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夏,如果街頭有早起的人,會經常看到一個頭發花白、卻依舊精神矍鑠的老人,拉著板車出現在醫院門口。
那天,和尋常一樣,這位老人和門口守衛打聲招呼後,就徑直走進了太平間。
走廊上的燈光非常昏暗,氛圍陰森。要是尋常人早就被嚇跑了,但老人卻依舊氣定神閒地走到太平間盡頭,然後將要火葬的屍體整理好,和助手一前一後地抬進板車上的匣子裡。
這次屍體因為生前患有肝腹水,所以肚子隆得非常高,不管是抬起還是拉車,老人都顯得有些吃力,不過好在助手在後面扶著。
就在老人慢慢走出太平間的時候,突然拐角出來兩個護士,拉著另一具屍體過來,或許是沒想到有人會在這裡,車差點正面撞上老人。還好老人反應比較快,趕緊往另一邊緊走兩步,才避免了碰撞。
其中的高個子護士連忙上前,見沒撞到老人後鬆了口氣,連忙道歉:“譚科長,今天怎麼還是您來呀。”
老人笑了笑沒說什麼,只見他拉著板車,手上抓好板車兩邊,腳上一用力,再次往外走去,很快就消失在拐角。
“他是誰呀?”
旁邊新來的護士有點好奇,這個老人明明身著破舊,一看就是窮苦人,為什麼高個子護士要喊他科長?
“他是咱們江津縣民政科的副科長,叫譚秉雲。”高個子回答說:“聽老一輩的人說,他以前還打過仗呢,好像還是咱們國家的特等功臣。”
此話一出,直把旁邊的人給驚呆了:“他這麼厲害?為什麼還來拉屍體?”
聽這些描述,小護士就更疑惑了,這位譚秉雲副科長功勞這麼大,按道理說,他應該坐在辦公室裡批閱檔案的,為什麼好好的工作不做,非要來運屍體呢?
其實不只她不理解,很多人都不明白譚秉云為什麼要這麼折騰自己。
少年參軍,在上海作戰
看著熱鬧的街道和天上逐漸刺眼的太陽,譚秉雲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加入解放軍的時候。
1948年12月,剛過完25歲的生日,譚秉雲就揹著行囊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參加瞭解放上海的戰役。
當時除了國民黨政府的反抗,解放軍還面臨英國政府的惡意攻擊,但是1949年4月20日這一天,解放軍的渡江部隊就接連遭受英國軍艦的挑釁和攻擊。
早上經過交火剛打跑了英國軍艦“紫石英”,下午就又將支援的“伴侶”號給打得負傷敗走。
看著英國軍艦的屢次進攻,譚秉雲一邊和戰友配合作戰,掩護渡江部隊順利過江,一邊在心中發誓:遲早有一天,我要讓這群洋鬼子知道我們解放軍的厲害!
到了上海後,譚秉雲的部隊負責打掩護,幫突擊部隊順利過河,但敵人的炮火非常猛烈,突擊部隊根本沒辦法前進。
彼時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解放軍發起進軍的命令,譚秉雲的部隊也收到命令,並安排了儘快攻佔上海任務。
眼看這麼拖下去不是一回事,就在譚秉雲急得都想自己衝出去擋子彈的時候,突然發現河面上有很多船隻,都是被荒棄的小木船。
他靈機一動,趕緊跳下河,將那些船拉到一起,做成一條“船路”,然後對岸上的戰友們說:“我這裡有船,從船上過!”
此話一出,其他人也跳進水裡扶住船,幫助突擊部隊順利過河,正是因為譚秉雲如此機智的想法,突擊部隊再無顧及,很快衝到對面跟敵人廝殺在一起。
面對敵人猛烈的炮火,譚秉雲跟戰友們在水中進行反擊,經過幾天幾夜的頑強戰鬥,終於在5月25日實現上海解放區。
鑑於他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戰鬥結束後,部隊向他授予了三等功。
抗美援朝,異國他鄉殊死拼搏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北部地區,抗美援朝開始,沒過幾天,譚秉雲所在的部隊被改編成人民志願軍,奉命進入朝鮮。
10月24日那天,譚秉雲跟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從小在重慶長大的他,第一次來到異國他鄉,卻是為了戰爭。
一想到此,譚秉雲忍不住扭過頭,在長長的隊伍裡回望故土,他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跟外國交戰的時候,心裡不禁有些激動,因為這次不僅能打外國人,而且還是在別人的地盤上。
這麼一想,譚秉雲的手都興奮地微微顫抖,他想:我們一定會凱旋迴來的!
