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麵牛肉粉牛腩面牛腩粉,
試問有誰能不愛?
清代大吃貨袁枚曾在《隨園食單》裡講過,牛肉是“獨味孤行者,不可加別物搭配。”不過,若袁枚老爺子再活多個300多年,想必就不會下此結論,因為在後世的牛肉食譜中,出現了不下百種能與牛肉搭配的美味。
在眾多的食材中,與牛肉相伴最久、羈絆最深的,莫過於那令人快樂的碳水化合物。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牛肉與各式粉面相遇,雖然它們或許都叫牛肉麵或牛肉粉,但是幾乎沒有誰能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拒絕一碗熱騰騰的牛肉粉面!
它可是牛肉麵裡的傳奇
在牛肉麵界,能被稱之為傳奇的,大概就是開遍華夏大地的蘭州牛肉麵。一碗極致的蘭州牛肉麵,有著“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境界,能夠讓人完全忽略鋪在面上的那幾塊刀功堪比順德魚生的牛肉片。
能夠達到如此境界,皆因蘭州牛肉麵的主角,是那碗清澈透亮的牛肉湯(敲黑板:牛肉麵的牛肉只是配角!)。
喝著祁連山流下的雪水長大的張掖肉牛,骨肉壯實,最適宜清燉熬湯。大塊的牛肉牛骨配上羊肝,傳統的數十種配料,倒入老湯中再熬上一熬,湯鮮味濃,卻又是清澈見底,拉得細長的麵條泛著麥香浸泡在湯中,牛肉的濃鮮裹著清幽的麥芽甜味,每一口都不同凡響。
而去到張掖,當地人最愛的則是一碗牛肉小飯。說是飯,實際上是如米狀的麵疙瘩;而小飯,則是飯裡全是小料。與牛肉麵相似的湯頭就安安穩穩地裝在門口的大盆裡,當面疙瘩煮好後,一大勺湯頭澆在其中,然後撒上牛肉片、豆腐等配料,小飯粒粒分明,恰似一碗晶瑩剔透的米飯,吃起來則是滿口爽滑,濃郁的胡椒味在口腔中散發,一碗熱騰騰的牛肉小飯能讓你吃得鼻尖冒汗。
紅燒牛肉麵,一代人的鄉愁
有人說,臺灣的紅燒牛肉麵,是臺灣社會演變的一個縮影,它夾雜著濃濃的鄉愁,是一碗有故事的面。
當年,離開家鄉的軍人們最為懷念的是家鄉的味道。在聚居的眷村中,四川籍官兵比例極高,這些官兵眷屬煮起家鄉的家常菜紅湯牛肉,藉著豆瓣醬的香辣與濃厚,慰藉落寞的心靈。
由於軍中官兵籍貫不同,時間長久之後,這碗麵也吸收了其他地區的飲食精髓,像閩浙黃酒、廣粵香滷、客家酸菜和蘭州拉麵,將各派所長共冶一爐,造就出了當今的這碗臺灣紅燒牛肉麵。
紅燒的做法體現了四川人的飲食習慣,因為非常著重豆瓣醬的調配,有些牛肉麵店會採用兩種不同的豆瓣醬,一種紅豆瓣香辣,另外一種黑豆瓣較甘香,熬出來的湯頭才有層次感。
除此之外,還有些店會加入自家醃製的客家酸菜,酸菜的加入成為了神來之筆,它可以化解牛肉麵的油膩感。紅燒牛肉麵的秘訣在於牛肉湯夠香濃,一碗好的紅燒牛肉麵,一定要做到湯頭香濃醇厚,必須在熬煮一天後關火讓它沉澱一晚,第二天再開火繼續熬,讓它的味道更濃郁、香醇。而熬湯所需用到的牛肉分量也是關鍵,一定不可吝嗇牛肉的用量,而熬煮過的牛肉也可以拿來拌麵吃,所以湯底勝人一籌。
聞香下馬,說的就是這碗牛肉粉
在常德,不管男女老幼,均愛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米粉。
