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從1978年至今的43年間,中國城鎮化率從17.9%飆升到63.89%。此外,隨著城鎮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按照發改委的意見,在“十四五”期間,城鎮化發展或會出現2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其一、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承載能力會進一步提高,例如將市區人口從100萬增加到300萬甚至更多。
其二、按照規劃,預計到2025年前後,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而想要實現這點,就需要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發展思路。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就近就地城鎮化。
事實上,在最近5年乃至15年,城鎮化給我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大量人口進入城市。據統計,目前全國人口超500萬的城市達91個,其中還包括10個城市人口超千萬,例如深圳達到了1766萬,廣州達到了1867.66萬,西安達到了1295.29萬,北京達到了2189.31萬,上海達到了2487.09萬等。除此之外,在這段時間內,縣城和城市的高樓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自1998年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我國高層住宅快速增加到了23.5萬棟。
相信大家都有類似感受,“每年回縣城老家過年,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新建了好多的高樓,隨處可見總高超過18層的高層住宅”。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例如按照易居研究院的統計,11月全國百城新房庫存量高達51040萬平,其中22487萬平都位於三四線城市。可以這樣說,從各個城市結構來看,三四線城市庫存積壓很明顯,目前已經創下五年來的新高。
住建部一錘定音,“停建”高樓進入倒計時?
事實上,當初各個城市之所以選擇大規模建造高樓, 可以說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或者是一個“矛盾”,首先就是隨著城市人口數量飆升,由此也產生了大量的居住需求,因此就需要建造更多的房子,可與此同時,城市土地價值不斷提高,按照中指院資料顯示,今年二季度全國百城住宅用地均價達7860元/平,同比漲幅22.5%。這也意味著建造大量房子,還要控制建造成本。
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控制單位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高樓也就應運而生,其實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建造高樓是時代需要。可是隨著時間推移,部分城市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不論是否有實際需求,都在大量建造高樓,這樣做不僅會浪費資源,還會丟失城市獨有的形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住建部一錘定音,要求開始“停建”高樓。
按照住建部下發的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到,城市不得隨便新建總高超過250米的建築,縣城新建住宅則應以6層為主,並且6層及以下住宅佔比不低於75%。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份意見稿不僅對城市建造高樓提出限制,對縣城也作出明確規定。其實對於高樓,央媒經濟日報也曾表達過看法,“只有摩天大樓才能代表實力應該改改了”,其實我們也可以看成這是央媒對高樓的回應。
事實上,關於限制或停建高樓,多個地方也出臺了規定,例如將城區常住人口和建築高度相掛鉤,還有就是在建造總高超過80米、100米的建築時,還要保證與當地的消防能力相匹配,如果真的有需要建造總高超過150米的超高層建築,還要經過上級住建部門的備案。對此,內行人士表示,此舉就是為了透過限制建造高樓而保障城市更好地發展。
可以說,限制甚至“停建”高樓是板上釘釘,那麼對於還沒有買房的人來說,今後又該作何選擇呢?要知道目前在城市買房,相比較洋房、別墅來說,高層價格相對偏低,特別是從意見稿到實施大約需要半年多,算下來就是從2022年起,如果停建高樓,哪些房子會吃香呢?對此,內行人士表示,大致有三類房子吃香:
第一類、新建的低密度住宅。相信大家在買房的時候,應該聽說過一個詞:容積率,簡單來說,容積率指的是小區密度的高低,如果小區容積率越低,那麼樓間距就會越大,居住舒適度自然就會越高,而在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大環境下,這類房子吃香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類、縣城的高層住宅。雖然說現在很多縣城都在新建高層住宅,但是從整體來看,相比較老房子來說,縣城的高層住宅並不算多,而按照住建部一錘定音,今後縣城應以6層及以下住宅為主,也就是說高層住宅的數量並不會有大幅度增加,而對於大多數購房者來說,高層住宅顯然是更有吸引的選擇,特別是小區環境更好,上下樓也更方便。
第三類、加裝電梯的小區。最近一段時間,舊改工作可以說如火如荼,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並非所有購房者都能買得起新商品房,其實大家觀察一下不難發現,總價幾十萬的老小區也是很多人的選擇,特別是在加裝完電梯之後,選擇的人群還會增加。
歡迎關注@無錫樓市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