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瘋狂的擴張計劃裡繞不開的一環是中國,對於日本而言中國是它們汲取資源的必要存在,這一點在抗戰中日本的軍用地圖甚至比中國軍隊的還要細緻就能看出日本預謀已久,在武器方面日本也是以中國戰場為主要用途,在考慮到中國可能裝備的坦克部隊,日本認為需要一種反坦克武器,而這個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日本九四式37毫米戰防炮。
提前說一下,反坦克炮是比較熟悉的叫法,戰防炮全稱是戰車防禦炮,其實都是反裝甲武器,至於叫什麼就看個人喜好了。
日本陸軍在近代效仿的主要是普魯士,一戰結束後雖然曾經向法國學習但是武器方面也比較傾向於德國,德國Pak 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在間戰期內屬於相當優秀的一門反坦克炮,日本透過研究認為其效能足夠對付現有的坦克,於是在該炮的設計階段就從德國手中買來了專利開始仿製。
1936年日本仿製成功,不過在該炮的彈藥方面日本堅持使用穿甲高爆彈沒有使用德國提出的被帽穿甲彈,而且彈藥技術也有些不過關,這導致該炮在穿甲方面不如德國Pak 36型反坦克炮,定型裝備那年是日本神武天皇2594年,即九四式37毫米戰防炮。
日本九四式戰防炮,口徑37毫米,重量327公斤,有穿甲爆破彈、榴彈兩種彈藥,炮口初速700米每秒,500米可以擊穿40毫米鋼板 、1000米距離上擊穿30毫米鋼板,但是使用合金鋼板後500米穿深降低到18毫米,1000米穿深降低到3毫米;反坦克有效射程1200米,有效射程2870米(發射榴彈),最大射程5700米。
日本九四式戰防炮可以利用火炮後坐力丟擲空炮彈藥筒,而退殼器會讓炮閂保持開啟,裝填手可以馬上裝上第二發炮彈的同時退殼器鬆開炮閂得以關閉,這種設計可以提高射速。
日本九四式戰防炮的炮組擁有11名成員,包括1名分隊長,1名主炮手,1名副炮手,1名裝填手,1名傳令兵,1名清膛手和5名負責彈藥手(負責警戒和近距離防禦);如果有汽車牽引或者騾馬牽引,還會配一名司機或者1名牽騾馬的;如果沒有牽引車輛或者騾馬,士兵輪流揹著行動。
日本九四式戰防炮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進入中國戰場,該炮的炮彈在實戰中穿深效果進一步降低,原因是日本缺乏稀有金屬導致彈頭硬度不夠,在面對國軍裝備的1號坦克時需要非常近距離才能射擊(1號坦克車體裝甲四個面均為13毫米高強度均質鋼裝甲);在諾門坎戰役、侵略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時該炮的表現尚可,主要是該炮的對手裝甲比起1號坦克的裝甲要差一些。
太平洋戰場上該炮面對美軍裝備的M4“謝爾曼”坦克,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已經對其很難造成威脅;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透過潛艇交換技術和物資,1942年德國給日本提供了空心聚能裝藥彈頭技術,使用這種技術的九四式戰防炮可以獲得100毫米的穿深效果,日本試製了這一型炮彈但是直到戰敗都沒有投入實戰。
日本九四式戰防炮也被日本裝上了坦克,就是九五式輕型坦克的37毫米九四式戰車炮。
日本九五式輕型坦克
國產抗戰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川軍團唯一一個門炮就是九四式37毫米戰防炮,炮手“克虜伯”一眼認出是日本炮;其實想想也正常,本來就沒有多少的德國原廠Pak 36型反坦克炮怎麼可能給一個連輕武器都是打剩下才給的川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