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個帖子,內容如下:
25歲,女,研究生畢業。剛工作,感覺和周圍格格不入。工作內容不喜歡,每天上班都好煎熬。性格內向,不會和領導同事打交道。做事提不起興趣,只想窩在家裡擼貓。上了那麼多年學,本以為自己是人才,結果發現只是人口。我 emo 了。
點開評論區,許多人都在說“我也emo了”——
有學生說,自己高三,最近一到考前就睡不著,又不敢告訴別人;
有程式設計師吐槽,29歲,爸媽每個週末都給他安排相親,工作已經很累,週末也得不到放鬆,身心俱疲;
有全職媽媽傾訴,最近打算找工作,但發現和社會已有些脫節,不知道該怎麼辦。
“emo”來自英文單詞“emotion”,原意是情緒和情感,後來逐漸成為網友表達“心累”的流行詞。
2
成年人的“emo”,往往是無聲的。如今許多人感覺壓力大,偶爾“emo”一下也是一種自我紓解,但如果長期如此,就需要自我重視,找到問題所在。
可能是缺乏自信,可能是由於過於在意他人,可能是對自己要求太高,還可能是做事過於看重結果。細看來,人之所以會煩惱,根源常常在於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嘗試探索新鮮事物,剛開始有些不順,就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這條路;工作中偶遇挫折,就把困難想得很大,越來越覺得難以克服,最後卡在那裡遲遲做不了決定,白白浪費時間;談戀愛時,僅僅因為對方沒有秒回微信就如坐針氈,直到收到了回覆才能有所好轉,心情隨時驟變,空耗精力。
太多人,晚上想了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煩惱如果只是被我們拿來反覆自我咀嚼,而不用行動去化解,那麼它必定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3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行動是治癒煩惱的良藥。
首先,要主動增強對生活的掌控力。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本來打算一小時完成工作,結果坐到電腦前就開小差,閒聊、搶紅包、看八卦、刷短影片,回頭一看早已過了一小時。所以,從今天起,刪除一些不怎麼用的APP,少關注一些沒有營養的資訊,有意識地多做有意義的事。增強生活的掌控力,會讓自己更自信。
第二,量化自己的行動,讓所做的事更容易堅持。有一位新人銷售員,在辦公桌上放了兩個罐子。每完成一項銷售任務,他就從裝滿曲別針的罐子裡拿一個曲別針放到空罐子裡。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讓他充滿了幹勁,最終成為了金牌銷售。將所要完成的目標分解量化,看到自己每一天的變化和進步,堅持就不那麼難了。
第三,每晚睡前,記錄當天發生的3件好事。有的人會說:“這不適合我,要是一天下來都攢不夠3件好事,我會更emo的。”其實,每天記錄3件好事,目的不在於記錄本身,而在於改變自己對“好事”的定義。
升職加薪、中大獎、得了第一,這些無疑是好事。但是,工作受到同事的肯定,養的綠植冒出了新芽,發現了一家好吃的餐館,不也都是值得開心的事嗎?這種對開心情緒的收集,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抵擋“心累”。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比你想象的美好許多。
今夜,別再胡思亂想,好好睡一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要相信,朝著陽光生長,黑夜就不再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