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開始之前,還是要介紹一下科布多和阿爾泰的歷史淵源
科布多的失守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科布多與新疆阿爾泰又是什麼關係?二者是如何分分合合的?
噶爾丹之地:
清代初年,科布多一帶為蒙古喀爾喀部牧地,後來被準噶爾噶爾丹大汗佔據,喀爾喀三部被迫南遷進入內地。
接收他們的康熙皇帝也承擔不了這些內遷的“黃金家族”子孫們的吃喝拉撒,想著早點把他們脫手。
噶爾丹敗死之後,三部回遷,祖傳之地又回到他們手中。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為了保護一直抱大腿的外蒙喀爾喀三部,弘曆爺特意在阿爾泰山附近的大片地區,設定了科布多參贊大臣,統轄阿爾泰山南北、厄魯特蒙古諸部和阿爾泰烏梁海、阿爾泰諾爾烏梁海諸部的蒙古部族。
統率守城馬步兵、卡倫士兵、屯田蒙古兵、牧場兵以及嚮導兵等總計2000餘名,管轄賽音濟雅哈圖盟各部兵馬,以及扎哈沁1旗1佐領,明阿特1旗,阿爾泰及阿爾泰諾爾烏梁海9旗的兵馬。
嘉慶以後,科布多參贊大臣轄八部三十二旗。
同治及其之後:
同治七年(1868年),置布倫托海辦事大臣、幫辦大臣各一員,轄阿爾泰山南路布倫托海(今烏倫古湖)一帶,駐地在今新疆福海縣。
同治八年(1869)布倫托海隸科布多參贊大臣。
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置阿爾泰辦事大臣,轄阿爾泰烏梁海諸旗、新土爾扈特部、新和碩特部及哈薩克流民,駐承化寺。
從上述設定可以肯定科布多,阿爾泰至少在光緒之前都是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轄地。
但在同治6年(1867年)開始,科布多,塔城就開始了對阿爾泰地區管轄權的明爭暗鬥。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裡咱們說一個甘肅的大英雄-大喇嘛棍噶札勒參:
1862年新疆暴亂,1865年大喇嘛棍嘎札勒參還俗,組織民間武裝協助清軍,抗擊暴亂軍保護民眾。
1866年5月塔城陷落,大批厄魯特蒙古人流離失所,而清朝廷此時接到榮全“棍嘎札勒參欲赴俄國”的奏摺。
關於大喇嘛出走沙俄的訊息,沒有任何證據來佐證,當然也不排除大臣間的互相詆譭。
但清政府擔心一旦棍嘎札勒參奔赴沙俄,有可能會對沙俄入侵伊犁地區提供幫助。
清政府決定利用棍嘎札勒參來招撫當地厄魯特蒙古人眾,即可招撫安置流民,亦可利用其聲威組織力量,抵禦沙俄的入侵,可謂是兩全其美。
1867年,李雲林上奏清廷:“趁棍嘎札勒參西行之際,將厄魯特人眾全部賜予該喇嘛為徒眾,安其遊牧於額爾齊斯河一帶,該喇嘛旋迴時,必能將厄魯特和土爾扈特各旗牧一併安置,可以北御俄夷,西制哈薩克”。
他的意思是:把厄魯特這些蒙古人都送給大喇嘛,讓大喇嘛收他們當徒弟,安排他們在額爾齊斯河一帶遊牧,可以北邊防禦俄羅斯,西邊遏制哈薩克。
因塔城陷落而四處流散的厄魯特眾蒙古人到達額爾齊斯河以後,見那裡水草豐美,再也不願意離開而四處奔波。
清政府因勢利導,不顧棍嘎札勒參的拒絕,命令他在此管理各旗遊牧事宜。
