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臼炮。1935年底,德國軍火商萊茵金屬公司受陸軍武器局的委託,對研發一種旨在摧毀馬奇諾防線的重型攻城榴彈炮進行研究,並於1936年3月提交了初步設計構想。
1936年德國開始對超級火炮進行研發,因此設計出了一個600毫米槍管和將近1800公斤(4000磅)的炮管,總重量超過120噸,是一款超重型迫擊炮與超重型自走炮,凸顯出德國火炮製造技術的高超水平。
卡爾臼炮一共需要16個人來操作,裝彈前要先將炮管放平進行填裝,臼炮本身的精準度並不好,是利用威力來補償精準度。為了不受火炮後座力影響而頻繁地進行炮位調整,需要利用液壓懸吊降低車身到貼地的程度以增加穩定性。
比起同計劃推出的另一款重武器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卡爾臼炮從進入陣地到發射只要10分鐘,完成戰備只要古斯塔夫重炮的1/312的時間,等到進入戰鬥時每小時可以射擊6-12次,也等於是古斯塔夫重炮射率的3-6倍。
卡爾臼炮60釐米口徑型的最佳射程為6800米,與大口徑步兵迫擊炮也差不多是這個距離,而一座105毫米或122毫米榴彈炮可以打到20400米的目標。後來有三輛卡爾臼炮改裝540毫米的炮管,射程也因此延長到10400米。
卡爾臼炮最初是以擊毀馬奇諾防線為目標而設計,然而古德里安從阿登山脈率領第19裝甲軍爬過110千米的峽谷閃擊法國,讓法國迅速投降,因此卡爾臼炮首次投入是在東部戰場。
鎮壓華沙起義的三門卡爾臼炮(亞當、奧丁、洛基),均裝設540毫米口徑長炮管
1941年6月27日,卡爾臼炮開往第一個目標,蘇聯的佈列斯特堡。在第二裝甲軍指揮官古德里安將軍的調動下,卡爾臼炮以600毫米的炮管發射2噸彈頭,憑質量砸穿了佈列斯特堡的防禦結構,讓德軍在29、30日發起總突擊之後就攻下了佈列斯特堡。
1944年,由常駐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波蘭家鄉軍,在沒有知會蘇聯的情況下發動了華沙起義,總共6輛的卡爾臼炮中有4輛先後被送去鎮壓起義。
隨著德國於1945年戰敗,搭配600毫米口徑炮管的卡爾二號車“夏娃”以及搭配540毫米口徑炮管的卡爾五號車“洛基”於3月21日至4月11日之間被美軍俘獲。
卡爾一號車“亞當”、三號車“索爾”、四號車“奧丁”與六號車“提爾”則被蘇聯軍於4月20日在於特博格俘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