退,而謝虹雯始終帶著對這個男人無限的崇拜與仰望。
於是在1953,謝紅雯23歲這一年,她與楊寶森,走進了婚姻殿堂,此時的楊寶森已經44歲,身邊還帶著一個女兒。
這個女孩是楊寶森與已故妻子收養的孩子,從小就體弱多病,同楊寶森結婚後,謝虹雯將她視如己出,細心照料。
婚後楊寶森和謝虹雯的日子過得甜蜜恩愛,謝虹雯還為楊寶森生下一個男孩,名叫楊珉。
然而好景不長,可能正是應了那句“恩愛夫妻難白頭”的讖語,在結婚後的第五個年頭,楊寶森不幸逝世,終年49歲,此時他們的兒子楊珉才不到4歲。
噩耗般的轉折,讓剛剛看到幸福曙光的謝虹雯有些錯愕,她與自己的楊先生剛剛相守不過短暫的四年時間,楊寶森就狠心的撇下她和兩個尚不懂事的孩子,先她而去了。
丈夫楊寶森走後,謝紅雯時常想起他的不易,她說:楊先生沒有過過一天順心的日子。
楊寶森一生最崇拜的是餘叔巖,但由於經濟窘迫一輩子也未曾真正拜師請教,只能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著前人的路,來開闢自己的一方天地。
戲班裡的有句話說,楊三爺紅在死後,這也呼應了謝虹雯的說法。
楊先生生前為了藝術不低頭甘於寂寞,無奈最終也難以與愛人長相廝守,在他走後,京劇中“楊派”已經算是顯學,得到大家一致的推崇與喜愛。
無論在事業上還是在愛情裡,楊先生都有些生不逢時的感覺,如果他能早一點遇見溫婉可人的謝虹雯,如果他能看到“楊派”的發揚光大......
可惜沒如果,斯人已逝,此時28歲的謝虹雯還要帶著兩個孩子堅強地走下去。
梨園輾轉,同道相濟
楊寶森走後,謝虹雯的日子似乎過得有些艱難,她一邊要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一邊還要研究戲曲藝術,為了生計上臺演出。
一次機緣巧合,在恩師王瑤卿和梅蘭芳組織的聚會中,謝虹雯見到了令她仰慕已久的張君秋,一來二去便與張君秋熟識了。
張君秋
那些年謝虹雯經常往返於常州演出,一次謝虹雯要演出《憐香伴》,她特意跑去請教張君秋。
張君秋見她急急忙忙,風塵僕僕,告訴她,你要學《憐香伴》,光知道看劇本是沒有用的。
說罷,熱心的張君秋就把戲裡的角色給謝虹雯單獨地演了一遍。
張君秋對藝術的熱情,以及對自己的熱心讓謝虹雯久久不能忘懷。
在楊寶森離世後,謝虹雯沒有再改嫁,一直帶著兩個孩子獨自生活,但命運可能就是在這裡埋下了伏筆,謝虹雯遇到了張君秋,他們之間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張君秋的“三人世界”
早在遇到謝紅雯之前,張君秋就已經是鼎鼎有名的旦角人物了,但細數張君秋的前半生,也是坎坷波折。
張君秋從小被父親無情拋棄,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母親靠著每天跑場子表演與兒子勉強度日。
張君秋身材高大,長相俊美,還繼承了母親的一副好嗓子。
在他14歲那年,被京劇演員李多奎看中,並把他介紹給了李凌楓,遂拜師李凌楓,開始了自己的學戲生涯。
李多奎
優越的外形加之嬌媚的嗓音非常適合唱青衣,經過短短一年的訓練,天賦異稟的張君秋在北京吉祥戲院首次登臺就一炮而紅。
走紅後的張君秋真的是意氣風發,梅蘭芳和程硯秋等人都給他親自指導過,在不斷的摸索中,他還創新的自己的表演技法,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張派”。
在任何時代,只要人一紅隨之而來的名利金錢就都不在話下,當時的張君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長腿歐巴,活脫脫的愛豆小鮮肉,身後的追隨者自然是多到排隊。
就在此時,一個叫趙硯奎的人為他女兒瞅準了機會,親自來跟張君秋的母親談論親事。
趙硯奎眼光長遠,他知道張君秋是個人才,所以早早就預定了這位東床快婿,於是在1940年,剛滿20歲的張君秋就和一面都未見過的趙小姐結婚了。
這段包辦婚姻並沒有想象中的令人痛苦,趙家小姐趙玉蓉是個溫婉賢淑的漂亮女子,因此婚後張君秋與之也是恩愛有加,婚後不久趙小姐就給張君秋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這對於兩家來說真可謂是天大的喜事。
然而幸福的生活沒過多久,就來了一次驚天的大轉折,事情緣起於1943年張君秋去上海的一次演出。
上海這座繁華的大都市素有“十里洋場”之稱,此時老實本分的“土小子”張君秋看的是眼花繚亂,就在這時候,他被一個叫吳勵箴的女孩鎖定了。
待張君秋的演出結束之後,一個女孩大方地走向他,說仰慕他已久希望可以做個朋友。
二十幾歲的俊男美女,在上海這樣燈紅酒綠的地方,愛情的火花很快便四處蔓延開來,但是這段戀情最終到底會怎麼樣呢?