因為塔城的陷落,清政府調整了塔城的領導班子並在布倫托海設立辦事大臣,幫辦大臣協助各旗遊牧及厄魯特蒙古安置事宜。
1868年,李雲林為第一任布倫托海辦事大臣,李雲林此人貪婪成性,肆意剋扣營勇菜金,銀兩。
這樣一來二去,下邊計程車兵就不幹了,於是營勇張敖,張興領導兵變。
兵變的時候李雲林不在軍營,他帶著棍嘎札勒參的部隊平息了此次兵變,克復布倫托海。
1869年9月,清廷命棍嘎札勒參的僧眾居住於阿勒台山南,俗眾居於青格力河。
1869年11月,棍嘎札勒參因身體不適請假,清廷諭旨:“棍嘎札勒參歷年帶兵剿匪,著有勞績,今因病請假,自應府如所請,著賞假一個月調理,假滿後即赴阿勒台山收集徒眾,妥辦安插各事。”
給你一個月假,休息好了再回來工作。
清政府在此地建設承化寺以安置棍嘎札勒參及徒眾。
1873年,烏里雅蘇臺將軍奎昌上奏清政府,棍嘎札勒參率徒眾回阿爾泰耕牧,而此地為烏梁海蒙古所有。
他提出:“非辦理清楚,不能彼此相安”
清政府很快就任命奎昌補佐領雅爾哈,前往阿勒臺,會同科布多委員及烏梁海兩翼散秩大臣,妥善辦理。
奎昌與烏梁海兩翼散秩大臣及棍嘎札勒參居中協調,使得雙方達成一致意見:
烏梁海請願借地,棍嘎札勒參也樂意從命。
清政府採納了奎昌的意見,從棍嘎札勒參的徒眾中抽調了800人,安置在阿爾泰山一帶遊牧。
隨後12個鄂托克的哈薩克人也來到阿爾泰一帶。
1874年,棍嘎札勒參上奏朝廷,將其部眾建議劃歸塔城參贊大臣管轄。
科塔借地
1878年新疆之亂平息,1883年7月16日,伊犁參贊大臣升泰與沙俄鄂木斯克軍區參謀長巴布科夫簽訂《中俄科布多界約》,劃分科布多,塔城地界。
科布多要求驅除棍嘎札勒參並要求歸還借地-阿爾泰。
科布多歷任大臣均向清廷提出歸還借地的請求。
隨著沙俄入侵的腳步的步步逼近,阿爾泰在防禦沙俄入侵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伊犁將軍長庚在查勘阿爾泰山後,清廷做出了歸還阿爾泰山與科布多的決定。
長庚認識到,清廷在阿爾泰山沒有設官管理,易為沙俄趁虛而入,於是在1903年12月,向朝廷上奏《籌擬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
提出固疆域,修守備,重巡防,輯哈部四項理由。
1904年4月12日,清廷任命錫恆為科布多辦事大臣,駐紮阿爾泰,處理蒙哈事宜。
1906年錫恆上奏在阿爾泰設立獨立軍鎮,這也是對阿爾泰實施獨立管理的最好辦法,即科阿分治,責權明確。
同年12月,錫恆上奏《遵擬科阿劃疆分治以專責成而資遵守折》:將科布多所屬西阿勒台山之烏梁海左翼散秩大臣一旗,總管二旗,新土爾扈特郡王一旗,貝子一旗,和碩特扎薩克臺吉一旗,共三部落十旗就近劃歸錫恆管理,以資安插哈眾,其昌吉斯臺西八卡倫並布倫托海屯田,均在烏梁海遊牧,自應一併歸阿管理,未便仍由科布多參贊遙領,至有鞭長莫及之勢。
1907年3月20日,慈禧太后在理藩院轉呈的奏摺上批了“依議”。
至此科阿正式劃界而治,科布多辦事大臣的行營設在同治年建立的承化寺。
科阿分治最終解決了“防俄”“排哈”的矛盾,最終給了長期流徙的哈薩克一塊最終的歸屬地,也使得阿爾泰成了防俄的前沿陣地。
科布多陷落後,叛軍乘勝攻打阿勒泰,欲進一步侵吞新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