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冬季的分水嶺,冬至前和冬至後,完全就是兩回事,對北方釣友來說,冬至過後,冬釣其實更應該稱之為冰釣。
南方的水域即使不結冰,也會因為氣溫下降比較明顯,對魚口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冬至前後,選擇釣點,就不能僅僅以深淺做為參照了。
在冬至之前,釣點的選擇其實只要抓準一個字,暖,就可以了,當然,不是說水溫一定要接近22度才是暖,這個暖,是相對而言。
只要某一區域的水溫比其他區域偏高一些,哪怕只是高上2~3度,這對魚來說,就算是較暖的區域了。
因為魚是變溫動物,主要透過消耗脂肪來適應水溫,水溫高、水溫低,都是如此,所以哪裡的水溫較高一些,哪裡的脂肪消耗就小一些,相應的,就會聚在這裡。
到了冬至,這種情況會發生一些變化,主要的變化,就是因為水溫降得太低,釣點的具體選擇,除了溫度影響,還要考慮到食物這個因素,再結合釣點的深淺,就主要變成了以下兩種情況。
一、淺水區域食物多
在冬至前選擇釣淺水,主要就是考慮到淺水被太陽照射之後,水溫上升得比較快,在冬至之後,這種太陽照射之後,水溫上升相較於深水而言,優勢已經不是那麼明顯了。
而淺水區域魚口之所以會好些,更主要的是因為淺水區的食物相對深水區來說,豐富一些,因為水溫相對較暖,所以淺水區水底的腐殖多一些,即便水溫低,魚群也會遊曳到淺水區域覓食。
到了冬至後,淺水區的水溫即便是連續的晴天,和深水區相對,也沒什麼太大的優勢,那麼食物的影響,就很明顯了。
比如淺水區水底乾淨、淤泥少、無水草,這種淺水區域基本上是沒什麼機會守到魚口的,如果水底淤泥多、有水草,水深在1.5米左右,即便是冬至過後水溫極低,這種區域也有很不錯的魚口。
二、深水區食物多
在冬至之後,選擇深水區垂釣,同樣要考慮到食物是否充足這個因素,如果深水區食物稀少,即便釣點所在位置,水位比較深,水溫比較暖,漁獲也很是一般的。
但是,深水區域,我們無法像在淺水區域一樣,觀察到水底的情況,所以我們只能透過探底來判斷水底的情況。
比如水底有沒有水草、有沒有淤泥,有沒有凹凸,簡單點理解,就是水底情況越是複雜,有魚進窩的機率就越大。
而且,即便是深水,也不是越深越好,冬至前,3米左右比較合適,冬至後4~5米就足夠了,更深,就沒必要了。
最後,在冬至後釣魚,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保溫,保暖,避免凍傷,畢竟釣魚是為了娛樂,而不是為了找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