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江西婺源,粉牆黛瓦的徽派民居點綴在青山綠水間,隨處可見草木蔥蘢、綠樹成蔭。溪流清澈、水光瀲灩,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休閒度假。婺源四季美景如畫,江嶺、篁嶺梯田裡的油菜花是春日裡亮眼的色彩,江灣、大鄣山、珍珠山是夏季避暑勝地,深秋時節石城紅楓深得攝影師青睞,冬日徽州傳統年俗熱鬧喜慶。近年來,婺源成功打造“保護與開發齊頭並進、生態與文化珠聯璧合”的生態文明美麗樣本,先後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
厚植綠色根基呵護青山綠水藍天
近年來,為呵護旖旎的自然風光,婺源借鑑水口林保護經驗,建設自然保護小區,建立珍稀動物型、自然生態型、水源涵養型等自然保護小區193處,築牢生態環境安全網。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婺源全面推行林長制,由縣委書記和縣長分別擔任縣級總林長和副總林長,設立縣、鄉、村三級林長,創新推出巡林工作機制,構建起完善緊密的巡林網路和體系,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和發展。
婺源加快實施“山更綠、林更美、民更富”工程,打造“彩色森林”“彩色通道”“森林人家”,發展林下經濟,推進林旅融合,帶動林業產業發展。目前,婺源13個鄉鎮獲評全國生態鄉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2.64%。
在保護好一片青山的同時,婺源縣堅持實施河長制,呵護好一河清水。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地表水均達到二類標準。2020年,婺源空氣質量優良率100%,PM2.5平均濃度16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31微克/立方米,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
築牢綠色堡壘深度推進文旅融合
生態是婺源的名片,文化是婺源的靈魂。婺源大力推進文化興縣戰略,建立“小區 基地 傳承人”模式,設立大畈村、長徑村、甲路村等13個文化生態保護小區。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49項,其中徽劇、儺舞、三雕、歙硯製作技藝、綠茶製作技藝、甲路紙傘製作技藝6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2月,婺源正式成為國家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婺源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婺源成功探索九思堂“就地認養”、怡心樓“他處寄養”、篁嶺村“異地搬遷”等明清徽派古建築保護新模式。截至目前,全縣擁有7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12個全國民俗文化村、28箇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16個點,境內現存明清古建築4000餘幢。
開發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婺源深挖文化資源,深耕文化品牌,積極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湧現出攝影傢俱樂部漳村、歙硯之鄉硯山村等一大批美麗鄉村。每年有300多所美術院校(畫室)的師生來婺源寫生,50多萬攝影愛好者、文學愛好者來婺源攝影、創作。
在江灣鎮篁嶺村,百餘幢修繕完好的古建築或供遊客參觀,或被打造成精品酒店、特色餐飲店等,傳統與現代在這裡完美結合。篁嶺古村年接待遊客達150萬人次。
展現綠色魅力鄉村旅遊提質增效
婺源實施“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最美鄉村”戰略,實現旅遊業態、遊客體驗、群眾受益和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力爭打造全國鄉村旅遊及鄉村振興的示範和標杆。
婺源堅持“生態 景區”,打造多彩旅遊。婺源是全國目前唯一一個全域AAA景區,有國家AAAAA級景區1個、國家AAAA級景區14個。婺源立足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持續推動旅遊產業發展,形成“春探人間花海、夏享冰涼世界、秋尋夢裡老家、冬遊甜蜜樂園”的“四季皆旺、老少皆宜”多彩旅遊精品專案。
婺源堅持“生態 文體”,發展特色旅遊。依託資源優勢,“旅遊 民宿”方興未艾。全縣發展民宿900多家,打造中國鄉村民宿“婺源樣板”,呈現多型別、多層次的發展格局,並形成一批民宿叢集,民宿產業不斷提質提標。“旅遊 體育”活力迸發。常年舉辦國家級體育賽事,間接帶動遊客超過100萬人次,打造“天然運動場”。
婺源堅持“生態 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發揮生態旅遊的拉動及催化整合作用,促進生態旅遊業與工業、農業、養老、會展、電商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紮實推進水墨上河、翼天、婺女洲、珍珠山等特色小鎮建設。婺源綠茶品牌價值突破50億元,大力發展荷包紅鯉魚、冷水塘魚、江灣雪梨和稻油輪作等富民產業。目前,婺源直接從事旅遊人員達8萬人,人均年收入逾3萬元。篁嶺古村入選全國旅遊扶貧示範專案。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婺源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做大做強旅遊業,做優做精生態工業,鞏固提升現代農業,譜寫新時代婺源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資料來源:中共婺源縣委、婺源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