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在戰爭年代,無數的英勇之士投身到革命事業中,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百姓能過上安穩的日子,他們寧願捨棄個人的幸福,不顧個人的安危,也要與敵人對抗到底。趙一曼就是這樣的英雄,她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扔下襁褓中的兒子,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趙一曼的親生兒子名叫陳掖賢,他與母親聚少離多,別的小孩子還在母親的懷抱裡撒嬌的時候,他卻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建國後,作為烈士子女的陳掖賢,受到國家的關心與照顧,可他卻在53歲時選擇自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生命呢?
革命英雄趙一曼
提到趙一曼,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都不陌生,關於她的英雄事蹟已經在書本上出現了無數次。我們在讚揚趙一曼的同時,也不禁為之哀嘆,因為她犧牲時才31歲,正是人生大好年華。當年,趙一曼被叛徒出賣,在執行任務的時候被敵人抓捕,為了從她口中獲取我黨的重要情報,喪心病狂的敵人對她使用了各種殘酷的刑罰。
堅強勇敢的趙一曼面對敵人的殘忍對待,從未動搖過心中的信念,哪怕渾身上下已經傷痕累累,也沒洩露半分我黨的情況。敵人沒有得到一點有利情報,對此十分氣惱,他們最後威脅趙一曼,如果再不說等待她的就是死亡,趙一曼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了,所以她並不畏懼這樣的威脅,最終她死在了敵人的槍下。
國家為了紀念趙一曼的英雄事蹟,特意在她的老家四川宜賓修建了紀念館,並追封她為革命烈士。因為她在東北地區工作過,也是在這裡犧牲的,所以東北人民對她十分敬仰,哈爾濱人民更是尊稱她是“白山黑水”的民族之魂。
趙一曼在犧牲之前,曾在獄中寫過一封信,她把這封信交給了獄友,希望獄友獲救後轉交給組織。她在信中提到了自己的兒子陳掖賢,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像自己一樣,為國家做貢獻,同時也表達了對兒子的不捨和愧疚之心。那麼,陳掖賢的人生究竟經歷什麼,為什麼會在53歲時自殺呢?
烈士之子陳掖賢
陳掖賢出生的時候,父親就不在身邊,只有母親趙一曼照顧他,但是在一年後,母親因為革命事業也要離開,所以只能把一歲多陳掖賢託付給大伯照顧。大伯雖然對陳掖賢很好,但是相較於自己的父母,還是有差別的,而且大伯也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在陳掖賢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愛和母愛的確實,他的性格特別孤僻,不喜歡與人交流。
當他看到大伯一家其樂融融的景象時,就會想起自己的父母,情緒也會變得十分失落。悲觀失落的情緒一直圍繞著陳掖賢,也影響了他後來的人生。在母親趙一曼犧牲後,組織非常重視陳掖賢的境況,為了安全起見,把他送到了安全的地方,託當地的老鄉照顧。因為是烈士子女,國家對陳掖賢十分優待,在他大學畢業之後,給他安排進名校,擔任教師的工作。
糟糕的生活
因為性格孤僻,不善於交際,陳掖賢在工作期間和同事來往甚少,也沒有真正的朋友。在生活方面,陳掖賢也不太會照顧自己,經常是蓬頭垢面,衣服也皺皺巴巴,組織考慮到他已經到了結婚的年紀,便把他的大學同學張友蓮介紹給他,希望兩人組建家庭後,陳掖賢糟糕的生活會得到改善。
誰知這段婚姻並不如意,主要原因還是在陳掖賢,因為他在花錢方面沒有計算,每個月領到工資後,在月初的時候就花光了,後半個月甚至要借錢來生活。可能有人會說,可能是陳掖賢的工資太少,所以不夠花,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時。他每個月的的工資是69元,在那個年代,已經屬於高收入了,養家餬口綽綽有餘。
在這種情況下,夫妻倆經常鬧矛盾,感情也漸漸地疏遠,尤其是在兩個女兒出生後,矛盾越來越深,他們經常吵架,張友蓮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於是就和陳掖賢離婚了。離婚之後,本就性格孤僻的陳掖賢,意志越發的消沉,後來因為一些偏激的想法,工作也丟掉了。
國家看在他是趙一曼的兒子,後來又給他安排機床廠做工人。關於工作的變動,陳掖賢沒考慮那麼多,他也從未覺得自己做錯什麼,後來因為父親的事情,他又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最後被髮配到了牛棚,進行思想改造。
結語
經歷了婚姻的失敗,工作也丟了,陳掖賢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塌糊塗,此時的他已經到了絕望的地步。改造之後,陳掖賢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後來也和張友蓮復婚,但這些都不能讓他從絕望中走出來。在陳掖賢53歲那一年,他用自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陳掖賢自殺,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為最艱難的歲月,他都挺過來了,好的生活已經來臨,他怎麼就想不開呢?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時代的原因,也有他個人的原因,生在亂世,沒有得到父母的引導,性格有缺陷,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最終導致他走上了自殺這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