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有兩個星期沒有寫過課後感了,不是因為沒有感想要抒發。相反,在課堂上和同學們的互動過程中,我常常會迸發出很多的情感。這些感受有些在課堂上表達出來,有些則在課後寫下來,發表在這個平臺上。在互動中,我從中知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時是什麼樣的一種模式?我能做到怎樣的調整和改變?這些體會對於我來說非常的寶貴。我由心底感激這個課程——《歐文·亞隆人際關係成長小組》。
上個星期六的晚上,我發了一個朋友圈,大意是:當我對自我的覺察越來越深入後,我的傾訴慾望變得沒那麼強烈,也不再那麼渴望受到關注和讚美。這些改變對於我來說太重要了!曾經的我是個敏感而又不自信的人(可能很多人看不出來,但我自己知道我有多麼地不自信。)比如說走進一個人比較多的會堂,或許走進孩子幼兒園的園門口,門口會有很多人站崗,我都會很害羞,不知道眼光往哪看?也不知道該和誰打招呼?平時喜歡發朋友圈,如果發出去的內容越多人點贊,內心越高興,我會覺得這是別人對我能力的肯定。如果沒人點贊,那我又會很失落:為什麼別人都不點贊呢?難道是我說得不好嗎?做得不對嗎?在那一兩天的時間裡都會反覆地問自己:我應該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才能讓別人看到我的努力(別人是誰?我也不大確定!)甚至有一段時間,我會一次戴幾個戒指,幾條手鍊,耳環和項鍊要配套,還要和衣服的顏色相匹配才能出門。如果那天少戴了我覺得出門必須要戴的飾品,心裡會很慌亂,整個人空落落地,感覺非常地不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和別人聊天,聊著聊著,不由自動地就會把話題往自己身上扯,把自己的一些長處一遍又一遍地向對方訴說,直到對方一直插不上話,我才慢慢地覺得我可能說多了。可是,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我一直以為我說了對方不願意聽的話,或許是別人太嫉妒我了,所以不知道怎麼回應我?(是不是很無知?別人是不是很無奈?所有的表現,都在傳達一個資訊:我的內心有多麼的焦慮和不安全的感覺。)
而這一切的不自信,以及與人聊天時插話、經常把話題往自己身上扯的情況,在今年下半年以來(指6月份至今在一米系統地學習了中高階的心理課程後),逐漸地得到了緩解。我變得自信、大方、開朗、包容。甚至,在與人聊天的過程中,我會剋制自己,不再著急地插話,能完整地聽完別人的說話內容,並且能相對比較輕鬆地(此處用“相對”,是因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個很奇妙的過程,有時候別人說的並不一定是內心想的)捕捉到他的內心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個過程的轉變讓我變得更自信,更大方了。出門時想戴首飾就戴,忘記戴的時候,出門時的心情也不會受到影響,該笑還得笑,該生氣時也會生氣。與陌生人聊天,不再覺得害羞,而是很自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所有的之前稱之為困難的事情,現在感覺遊刃有餘,好像並沒有什麼事情會難住你,也沒有什麼事情是解決不了的(當然,人不是萬能的,還是有很多事情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但是,這種坦然的心態是非常難得的。不是有句話說:“有一個好的心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嗎?既然已經成功了一半,那離成功還遠嗎?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認知療法》、《精神分析》、《沙盤遊戲治療》、《歐文·亞隆人際關係成長小組》等課程。每個課程對我都有觸動,都讓我對自己有所覺察。不過,我覺得幫助最大的還是《歐文·亞隆人際關係成長小組》這門課程。但是,我又常常在想,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接觸《歐文·亞隆人際關係成長小組》這門課程,我想:我會沒那麼快就在課堂上開放自己。也許,只有慢慢地接觸心理學,才能更多地瞭解心理治療是個什麼樣的過程?才能越來越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會因為小組的成員都是一起就讀於一米中高階課程的同學,大家都對於別人發表內心的感受會有一種包容的心態,所以會比其他的團體治療會更快地開放自己吧(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並不代表事實一定如此。)
《歐文·亞隆人際關係成長小組》,其實就是團體治療。直至這個星期,已經進行了16次的團隊治療。我在課後的時間,很認真地拜讀歐文·亞隆撰寫的那本《團隊心理治療》。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很多的共鳴。不管是團隊成員的表現,還是我自己的一些表現,都能在書中找到相似之處。同時,在與我的隊友互動的過程中,她們的一些話語經常會觸動到我,讓我不由得陷入深思,並且把這種反思帶到生活中,慢慢地覺察,慢慢地改進。在課後,我的腦海裡會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像放電影一樣)課堂上的每一個場景。我常常思索:在當時的情景中,每一位團隊成員當時說的話,想表達的是什麼?她們的潛意識又想表達什麼?我自己說過的每一句話,我更是經常按下“重複”鍵,讓它們在腦海中不停地迴圈插放。如果某個點對我的觸動特別深,我會按下“暫停”鍵,細細地思量後,又按下“開始”鍵,看看有沒有蛛絲馬跡可以追尋。就是這種不斷重複的過程,讓我有了更深入的自我覺察。而這種覺察會讓我在團隊中,能越來越安靜地傾聽小組成員的訴說。我能從某個團隊成員的訴說過程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她的內心世界:恐懼、焦慮、孤獨等等的情緒。甚至會在她們的傾訴中,一個個的畫面出現在我的面前(不同的訴說有不同的畫面,畫面的內容與訴說者的說話內容是一致的。)這些,都是我內心最真摯的感受。我當下就把自己的感受反饋給了我的團隊成員們。我為自己能深深地走進別人的內心,並且能把這些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歐文·亞隆說過這麼一句話:“有經驗的治療師要學會信賴自己的感受,這些感受對於治療師就像顯微鏡和DNA圖譜對於微生物專家一樣有用。記住,那並不意味治療師必須得了解自己的感受或將其整理成一番切中要頭的漂亮詮釋,通常單純地表達感受就足以協助來訪者做進一步的努力。”這句話對我非常地觸動。我會對我的孩子,我的愛人,單純地表達我對於他們的某些做法和某個行為的感受。整個過程,既沒有說教,也沒有指責,我們處在一個平等的、彼此尊重的基礎上討論問題。 現在看來,這種互動模式對於我、對於我們來說,非常地好用,也非常地實用。
剖析自己,暴露自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我很慶幸,我能做到,也一直在做。我不懼怕暴露自己,是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可以做什麼樣的調整和改變會讓自己更舒服?我不那麼渴望別人的支援與肯定,並不是我不需要,而是別人給予我讚美與肯定,我會感激;但是如果沒有得到這些,我不再焦慮,我的心是坦然的、澄淨的。寫到這裡,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一句詩: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並不是孤傲,而是做自己。梅花,有梅花的錚錚風骨,堅韌不拔。而墨梅,雖不嬌豔,也不潔白。但是,它就是它自己,它也只能是它自己——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感謝一米心理,在這裡,我找回了自己,我也只能是我自己 —— 澄淨、坦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