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大地山川秀美、華夏詩壇人才輩出。四川的樂山景色秀麗,不僅具有很多名勝古蹟,而且也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往遊訪,大文豪蘇軾就曾興致勃勃地在那裡參觀,路旁的石壁上,還留有東坡先生載酒賦詩的刻字。
郭沫若16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嘉定府中學堂。他在家鄉度完暑假之後,就乘船去樂山準備去上高中。作者一路上遠望近觀,心情放鬆,當他看到蘇軾的詩作後,更是充滿激情,於是就躍躍欲試地寫下一首詩。下面分享郭沫若不多見的佳作,筆墨凝練,想象豐富,彰顯了不凡才華。
夜泊嘉州作
作者:郭沫若
乘風剪浪下嘉州,暮鼓聲聲出雉樓。
隱約雲痕峨嶺暗,浮沉天影沫江流。
兩三漁火疑星落,千百帆檣戴月收。
藉此扁舟宜載酒,明朝當作凌雲遊。
首聯氣勢闊大,交代了此行的時間和目的地。嘉州是樂山的古稱,“暮鼓”二字,點出詩人是在傍晚時分到達了嘉州城。“雉樓”,就是嘉州城樓。
詩人午後出發,客船乘風破浪,一路向前,承載著詩人的希望和夢想。一個“剪”字,表現了波浪翻滾、船速極快。聲聲暮鼓,更好像是在歡迎詩人的到來,令人浮想聯翩。
詩仙李白十幾歲就離開家鄉,外出壯遊,並渴望像大鵬鳥一樣展翅高飛。蘇軾也是非常年輕就離開了眉山,與弟弟一起進京趕考,從而開啟了人生新的征程。年輕的郭沫若也不例外,此次外地求學,為他一生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令其永世難忘。
客船在江面上緩緩行駛,詩人佇立船頭,眺望前方。沿途壯美的風景,也使得整個行程並不枯燥。頷聯具體描繪詩人的所見所聞,暮色中依稀可見峨眉山連綿起伏、秀麗挺拔;江面上一望無際,波流沉浮,倒影婆娑。
峨嶺,指峨眉山;沫江,即沫水,又名大渡河。“隱約、浮沉”,刻畫細膩,雖然夜幕降臨,光線暗淡,但是由於沒有霧靄,也絕少塵煙,詩人依然可以分辨水波和倒影,水天一色處也顯得比較開闊。
詩人的故鄉在樂山沙灣縣,離城裡的高中學堂並不是十分遙遠,所以船行半日行程就到了。由於是初次到異地上學,才子心裡非常興奮,既有一點擔心,也有十分的期待。很快就夕陽西下,江面上也變得非常暗淡,好在路途已經不太遠,船家也加快了前進速度。
頸聯展現了夜幕下的江景,舟近嘉州,月光下千帆俱收,只看見三兩漁火時隱時顯,不停閃爍,好像天上的星星墜入了江面。“疑星落、戴月收”,充滿了浪漫的想象,也展現出少年詩人的超逸文采。
最後兩句表達出詩人的愉悅心情,並抒寫了對未來的美好期待。蘇軾曾寫了一首《送張嘉州》,其中兩句這樣寫道,頗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表現了東坡先生不拘行跡的豁達情懷。
郭沫若熟讀詩書,雖然化用了東坡先生的詩句,卻非常貼切流暢。他也豪邁地說,“藉此扁舟宜載酒”,來日可以開心地暢遊凌雲寺,欣賞樂山大佛,觀摩文人墨客的不朽詩作,並憧憬著即將來臨的高中學習生活。
郭沫若的這首七律想象豐富,構思獨特,作者在開篇先展現出廣闊的江景,並以凝練的筆墨介紹了自己的行程。中間兩聯疊加了很多意象,“雲痕、峨嶺,天影、沫江”,以及“漁火、帆檣”等等,作者觀察細膩、描寫生動,更充滿了浪漫情懷。
結尾兩句有意追隨東坡先生的足跡,彰顯出年輕詩人的不凡抱負。蘇軾曾說,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展現了坦蕩曠達的精神面貌。而年輕的詩人也胸有大志,所以才會在此後的學習生活中克服了各種困難,終於成為一代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