當時天氣惡劣,氣溫大多在零下20多度,很多戰士扛不住這樣的低溫,不是病倒在地上起不來,就是身體太虛弱走不動路。
為了不耽誤行程,譚秉雲揹著生病的戰友繼續往前走,幫身體虛弱的戰友扛槍,在這風雪中,他們的部隊日夜兼程,不僅準時到達目的地,而且全班人都一個不落。
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讓譚秉雲又一次榮獲三等功。
同年12月,譚秉雲所在的部隊被安排參加新興裡戰役,這場戰鬥非常殘酷,當時美國憑藉自己的制空優勢,切斷了譚秉雲他們的後勤補給。
後來譚秉雲他們只能用美軍扔掉的空罐頭盒煮樹葉充飢,也擋住了敵人的多次進攻。
看著不遠處有敵人要上來,作為班長的譚秉雲立刻將身邊餓到發睏的戰友搖醒:“快清醒清醒,敵人要上來了!”
戰士們一聽,立刻精神了起來,紛紛拿著槍迎戰。
為了儲存實力,在敵人暫停攻擊期間,戰士們都靠休息來儲存體力,為了中間不被凍死,往往兩三個人湊到一起取暖。
雖然有人輪流值班,但只要有風吹草動,不等站崗的戰士先警惕,譚秉雲就會立刻睜開眼,拿著槍對準有動靜的地方。
正是因為譚秉雲的謹慎小心,躲過了敵人的一次次襲擊,而他也因此兩次榮立三等功。
1951年5月下旬,中朝兩國部隊在發動第五次戰役後進行短暫的休整,可誰知美軍趁機出動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瘋狂向北進攻,企圖與之前衝破我軍防線的摩托化部隊匯合,兩面夾擊剪短我軍在江南的後撤之路。
當時情況十萬火急,我軍在覺察到敵人的意圖後,立刻向當時尚在漢江南岸的大部隊、機關以及後勤下達撤退命令。
為了阻止我軍向北撤退,敵人的飛機瘋狂轟炸,把江面上的橋都炸碎,不能建橋,再加上船少人多。
戰士們索性就地伐樹,用繩子連成長串,會游泳的遊向北岸,不會水的戰士就抱著木頭“爬”過河。
為了保證渡江部隊順利脫困,譚秉雲所在的部隊連夜趕到金化東南角有40公里的390高地,在此修築防禦工事,阻擊進攻的美軍,為渡江部隊爭取更多的時間。
為大部隊撤離爭取時間
5月24號傍晚,班長譚秉雲帶著戰士毛和一起,在390高地下面的公路旁邊挖了一個坑藏身。
“班長,這地方可以嗎?”環顧一眼四周,毛和心裡隱隱擔心,畢竟他們現在要對付的可不是血肉之軀,而是一輛輛鋼鐵造的坦克。
“不用怕。”譚秉雲指著公路對他說:“這段公路每次只能過一輛坦克,路兩邊不是小河就是山岩,只要前一輛坦克過不去,後面的車就一定動不了。”
這是譚秉雲經過觀察後,專門為美軍坦克準備的陷阱:“一會敵人來,你跟其他人在山上作掩護,我來解決下面的坦克,一定不要讓他們過這條公路。”
話音剛落,遠處就傳來陣陣履帶在地上摩擦的聲音,毛和連忙問:“班長,來了多少輛坦克?”
“看不清,你趕緊上去,準備伏擊。”說完,譚秉雲就屏氣凝神,按住身邊的手榴彈。
在這次阻擊戰中,譚秉雲做了充分的準備,他拿了三枚手榴彈和一把槍,前者是為了確保敵人的坦克徹底報廢,後者則是用來清剿敵人用的。
就在此時,坦克已經慢慢逼近,整個地面都在震動,無數光柱在樹林裡來回亂晃,不時掃過譚秉雲這邊,這是敵人用來觀測的燈,非常亮,能將山上的東西照得一清二楚。
樹林灌木多,可以掩護譚秉雲藏身,透過聲音和光柱,譚秉雲判斷坦克已經快要到這裡來了,於是他將手榴彈綁在身上,然後慢慢爬出坑。
沒爬多久,譚秉雲便停在距離公路最近的樹後面,死死盯著越來越近坦克,在心中默默數著時間和距離。最後在坦克跟自己只有幾步之遙的時候,他突然拉開插銷,將手榴彈給扔出去。
“嘭!”只聽一聲巨響,爆炸後的熱浪直接撲在譚秉雲臉上,他趕緊躲在樹後,然後探出半個腦袋想看看坦克的受損程度,可是這一看可給他氣壞了。
原來剛才的手榴彈雖然已經到坦克面前,但並沒有傷到致命處,只是炸燬了坦克的前燈,現在它正一邊向前爬,一邊甩著炮管到處亂打。
這下可把譚秉雲給氣壞了,他知道,如果放走這輛坦克,那麼自己的戰友會面臨怎樣的危機。為了追上坦克,他直接跑上公路,一邊追,一邊扔出第二顆手榴彈。
又是一陣震耳欲聾轟鳴,只不過這次譚秉雲沒有可以躲的地方,飛濺的彈片和衝擊熱浪直接衝著他的腦門過來,把他掀翻在地。
一時間,譚秉雲眼前一黑,耳邊充斥著尖銳卻不刺耳的蜂鳴,意識也變得模糊起來。
見到這種情況,毛和大喊著,趕緊衝上去把譚秉雲給扶起來,拿著繃帶就要往他頭上纏。
他這一聲讓譚秉雲恢復了意識,睜開眼只見一片血紅,他摸了摸自己額頭,發現都是血,原來是一塊彈片擊中了他的額頭所導致的。
不過此時他顧不上頭上的傷,到處找那個逃跑的坦克:“坦克呢?我剛才炸到沒有?”
