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公元前450-公元前390年),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法家的鼻祖。據說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後,魏國定都安邑,是今天山西西南部黃河以東的地區,這裡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經濟發達。魏國國軍魏文侯勵精圖治,招納人才,魏國逐漸強大起來。
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魏軍攻滅了中山國(今河北中部地區),魏文侯派太子前去治理,並把中山國的靈壽封給攻滅中山國的大將樂羊,同時派李悝為中山相。在三人的治理下,中山的局勢逐漸穩定。
後來魏文侯又任李悝為上地(今陝西北部黃河以西地區)守(守是當時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又是最高軍事將領)。當時的上地周圍都是秦國的地盤,李悝剛到任,秦軍就發動攻擊,結果李悝被打敗。但他毫不氣餒,他組織上地的人民一邊發展生產,一邊加強軍事訓練。為了增強當地的軍事實力,李悝規定,以後老百姓出現什麼矛盾糾紛,就比賽射箭,誰射的遠、射的準,就判誰贏。這樣一來,上地的男女老少,紛紛練起了射箭。後來秦軍再犯上地,李悝率軍迎戰,秦軍大敗而走,李悝乘勝追擊,佔領了秦國很多領土,建立了15座城。
李悝的才華被魏文侯賞識,有一次,魏文侯問他“怎麼樣才能想治理好國家?”李悝說“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使老百姓有飯吃,給有功勞的人賞賜,做到言而有信,賞罰分明。”魏文侯說“我都做到了,但為什麼老百姓還不滿意呢?”李悝說“這是因為國家有很多寄生蟲啊!我認為應該剝奪那些世襲貴族的俸祿和特權。貴族立功可以給與賞賜,但他們的兒子們依仗父親的功勞而出門乘車,穿著名貴的皮衣,整日無所事事,所以老百姓才不滿意。所以,您應該剝奪那些貴族的俸祿,把他用來賞賜那些有本事的人。”魏文侯覺得很有道理,所以任命李悝為相國。
李悝當相國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法。第一,廢除世襲制,重用有才能功勞的人。做到“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第二,廢除了“井田制”,鼓勵人民開荒種田,過大土地面積,糧食自然提高了,農業得到了大發展。第三,李悝主張實行法治。他收集了各國法律,編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法經》,分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第四,李悝還提出國家應該實行平糴法。就是國家在豐收年大量買進農民的糧食,歉收年再把糧食評價賣給農民,以保證農民不會因飢餓而逃亡。
魏國在李悝變法後,迅速發展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李悝本人也是法家鼻祖。此後,的商鞅變法和吳起變法無不收到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