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隔壁某大國參謀長的事鬧的沸沸揚揚,那麼參謀長是怎樣的職位。看了一下百度和各種頭條、知乎的解答,大多偏於從正面、架構、文縐縐的方式來講述。今天以古講今的方式,來介紹一下。
參謀長,自然先從參謀講起。歷史上什麼時候出現參謀這個詞,我就不去考究了。講講三國。
三國裡,各大軍閥勢力都有自己的智囊團---有時稱參謀,有時稱謀士。例如曹操手下就有5個非常知名的謀士:
每當曹操需要打仗的時候,就需要謀士出來幫助分析戰況,出謀劃策。例如官渡之戰中,荀攸向曹操建議聲東擊西的方法,解了白馬之圍。後來沮授建議袁紹派兵保護運糧隊,袁紹沒同意。而袁紹的參謀許攸投奔曹操後,立即建議曹操偷襲烏巢,從而一舉擊潰袁紹。這些,都是來自於參謀的獨特作用。而那些將軍,都埋頭於練兵備戰,並不去過多的參與獻計。
至於劉備手下的謀士,最知名的便是:徐庶、諸葛亮、龐統和法正。劉備後半生做的有聲有色,也是來自於謀士不斷地獻計獻策,攻城略地。
所以,在古代參謀(謀士)是主要作用,便是以自己獨立的分析能力,提出有效有利的策略供主公使用。在古代的戰爭中,有時參謀要親自騎馬去前線,觀察敵方的軍情,再回來安排計策。親臨前線觀察軍情是非常危險的事,主公是不可能隨時親自去做,這就需要參謀發揮作用。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在三國中,儘管參謀(謀士)的能力,可以極大的影響戰局結果,但是親自帶兵打仗,還是那些將軍。而且從最終的賞賜(封將軍或者封侯)也是將軍遠遠高於參謀。古代,將軍和參謀的地位相差是非常大的。你看到過袁紹殺田豐、曹操殺荀彧的時候,可能想想他們有沒有殺過自己的將軍。
曹操的手下荀彧在曹操外出打仗時,是臨時統兵守過城的,但是並沒有獨自統兵出去打仗。劉備這邊幾個謀士倒是都做過將軍。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是沒有官職的,儘管一直出謀劃策,招兵買馬,但是說白了,就是個臨時工。赤壁之戰後,劉備授予了軍事中郎將的官職,儘管是雜牌將軍稱號,可是也統領著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諸葛亮這時不再是個參謀的角色,而是地方主政官,手下可帶著兵。後來諸葛亮回到劉備身邊,重新恢復參謀的身份。
隨後劉備入川,身邊的參謀是龐統。劉備和劉璋鬧翻了以後,龐統也是以軍事中郎將的身份統兵作戰,不幸犧牲。諸葛亮不得不再次帶兵(帶著趙雲和張飛)入川。後來的法正也以蜀郡太守、揚武將軍的身份統兵打曹操。龐統法正去世後,諸葛亮做到了軍政大權統攬,算是古代從參謀走到人臣巔峰的典範。
至於孫權那邊,謀臣張昭,魯肅,諸葛瑾,等等,也就魯肅做個大都督,其他基本都是參謀的角色。
所以,從古代可以看出,參謀是主要作用就是出謀劃策,地位相對較低。參謀不但指揮不了主官,甚至連下面的低階將軍都指揮不了。像諸葛亮剛出爐時,就指揮不動關羽張飛。魯肅在孫權身邊時,不但指揮不了周瑜,連當時周瑜手下的周泰、韓當、黃蓋、呂蒙、淩統、甘寧等等,一個都不理他。
到了現代戰爭,戰場的複雜度非常高,一支部隊內部的分工也非常的複雜。這時的參謀已經不是一個人能夠擔當的,而是以參謀部的形式存在。參謀部內部分工,有負責通訊聯絡的、有負責對敵偵查的、有負責觀察天時地利氣象的、也有負責交通(架橋、鋪路)的、還有負責物資配送的,非常繁多。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源源不斷的資訊需要彙集到參謀部來,供部隊的主官進行分析判斷,而參謀部的長官,便是參謀長。
部隊主官、主管軍事作戰的副官+參謀長,構成了一支部隊的最高領導體系。參謀長之所以能夠成為部隊的三號人物,也是因為現代戰爭複雜,大量的軍事安排需要以參謀部的名義對外發出。我們看到三國時期,曹操要打一場戰鬥,與手下謀士商量完了後,往往就是叫三五個將軍進來部署完了就開戰。但是現代戰爭,主官和參謀長定下作戰目標了,部隊內部的工種很多:炮營、工兵連、通訊連、警偵連,還有後勤、炊事、醫療、突擊等一些特定兵種。而且部隊成員往往非常分散,不可能像古代一樣集中開會部署。
現代軍隊,一般在團級部隊即要設參謀部和參謀長。一般一個團在人數在1000-4000人之間。一旦團指揮部確定了作戰方略,團參謀長即要將所有的安排細節以參謀部/團隊的名義發出,各個作戰部隊即按照命令執行。
對於更大規模的戰爭,如師一級或者軍一級作戰,高階指揮部(可以理解為總參謀長)的作戰命令(例如明日6時從正面向目標發起攻擊,必須在3個小時內攻下目標),會下發至下一級部隊,如團級指揮部。團級指揮部團長、副團長和團參謀長即立刻研究命令,逐步分解至團內部各個營/連的行動命令。
所以,在現代戰爭中,參謀長是有指揮權的,是實實在在的將軍,不是像古代那樣出謀劃策,然後退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