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許世友,大多數人想起的便是他的酒量,他的驍勇善戰,他的戰績......但英雄也有不足之處,也有“不過人”之處。
他一生征戰無數,也攻下了無數座城池,功勳卓著,但曾經有一個縣城他打了16天也沒攻下來。
正當萬分焦灼之際,一個小班長出了個主意,後來竟然收穫了奇效,很快就攻下了這座城池,許世友對此讚歎不已,甚至自愧不如。
那麼,這場戰役究竟是怎麼樣呢?
許世友
魯中堡壘
1948年,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了中後期,國民黨軍隊已經大大處於劣勢地位,全國上下很多地方都已經解放,山東省亦是差不多。
當時整個山東除了濟南、青島和濰縣等少數城市還處在國民黨的統治之外,大多數都已經解放了,因此攻下這幾個城池的計劃也已經提上日程了。
要是解放了濰縣城,不僅能夠切斷蔣介石集團所在的青島和濟南的聯絡,還可以使我國膠東、渤海、魯中三個戰略區連在一起,意義十分重大。
這時許世友決定發起濰縣戰役,先把這個小縣城拿下,切斷濟南和青島的“後路”,為我軍爭取有利的先機。
但“萬事開頭難”,濰縣戰役的開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甚至可以說,從一開始就“卡殼”了,兩軍陷入了僵持之中。
其實,這與濰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城牆有關。
濰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濰坊市,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展的樞紐處,不僅交通發達,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
它的交通網四通八達,是京東古道的重要樞紐,堪稱膠東咽喉,軍事要衝,因此從漢代開始濰縣就開始建立了它自己的城牆。
自古以來濰縣城牆不斷加固修繕,早就形成了特殊的高大堅固的“銅牆鐵壁”,更是有“魯中堡壘”的稱呼,易守難攻。
據說在濰縣戰役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憑藉武力強行開啟過濰縣城,也就是說歷史上沒有一個人攻下過濰縣的城牆。
國民黨軍隊佔據這樣的戰略優勢位置,自然是要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了。
當時濰縣的國民黨守軍指揮官是第45師師長陳金城,同時駐守的還有張天佐、張景月等地方武裝軍隊,總兵力達到47000餘人,實在是易守難攻。
而且,陳金城下令以東西兩城為核心,在城裡城外設下了三道防線,不僅有大量字母堡群,更是有地雷、暗堡、陷阱、鐵絲網等防禦工程,長達二十餘里。
此外,濰縣城牆外有護城壕溝,它的長和寬都達到了五米以上;城牆下面更是築有土城牆,堅硬無比,上面還有地堡、暗堡等。
城牆高度也不容小覷,至少有13米以上,上面設有電網和多層火力點,而且不僅城牆內設定了多重關卡,濰縣城內也大同小異。
在濰縣城內的街頭巷口、高樓空場等或多或少地都設定了一些地堡......種種一切,形成了濰縣城堅固穩定的一套防禦體系。
這讓本就難以攻陷的城牆難上加難,這種複雜堅固的城牆防禦體系在整個華中戰場上都是十分罕見的,曾一度讓許世友軍隊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十分困難。
當時跟許世友一同指揮的譚震林就曾經說過:“濰縣戰役工事之複雜,裝置之周全,縱觀整個華東戰場都是十分罕見的。”
對此陳金城在向上級的報告彙總也曾說道:“濰縣固若金湯,萬無一失,金城穩矣。”
他堅定地認為共產黨是不可能攻破這種複雜堅固的防禦體系的,更不可能攻下這個如銅牆鐵壁般的城牆的。
譚震林
進展緩慢
1948年4月2日,濰縣戰役正式打響,它是由許世友、譚震林等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組成的。
考慮到攻城的難度,在這場戰役中,解放軍總共出動了54個團近12萬人的兵力,聲勢浩大。
為了阻止國民黨向濟南、青島方向的援兵,許世友計劃用22個團作為打援部隊,專門用來攻打國民黨的援軍。
除此之外,許世友還準備了6個團作為預備隊,其餘的26個團全部分配到攻城的隊伍之中,攻城隊伍自然是不容小覷的。
因此,國民黨的防禦體系十分周全,解放軍的攻打體系更是十分周到,雙方都是作了萬分的準備而來的,這場戰役的較量不相上下。
戰爭打響之後,由於陳金城在城牆外圍以及城牆上佈置了大量的暗堡、地雷,地堡等,解放軍的攻勢發展十分緩慢,必須逐個擊破。
