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周禮·保氏》
劃重點之一:古代射箭,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人盡皆知
射箭是中國一項歷史悠久的體育運動,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了石鏃,說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弓箭確已出現。據說在金石兼用的夏禹時代,已經出現了紫銅鏃,“禹穴之時,以銅為兵”,於是弓箭又從生產生活工具變成了武器。殷商時代,銅鏃基本上代替了石鏃,青銅的箭鏃又遠勝於紫銅的箭鏃,十分鋒利,在戰爭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從《考工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弓箭在商周時代的迅速發展。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射箭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是盡人皆知的,尤其在火藥發明以前的冷兵器時代,弓箭在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因此騎射也就成了軍事訓練的基本科目。在我國許多文學和傳說中,弓箭的技能被一再渲染,如漢代飛將軍李廣的中石沒鏃,三國時呂布的轅門射戟。即使是教育家孔子,也能“射於矍相之圃,觀者如堵牆焉”。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也都能騎胡馬、挾長弓去原野遊獵。
射箭運動在古代不僅限於男子,女子也能參與,並出現了許多傑出的女射手,在樂府詩中就有這樣形象的描寫:“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迭雙。”這位女射手不但精於射箭,而且擅長騎馬,騎射都能嫻熟,才能達到這樣的造詣。
唐宋時期,射箭運動也在民間廣為開展,廟會、社火等集會時多有射箭比賽和表演,這種比賽或表演多分為步射和騎射,有固定箭靶也有流動箭靶,甚至在馬上以各種不同的動作完成射箭並準確中靶,贏得圍觀者的歡呼喝彩。
隨著火器時代的到來,箭鏃一類的武器逐漸在戰爭中降低了它的作用,但作為一種強身健體和培養意志的基本訓練,射箭卻一直在歷朝的宮廷、軍旅乃至民間經久流傳。清朝中葉以前,帝王每年秋季都要在木蘭圍場射獵。這是皇帝檢閱軍隊、聯絡各方面關係併兼娛樂的一種形式。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呂布、黃忠等武將穿越到現代參加全運會,射箭冠軍會不會被包攬?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弓種不一樣,射法不一樣,目的不一樣,規則也不一樣!
劃重點之二:現代射箭,列為奧運會比賽專案超百年
現代射箭運動1908年列為奧運會的比賽專案。目前,國際射箭聯合會規定的正式比賽類別有:室外射箭、室內射箭、野外射箭、越野射箭、地靶射箭、射遠射箭、滑雪射箭和3D射箭等。射箭使用弓種包括反曲弓、複合弓、傳統弓等。
射箭比賽的勝負是以運動員射中箭靶目標的環數計算的,命中靶的箭越靠近中心,所得環數越高。箭靶環靶為圓形,直徑122釐米,自中心向外每兩個環值為一種顏色區,分別為黃色(10環9環)、紅色(8環7環)、淺藍色(6環5環)、黑色(4環3環)和白色(2環1環)5個等寬同心圓色區。
比賽有時間限制:個人排名賽每6支箭的發射時間為4分鐘;個人淘汰賽時兩名箭手一支箭一支箭地交替發射,交替發射時射一支箭的時限為30秒鐘。團體淘汰賽時每隊三人,共射24支箭,分成4組,每組每人射2箭,限時2分鐘。
個人賽分為排名賽、淘汰賽2個階段。首先進行排名賽,男女各64名參賽箭手進行兩輪,每輪36支箭,共72支箭的比賽,按總成績高低排出名次。然後按照第1名對第64名,第2名對第63名,依此類推的配對規則進入第二階段淘汰賽。淘汰賽每名箭手射12支箭,分4組進行,每組3支箭,每箭限時30秒。比賽採用一對一交替發射的方式,勝者進入下一輪比賽,直至最後決出冠軍。
團體賽是根據個人排名賽中每隊3名運動員的成績之和排出男、女團體第1-16名的名次,然後按照第1名對第16名,第2名對第15名,依此類推的配對規則進行淘汰賽。團體淘汰賽每隊共射24支箭,每人8支箭,分4組進行比賽,每組每人射2支共6支箭,三名箭手一支箭一支箭地輪流發射,限時2分鐘。獲勝隊進入下一輪比賽,直至決出冠軍。
射箭混合團體賽
天津隊戰勝奧運聯合隊奪冠
第十四屆全運會射箭混合團體決賽24日在長安常寧生態體育訓練比賽基地舉行,天津隊與聯合隊競爭激烈,最後在環數相同的情況下只因“更靠近靶心”摘得金牌。
天津隊的張春鴻/龍曉清在此前的比賽中連續兩場都是透過最後一箭絕殺對手,強大的抗壓表現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決賽中,張春鴻/龍曉清與聯合隊的王大鵬/吳佳欣戰得難解難分,在四局比賽中戰成平手。
根據規則,在四局比賽中戰平則透過每位選手射一箭來決定比賽勝負。現場緊張氛圍被推向頂點,加油聲此起彼伏。張春鴻首先開箭,10環!龍曉清9環!聯合隊隨後射出9環與10環還以顏色。現場裁判裁定張春鴻/龍曉清的箭更靠近靶心,天津隊奪得這枚金牌。
“下雨會讓箭往下飛,我一直在做調整,但對手比我們調整得更好,還要繼續好好訓練。”王大鵬賽後說。張春鴻獲勝後表示:“射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只有做好每一個動作,射好每一箭,才能有好的結果。” 據新華社 華商全媒體十四運會報道組 黃利健 攝
來源: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