而且常德米粉油碼眾多,牛肉絲、牛雜、牛排、牛筋、燉牛肉、紅燒牛肉、羊肉片、羊肚片、滷蛋、雞絲、鴨條等,每一樣都能獨當一面。
其中,最讓人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那便是這一碗加了牛肉油碼的牛肉米粉。
常德的牛肉米粉具有辣、熱、香、鮮的特點。牛肉油碼爛度適當,鹹度適宜,牛肉從進店到製成油碼,有十分嚴格的程式。牛肉要迅速用鐵鉤懸掛,並分老、嫩、肥、瘦切成一斤左右的肉塊,放在木盆盛裝的清水裡浸泡,反覆漂洗、擠壓,排盡血水;
然後撈起放入不加蓋的爐鍋,用配製的香料煮熬,湯中浮起血泡立即將其舀出,讓牛肉的腥臭飄散;同時根據牛肉的肥瘦加放適量的牛油以增鮮味,待牛肉煮到手指能捏爛時撈起攤放在陶缽內,冷卻後切成小塊以備做油碼。在牛肉煮熟的湯里加入二分之一的清水再行燒開後,收盡浮油,澄清湯汁,再將清湯舀入另一隻爐鍋作為原湯,下粉時加放在粉碗裡,如此製作的米粉湯鮮味美。
而說到牛肉米粉,貴陽花溪的牛肉米粉也是牛肉粉界的頂級流量。據說由於太受歡迎,在貴陽的牛肉粉店經常是人滿為患。
一碗正宗的花溪牛肉粉,最教人銷魂的莫過於那股酸辣味,象牙白色脆生泡酸菜賦予爽快的酸,而通紅的花溪炒辣椒麵則讓辣勁不斷擴散,滷得爛軟的大塊黃牛肉稍微用筷子一戳便癱軟在米粉裡,滷香味撲鼻而來,支配著你的味覺,就著彈滑的米粉在口腔中纏鬥,此時,再來一口用黃牛骨髓熬製的湯底,只覺得渾身暢快無比,暖意由內而外地從每一個毛孔中散發出來。
牛腩,才是廣東人的摯愛
牛腩是老廣們餐桌上的常客,人們往往用一碗牛腩粉面開啟新的一天或相伴安眠。
而說到牛腩粉面,廣州常見的是柱侯牛腩粉面。人聲鼎沸的牛腩粉面店,其用料足至幾近溢位,但是能夠留得住廣州街坊的,始終是那牛腩的濃郁滋味。
新鮮的牛腩需要經過半天的複雜工序處理闢腥,然後要經過至少3次燜煮才能入味軟身,湯底要用豬骨與雞為主要原料熬製一夜,從食材到湯底,每一樣都耗時費力。爽口的竹升面或米白色的河粉經過快速燙焯,再舀入燜好的牛腩,一勺濃湯隨之倒入,最後加入濃郁的柱候牛腩汁作為靈魂,你吃到的每一口粉面,都是濃濃的牛香味!
有些更極致的店家,還會做清湯牛腩粉面,展現那塊牛腩極致的品質。店家往往選用坑腩中油脂分佈最均勻的部分,焯水後煮熟,用自配的滷水清湯熬煮,提升肉的滋味,之後在專門的冷氣室中將腩肉吊幹收汁,耗時一整夜,一塊好的牛腩因此而生。
一塊好的牛腩,肉質一定不能黏牙,軟嫩中要帶有滷湯的甘香。至於上湯,也是一碗麵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用煮熟牛腩的湯汁加入牛腩、牛骨熬煮10個小時而成,也是精華所在。
當然,牛腩並沒有獨佔廣州的粉面,被譽為“廚房剋星”的幹炒牛河(它是檢驗一家粵菜館是否地道的標準),同樣也是廣州人的摯愛。
一道完美的幹炒牛河,“幹”之精髓,就在於盤底不留油、乾爽。傳統的幹炒牛河,得炒到河粉金黃色,有微微焦香,整盤河粉看起來乾爽清香,盤底不留油,因為是幹炒,即使是芽菜等配菜出水分量也得極少。
牛肉要先炒至半熟,肉汁才能鎖在肉裡,再與河粉同炒,燒多兩成,才會又香又滑,而且芽菜要剛好炒到緊實,否則便會出水,韭黃要最後才能放入,無需太熟,否則便失去香味。
一碗下肚,足以掃空一日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