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網
□葛家祥
我是一位老黨員,又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單從我家車的變化,就足以看出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歷程。
時間回到上世紀60年代,我家買了第一輛車子——人力車(架子車)。記得買車時父母至少討論了一個多月,最後父親拍板,咬咬牙狠狠心,花去足足半年餘糧款,用四十五元買了回來。母親心疼之餘也露出些許喜色,因為這畢竟是我家第一件現代化農用工具。從此我家告別了“一根扁擔倆籮筐”,拉土,送糞,收莊稼,交公糧……處處都能派上用場。我心裡高興得了不得,時不時摸摸那光滑的車杆,按按那飄著橡膠味兒的嶄新的輪胎。
1980年,我考上了濟源師範,學校離家一二十公里。為解決交通問題,我和妻子商量,花了125元託人買了一輛腳踏車。家裡因此出現了財政赤字,但全家人還是挺高興的:一來方便照顧家庭,二來也是對我跳出農門的祝賀。當時腳踏車還是比較時髦的交通工具,這輛車自然成了我的寶貝。我明確要求孩子們只能看不能摸,摸了要打手。遇到雨天路有泥濘,不是我騎車,而是車騎我。
轉眼進入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生活水平節節攀升,原來的腳踏車被淘汰,成了休閒健身用具。當時我的月薪逾千,存款有了近萬元。慷慨拿出幾千元買了一輛摩托車。這是我家的第三輛車,也是第一輛機動車。騎上摩托車,戴上鮮紅頭盔,加足馬力,風馳電掣,大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我家買第四輛車,是在2005年。那時,在高速公路公司上班的兒子大膽提出買汽車的想法,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買。”我雖已退休但有兼職,兒子月薪六七千,買輛汽車還是綽綽有餘的。不到一個月,嶄新的兩廂轎車開了回來。鄰居朋友都來看稀罕,把車圍得嚴嚴實實。當時有私家車的還為數不多,我心中充滿了掩飾不住的自豪。誰知沒過兩年,家庭轎車如雨後春筍與日俱增。我這輛轎車再沒有以前的光環了。2018年,兒子又買了一輛更好的三廂轎車,原來的轎車,成了我這位七旬老翁的坐騎了。
幾十年眨眼而過。家中最早的那輛破舊人力車,作為歷史的見證,依舊存放在老家屋裡,渾身上下鏽跡斑斑,輪胎乾癟,塵土覆面,活像飽經滄桑的老人。從人力車到腳踏車摩托車,再到轎車,我深感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如今,我的親朋好友幾乎都有了私家車。國家也在想方設法為人們出行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條件,還下大力氣發展軌道交通和公交車,提倡低碳出行。人們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出行理念也在改變。
為更好地守護綠水青山,留住藍天白雲,我和我的家人出行,也開始選擇更多樣更環保的出行方式了。這不,前幾天我又把一輛輕便好騎的新腳踏車買回了家,以後我的出行,也是低碳綠色的了!
本文刊發於河南日報2021年12月6日7版
本文來自【河南日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