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件舉國大事,尤其是在剛剛建國時,人心思定,國力空虛,這個時候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打一場發生在國門之外的戰爭,真的值得嗎?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開始,到1953年7月簽署朝鮮停戰協議為止,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共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戰費62.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的25億美元,最大投入兵力135萬人,作戰傷亡近37萬人,非戰鬥減員38萬人,這還不包括為供應前線戰爭而投入的民夫後勤。戰爭就如同是一架巨大的絞肉機,收割了我們那眾多可愛的年輕生命,許多人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有的人不是死在前線,而是凍死、餓死在坑道里、戰壕裡,同時也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及戰鬥故事,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楊連弟、伍先華、楊寶山,還有冰雕連的兄弟們等等,上甘嶺戰役、白馬山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等,每每聽來,都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但是在抗美援朝開戰前,包括林彪在內的很多黨內高層人士都是不贊成打的,理由也是在全國形勢剛剛穩定下來的時候,應該於民休養生息,以便儘快恢復國內經濟生產;同時在風雨飄搖的新政權下,我們可能經不起一點失敗,一旦戰敗,十四年抗戰,三年內戰都可能付諸東流。其實像林彪一樣想法的人在當時有很多,打很困難,不打也很困難,面臨兩難。但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的艱難決策下,最終還是做出了出兵援朝的戰略決定,最終的抗美援朝一戰還是打響了,才有了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不過我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抗美援朝也是不得不打的,理由有三:
一是打掉美帝國主義吞併臺灣的狼子野心。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代表美帝在華利益的大買辦階級蔣家軍閥王朝敗退臺灣以後,中央政府的重心一直都是在解放臺灣上,而且為解放臺灣已在做著全面的準備。但隨著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以及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中國的周邊國際戰略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人在朝鮮的登陸,使得中國在直接解放臺灣的問題上,從戰略上變得不可能,並且在紅色政權連片的中國地緣政治形勢下,突然伸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手,對紅色政權的和平發展極為不利。
二是打出未來50年的和平環境。和平從來不是妥協得來的,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保家衛國。從鴉片戰爭開始,在西方列強的眼裡,中國一直都是憑著幾艘船艦就能開啟國門的落後和懦弱的民族,八國聯軍、日本侵華猶在眼前。甚至在朝鮮戰爭時,麥克阿瑟的轟炸隨時都越過了邊界線,炮彈落在了中國境內,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美國對於中國的外交警告卻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尤其是在麥克阿瑟仁川登陸以後,鼻孔朝天的美國人就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加之中國與蘇聯老大哥雖然都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份子,不過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就被斯大林擺過一刀,實力面前,弱國無外交。既是如此,那就只能打到他服為止,透過震懾那些心懷不軌的人。不然朝鮮全境被佔領後,中國東北不僅隨時都將受到美國人的軍事威脅,還會經常被其他國家惦記。
三是打破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全面封鎖。這個時候的新中國紅色政權剛剛成立,並未受到太多國家的承認和認可,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強硬的姿態和實力來打破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封鎖。後來的事實也確實是如此,對於美國人,往往都對朝鮮戰爭都諱莫如深,這一場戰爭已經成為我們烙在美國人靈魂深處的一場噩夢。我們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我們打贏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甚至是其他15個國家的聯合國軍,中國已經不是過去軟弱得任人欺負的國家,他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已經真正的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