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秋燥來襲,部分人仍然喜歡一邊享用火鍋、小龍蝦、燒烤等重口味美食,一邊飲用冷飲等等,雖然過足“口癮”,但極易誘發口腔潰瘍。
佛山市中醫院口腔醫療中心馮遠華副主任中醫師指出,口腔潰瘍亦稱“口瘡”,可透過中醫辨證施治,透過中藥、食療以及含漱、敷貼、耳穴等外治法進行綜合治療。
煎湯藥,調整體
《薛氏醫案·口齒類要》指出:“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口瘡分為實證和虛證兩類,實者發病急而易治,虛者發病緩而難愈。
實證則瀉之
實證者,多是由外感風熱,邪毒入侵,過食膏梁厚味之物,心脾積熱,心火上炎所致,初為小水皰,破潰後融合而成,邊緣有紅暈,中間凹陷,呈黃白色,不規則,疼痛較甚,灼痛,口臭發熱,頭痛,口乾,納呆,煩渴煩熱,舌紅苔薄黃,脈數。
1、脾胃積熱型
平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食物油膩、辛辣,葷腥之物過多,會引起該型口腔潰瘍。中醫治療要清熱解毒,用清胃散加減(生石膏、黃岑、黃蓮、梔子、當歸、生地、竹葉、麥冬、升麻、丹皮、赤芍、淮牛膝)。
伴思慮過度,心煩不寐等症狀。中醫治療要清心降火、瀉熱利尿,一般用導赤散加減(生地、木通、竹葉、甘草)。
小兒出現該症的口腔潰瘍,則易吐奶,喜晝夜哭鬧。中醫治療要清瀉心脾,一般加味導赤白虎湯加減(龍膽草、大黃、人參、梔子、川樸、茵陳、郁李仁)。
虛證者,反覆發作,纏綿難愈,潰瘍面呈灰白色、口不渴,舌紅苔薄,脈細,多健忘,腰膝痠軟,納食無味,乏力,四肢不溫等。
1、心血不足型
婦女月經潮前的口瘡發作,經行則輕,經淨則愈者。中醫治療要養陰血、清虛熱,一般用四物湯加減(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方中可加肉桂,引火歸源。
伴頭暈目眩,耳鳴,腰膝痠軟,夢遺,早洩的症狀。中醫治療要滋陰補腎,一般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
伴口乾,納食無味,鏡面舌的症狀。中醫治療要滋腎陰,一般用甘露飲加減(熟地、黃岑、枳殼、甘草、茵陳、枇杷葉、石斛、乾地黃、天冬、麥冬)。
伴中氣不足,氣短乏力的症狀。中醫治療要溫補脾陽,一般用理中湯加減(人參、白朮、乾薑、甘草)。乾薑溫補脾陽,人參補氣,白朮健脾,甘草補脾和中。
口瘡難癒合,伴口涎多,口淡乏味。中醫治療要溫補腎陽,一般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伏苓、丹皮、桂枝、附子)。附子壯陽益火,熟地、山萸肉、山藥益陰攝陽,丹皮、茯苓、澤瀉清瀉利溼。
長期腹瀉而發的口瘡。中醫治療要健脾益氣,一般用參苓白朮散加減(黨參、茯苓、白朮、炒扁豆、炒山藥、薏仁、蓮子、陳皮、桂枝、砂仁(後下)、炙甘草)。
食療方,治口瘡
飲膳療法,即食物療法,根據中醫治療疾病的原則,治療口瘡潰瘍也需“見招拆招”,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馮遠華推薦以下3款食療方——
鮮百合銀耳湯
百合、蓮子各50克,銀耳60克,洗淨加適量水煮至熟爛,加入冰糖,每天服2次,有清火滋陰、安神健脾功效。
鮮百合:性味甘,微苦,平,入心、肺經,含秋水仙鹼,澱粉蛋白質、脂肪,有清心安神功效。
銀耳:味甘,性平,入肺、胃、腎經,有補脾開胃的功效。
適用人群:失眠多夢,陰虛內熱,口舌生瘡者。
葫蘆瓜飲
鮮葫蘆瓜500克,冰糖適量,將葫蘆瓜切成4塊,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煮,後用小火再煮10分鐘,過濾,調入冰糖,每日飲2-3次,有清熱止渴功效。
葫蘆瓜: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胃經,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
適用人群:暑天煩熱,口渴舌燥,口腔潰瘍者。
荷葉冬瓜湯
荷葉:味苦,性平,入心、肝、脾經,清暑利溼。
冬瓜:味甘,淡涼,入肺、大小腸、膀胱經,利水,清熱解毒。
適用人群:暑天口渴心煩,肺熱,小便短赤,口瘡者。
外治經驗方
含漱
銀花、淡竹葉、白芷、薄荷1:1:1:1,略煎煮、過濾後含漱,每天1次,至症狀緩解。
穴位敷貼
細辛粉末6克,用水調成糊狀,敷於臍部,用無紡布膠布外貼,連敷3天,可見症狀緩解。
耳穴貼
用王不留行耳穴貼,敷貼於耳穴的口、舌、神門、心、腎、皮質下,內分泌等區域,每次可選數穴。一次貼3~7天,兩耳交替進行。夏季多汗,建議每天更換貼布、定時按壓耳穴,一天3~5次,一次30下。持續疼痛、瘙癢,應注意觀察耳部面板是否有膠布過敏狀況,如果發生過敏,及時去除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