先不說張君秋家裡那個溫婉可人的賢妻趙玉蓉,就是這個勇敢表白的吳勵箴就有些難搞。
吳勵箴來頭很大,美貌且能力出眾,並且家世顯赫,父親是有名望的銀行家,妥妥的千金大小姐一枚,偏偏就愛上了張君秋這個有婦之夫,看來這人長得好看很多時候還真的是一種煩惱。
吳的家人當然是不同意女兒的戀情,找物件不僅找了個戲子,還是個有家室的戲子,吳家怎麼會允許自己嬌生慣養的女兒去張家做小。
但就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吳勵箴的大小姐脾氣上來什麼也不管了。
她收拾好自己的金銀細軟連夜從上海去往北京,見到張母說非張君秋不嫁。
張母看見自帶豐厚嫁妝的“準兒媳”,還能再說什麼,遂默許了親事,讓趙玉蓉和吳勵箴不分大小,共侍一夫。
婚後三人的生活難得得非常和諧,趙玉蓉性靦腆溫和,主要操持家庭內務,而吳勵箴見多識廣多與張君秋在外應酬,小日子過得可謂是美滋滋。
君秋境遇窘迫,虹雯攜手到老
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趙玉蓉和吳勵箴都不長壽,先後離世,留下張君秋和母親以及幾個孩子。
1966年,張君秋的境遇窘迫到了極點,年邁的母親生病吐血,而昔日鮮衣怒馬的京劇名伶卻還要被迫到街上去買鹹菜。
這一幕恰好讓謝虹雯的母親看到了,轉而告訴女兒,謝虹雯納悶,張君秋怎麼落得如此地步。
於是她和母親來到了他的家裡,張君秋的住處簡直是家徒四壁,他和其母只能共同睡在用門板搭起來的床上,因為門板太短,腳還要伸在外面。
見此情景,謝虹雯當即便說,讓我把老太太接走療養,我來照顧。
張君秋說我是黑幫,你不怕我連累你嗎?
謝虹雯說:我不知道這些,我只知道這有個生病的老太太,再說我住的紅土店就是搞居委會工作的。
說罷謝虹雯當機立斷把張君秋的母親接了過去,照顧到直至病終。
這樣雷厲風行,善良柔情的女子,讓當時經歷過喪妻之痛的張君秋來說意義非凡。
在生活上她幫自己照顧自己重病的母親,在精神上他無比佩服這個敢作敢為的奇女子,這讓張君秋逢人就說,謝虹雯真是救了我的命啊。
而謝虹雯呢,看著昔日藝術家如今的窘迫模樣,心生同情憐惜,更何況這個男人曾經為自己演示唱法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謝虹雯腦海裡浮現著當年那個利落戲裝扮相,在舞臺上意氣風發的藝術家,又看著現在眼前這個落魄到在街邊買鹹菜的男人,他們竟然是同一個人,謝虹雯不免心生感慨。
或許是出於同情,又或許是帶著一樣身為同道的仰望之情,謝虹雯當時心裡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一定要幫他!
就這樣在丈夫楊寶森去世後8年,又一個男人出現在謝虹雯的生命中,而這一次的遇見,就是一輩子的相守。
人說患難時候才見真情,謝虹雯用自己真摯的情感打動了這個半生飄搖的男人,在精神上給了張君秋一個安穩的家。
1974年,兩人經過七八年的相處,又共同經歷了生活的許多磨難之後,終於決定走在一起。
那一年張君秋54歲,謝虹雯44歲。
在丈夫楊寶森去世16年後,謝虹雯終於又一次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幸福,雖然這幸福來得有些遲,但遇到了就是好的。
非常巧合的是,謝虹雯的兩任丈夫都是梨園中人,而且都是大家,都是謝虹雯為之仰望的那顆星。
1997年,77歲的張君秋溘然長逝,他的生命中有23年的時間是一個叫謝虹雯的女人陪伴度過的,也就是這個女人當初把他從最黑暗的低谷中拉了出來。
張君秋過世後,他的兒子張學浩在回憶父親時說,父親創造的藝術財富將會永留人間,永載史冊。
其實張君秋最傳奇的是他人生如戲的一生,但他這一生最寶貴的,是一直陪伴他直到生命終了的謝虹雯。
或許是當初那一出只有謝虹雯一個觀眾的《憐香伴》,讓她對張君秋的熱情永志難忘,而命運又兜兜轉轉地讓兩個人再次相遇。
這一次換謝虹雯對他慷慨相助,共同驅散生命的黑暗,朝著光明的地方去。
他欣賞她的果敢和決絕,她痴迷於他的為人與激情,好的愛情就是這樣,就算以前經歷的再多的磨難困苦,但當你一旦遇到了那個人,以前你經歷的一切就都不再重要了,因為彼此成為了對方的光。
謝虹雯和張君秋就是如此,他們之前的感情令人動容和敬佩,在高朋滿座時候簇擁你的永遠不及在暴風驟雨中向你伸出手的,張君秋真是幸運,得意時有人盡歡,落難時還有謝虹雯在身畔。
謝紅雯出自梨園,但是在人生這方大舞臺上,她經歷了比戲中多百倍的酸甜苦辣,她是臺上萬人簇擁的大青衣,在臺下她仍是閃耀在自己人生舞臺的最閃耀的主角。
兩嫁京劇大家的謝虹雯,一次是在本該長相廝守的時候失去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機會,而這一次是她用愛相濟,與愛人患難與共,彼此相愛相守。
人生這個大戲臺,從來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這樣起起落落分分合合的地方,能找到或者能等到那個對的人,實屬不易,如果遇見了,一定要珍惜!
就如謝虹雯與張君秋,一切來晚了也沒關係,只要有真情,只要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