“已經完了班長,那輛坦克已經報廢了。”說著,毛和按住他的頭,要把紗布纏上去,但敵人沒給他機會。
此時兩個人都在公路上,很快就成了敵人攻擊的靶子,很快,一串炮彈發射出來,在他們身邊炸開。
“你去炸坦克。我來掩護你!”譚秉雲反應很快,立刻將毛和推開,一邊大聲喊著,一邊拿著槍向第二輛坦克跑過去。
他搖搖晃晃地跑下公路,然後順著小河向坦克接近,因為繃帶沒纏好,再加上劇烈運動, 血很快就又流了下來,將他整個左眼都糊住了。
憑著右眼,譚秉雲很快來到第二輛坦克面前,將手榴彈遠遠扔了過去,一瞬間,爆炸產生的火舌將坦克吞沒,然後只見坦克不停運動著馬達,但卻再也動不了了。
為了掩護毛和,譚秉雲端著槍向坦克瘋狂射擊,吸引其他敵人的火力。果然,敵人轉動炮塔,對準旁邊的譚秉雲,機關槍和炮彈一齊衝他打來。
而這時毛和已經繞後,用趁所有人都不注意的時候,用手榴彈將坦克炸燬。
見前面已經摺進去兩輛坦克,剩下的坦克立馬倒車撤退,就在此時,譚秉雲突然看到,第二輛坦克車上有人正在往外“爬”。
他定睛一看,原來剛才炸得不夠徹底,裡面還有美國大兵活著,現在正在將戰友的屍體扔出去自己逃命。
可譚秉雲哪會給他這個機會?
他掂著槍到第二輛坦克車上面,在對方剛把屍體弄出去之後,他直接對準開槍,將敵人消滅得一乾二淨。
這一仗結束後,已經一夜過去了,經此損傷,譚秉雲估計在短時間內,敵人不會再進行大規模的攻擊,於是便對毛和說:“你去連隊要幾顆手榴彈過來,我估計還得有人過來,這邊沒有武器不行。”
以一己之力,擋敵方整片坦克群
接到命令,毛和趕緊出發,就在他剛走沒多久,正如譚秉雲所說的那樣,一輛美式敞篷的吉普車慢慢開了過來。
見到坦克的殘骸後,司機並沒有掉頭離開,反而是按響喇叭。譚秉雲遠遠就看到車上美國的國旗標誌,看到司機的反應,他立馬反應過來:對方是不是誤會美軍在這裡贏了?
而且看這輛車來的方向,應該是另一波準備夾擊的人。
這個結論讓譚秉雲心裡是又激動又好笑,而他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立刻拿槍對準車裡的司機,打出一連串子彈。
隨著數聲槍響,吉普車的玻璃被打得稀碎,裡面的人也被譚秉雲給打成了篩子。
趁毛和還沒回來,譚秉雲找了一個非常適合觀察敵情,而且隱蔽性強的地方。一晚上沒睡,再加上剛才受的傷,現在他感覺自己整個腦仁都在疼,預計決定暫時休息一下。
幸運的是一直到毛和帶著手榴彈過來,都沒再看見半個敵人。
毛和回來的時候已經下午了,譚秉雲剛將手榴彈放好,遠處就傳來熟悉的轟鳴聲,他定睛一看,原來那群坦克又來了。
也不知道敵人是怎麼想的,打頭陣的坦克氣勢洶洶地衝過來,碾向譚秉雲二人。
面對敵人來襲,譚秉雲也不慌,他盯著坦克,一邊將手榴彈拿在手裡,等坦克到一定距離後,立刻向它肚子的位置扔過去。
坦克腹部裝的都是一些子彈和炮彈,手榴彈一爆炸,快速升起的高溫將它們也給“引燃”了,很快,那輛衝鋒的坦克渾身是火,沒一會兒就報廢了。
沒想到這裡還有志願軍,後面的坦克群立刻“炸”了,那些美國大兵們沒命地倒車,再也不敢向前走一步。
雖然沒有防禦工事和戰壕,但作為唯一的通道,一旦被堵死,敵人就沒有再繼續向前進攻的可能。
事實證明譚秉雲的戰術非常準確,他後來又守了很長時間,都沒見敵人過來,但即使如此,他也緊繃著一根弦,直到部隊順利撤離的訊息傳來。
回到部隊後,軍長連忙找到他,二話不說,握著他的手就是一陣誇獎,把譚秉雲弄得都有些不好意思:“首長不用這麼客氣,我就是炸了幾個坦克而已,真沒什麼。”
“這哪是幾個坦克的事情?”軍長非常激動地說:“你知道嗎?你面對的可是整個美軍二師的整個坦克群,你一個人足足當了他們八個小時,給我們大部隊撤離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你知不知道?”