首先得攻破外圍,先搗了敵人的“外殼”。
許世友指揮解放軍們衝鋒陷陣,同城牆外圍的軍隊們作戰,同時也得多觀察注意這些陷阱的分佈,因此解放軍的優勢並不是很大。
在長達半個月的艱苦作戰之後,我軍終於徹底肅清了城牆外圍的敵人,但也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總體上不大可觀。
接下來就是攻城之戰了,城牆不破,基本上是難以一戰了。
經過16天的作戰之後,26個團的攻城隊伍大都已經十分疲憊,炮彈等軍資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城牆始終攻不下來。
攻城部隊先是採取了“坑道作業”的方法,想著透過坑道來度過城牆,但很快就遭到了敵軍的炮彈轟炸,失敗而返。
後來又採用了“上攻”的方式,即把炸藥包綁在木杆上往城牆上送,炸向城頭,但由於濰縣城牆近13米的高度,解放軍的木杆終是無法到達那樣的高度,只好作罷。
而且即使是到達了那樣的高度,炸藥包的爆炸也有一定的時效性,在這樣的高度下爆炸的時間無疑是拖長了,極大可能在半空中就會爆炸,作用不大。
在這樣多次的嘗試,數次的失敗之後,解放軍的攻城隊伍更是疲勞不堪,損耗不少,在這樣盲目攻打之下只是徒勞。
因此為了大局著想,許世友和譚震林在討論之後,一致決定先暫停攻城的進展,讓隊伍先行休整,同時利用這個時間集思廣益,尋找攻城的辦法。
妙計攻城
在多次攻城無果之後,解放軍的攻城發展十分緩慢,不得不暫停攻城,修整軍隊,另想他計。
在這多日的調整之中,許世友不斷向軍隊甚至附近的居民丟擲了“橄欖枝”,不斷尋求攻城之道,軍民上下也都在不斷思考,團結一心。
其中自然是不乏獻計之人,但大多數要麼是不合實際,沒有考慮城牆的特殊防禦體系,要麼就是效果顯著,可行性不強,很快就被許世友否決了。
終於,26個團中的9縱隊伍中的一個小班長提出了他的妙計。
此人名叫宋文章,是一個小連隊的班長,在攻城部隊中並沒有多大的知名度,除了小隊的幾名士兵之外,並沒有多少人知道他。
而也正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班長,提出了攻城大計,大大推進了濰縣戰役的進展。
他提出:在綁炸藥包的木杆頂部安裝一個滑輪,從而藉助滑輪的速度很快就能把炸藥包送達城頭,進行爆破。
這樣一來不僅巧妙地就解決了先前炸藥包提前爆炸的問題,而且用滑輪的方式成本低,效率卻十分高,速度也十分快。
這個方法很快就受到了許世友等人的讚歎,他們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很快就採用了這個計謀。
許世友很快就下令讓軍隊開始製造“滑輪炸藥包”,並在正式攻城之前進行了多次的演練,都成功了,這令許世友十分激動和讚歎。
攻城正式開始了。
4月23日傍晚,一聲令下,200多門炮臺同時開火,來勢洶洶。
在滑輪的快速傳遞之下,當木杆到達牆頭的後幾秒中,炸藥包也緊接著而來,幾乎同步,這種場景打得國民黨軍隊措手不及,甚至來不及反應就已經炸開了。
很快炸藥包就在木杆滑輪的傳遞之下一個一個攻上城頭,爆炸聲層出不窮,此起彼伏,演奏著天地間“最動聽”的音樂。
一個多小時之後,東西城的垛口、城門樓、碉堡地堡等基本上就被炸燬了,陳金城引以為豪的濰縣城牆防禦體系基本上被摧毀了。
大量國民黨守軍火力已經被解放軍壓制,失去了還擊能力,只能被動防禦。
而在炮擊結束之後,解放軍的工兵們開始爆破行動了。
原本深寬都達五米的護城河很快就被爆破掀起的大量泥土填平,地堡裡的國民黨軍隊們很快就失去了抵抗能力,繳械而敗。
接著解放軍就向城牆下面的地堡、暗堡發起進攻,很快就將敵人一掃而空,國民黨守軍們潰不成軍,解放軍節節攻進,很快就到了城門口。
隨著濰縣城頭被拿下,解放軍早就佔據了戰略優勢,敵軍無法從城頭向我們發起反攻,只得退守城牆之中,可謂是“負隅頑抗”了。
解放軍很快就攻上了城頭,掌控了突破口的兩側,緊接著很快就擊敗了守軍,取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併發射出紅色訊號彈,宣佈登城成功。
當第一面紅旗插上濰縣城頭的時候,許世友一行人不禁喜極而泣,激動不已,“魯中堡壘”終於攻下了!
戰後,在此次戰役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79團榮獲了中共中央華東局、華野授予的“濰縣團”稱號,宋文章也受到了許世友的大大稱讚和通報表揚。
讓我們致敬這些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軍人們,銘記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