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通江縣一農民老伯在水田勞作時,挖出一大型的紅軍墓碑,墓碑上一枚倒懸的黨徽格外顯眼,墓碑從何而來,又為何被深埋地下遲遲不見天日呢?
1932年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轉移到達陝西南部漢中地區後,趁四川軍閥混戰正酣,川北兵力空虛之際火速進入川北。由於戰略思想正確戰術運用得當加上當地老百姓的積極支援到1933年2月1日,紅四方面軍先後攻克通江巴中南江三縣,嚴懲了地主豪紳,摧毀了封建勢力的統治,建立了以通巴南為中心的川陝革命根據地。
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失利後,紅四方面軍為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於1933年8至10月,接連發動儀南、營渠、宣達三次進攻戰役,殲敵近2萬,解放了宣漢、達縣、萬縣三座縣城。接著又粉碎劉湘六路圍攻,以兩萬餘傷亡的代價取得巨大勝利。在建立和完善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成千上萬的紅軍傷員被送往通江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其中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的紅軍戰士更是數不勝數。
1934年7月,紅四方面軍為紀念為革命獻身的戰友決定修建烈士陵園和紀念墓碑,由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設計,在碑體上題寫碑銘、繪製圖案、鐫刻雕琢。其中黨徽倒懸,寓意“黨徽低垂,全黨同悲”。
紅軍撤離後,當地地主帶著敵軍士兵前來報復,他們把墓碑推倒,掘墓毀棺。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趁其離開後將烈士們的遺骨重新收斂並冒著生命危險將墓碑藏進了水田裡,面對敵軍的嚴刑拷打拒不透露一絲線索。1951年,這塊深埋地下16年的墓碑終於重見天日,倒懸的黨徽不僅是對紅軍烈士的悲鳴,更是黨和老百姓團結一心,魚水之情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