自此,譚秉雲用三顆手榴彈擋住美軍坦克群的事傳遍了志願軍全軍,對大部隊撤離做出了重要貢獻。
光榮回鄉做殯儀
1951年9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決定記他“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英雄”的稱號。
光榮與事蹟並存,很快,譚秉雲作為特等功臣,他的名字不僅和邱少雲一同出現在英模榜上;還和黃繼光、楊根思等64名英雄共同刊登在《志願軍英雄傳》上,成為了國內百姓所崇敬的英雄。
同年10月25日,朝鮮政府代表團來到志願軍司令部,代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向他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勳章”,由朝鮮領導人親手為他戴上。
戰爭結束後,譚秉雲從部隊轉業回鄉,他家住在重慶江津白沙鎮,是一間普普通通的小平房,裡面有他的父母和兩個弟弟。
回家後,譚秉雲曾先後擔任過公安局的副局長、縣民政科副科長以及企業廠長,只要是組織給他安排的工作,他都能好好完成。
1967年的時候,縣裡打算建殯儀館,得知這個訊息的譚秉雲第一次找到領導毛遂自薦:“讓我來做這件事吧。”
就這樣,譚秉雲包攬了殯儀館選址建設的整個過程,但當時人們的思想還很保守,普遍接受不了這種殯葬行業的工作,更別說是為死者整理儀容、穿衣、搬運。
殯儀館建成很久,都沒有見一個人來應聘,面對這種悽慘的情況,譚秉雲沒有放棄,因為他知道這種事情必須有人來做。
於是,這位曾經被人人稱頌的特等功臣,在剛下戰場沒多久,就幹起了到醫院接屍、在殯儀館焚化的差事。
縣醫院和殯儀館有4公里的路程,這也就意味著譚秉雲要在路上走很長一段時間,一些不知底細的人見他這樣,以為他是犯了什麼大錯,不是在路上躲著他走,就是說一些言語刻薄的話。
面對這些奚落嘲諷的話,譚秉雲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情,並且明白自己這麼做的原因。
除了醫院的屍體需要火葬,譚秉雲還要做地方群眾的工作,宣傳火葬。可要想改變幾千年的風俗談何容易?
再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什麼高血壓、肺氣腫、胃潰瘍等疾病,幾乎已經是譚秉雲身體的“常客”,就連醫生都勸他要多注意休息。
但他深知自己責任重大,不願意讓自己停下來,後來譚秉雲改變了宣傳的方式,只要誰家有人去世了,他就上門去做工作。
要知道,親人剛離世,很多人的情緒都是非常不穩定的,在溝透過程中,譚秉雲儘量委婉一些,雖然依舊擋不住被人大罵一頓,掃地出門,但還是有一些通情達理的人家願意接受火葬。
只要有人同意,譚秉雲就會將屍體拉走,然後拉到殯儀館進行火葬。不過也有中途返回的,屍體剛到火葬場,家人就嚷著土葬,然後他們把屍體重新拉回去。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不少人願意火葬,並且接受殯儀館的工作。他們會陪著譚秉雲一起走從殯儀館到醫院的這段路,學習譚秉雲焚化屍體的“手藝”。
為社會貢獻,不止不休
1983年,譚秉雲離休,雖然不用成天“拉屍體”,但他卻並沒有因此頤養天年,而是將自己的感情重新傾注在照顧殘疾人和孤兒身上。
在這段時間裡,他不僅經常在孤兒院幫忙,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會專門到孤兒院陪孩子們。為部隊、機關、學校和企業單位做傳統教育報告,在後來的十來多年裡,他做了100多場報告。
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和平的社會環境中,譚秉雲給人的感覺似乎很普通,但在這份普通之下,被他掩蓋住的,卻是他那顆赤子之心。或許這就是那句“從人民中而來,到人民中去”的真實映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