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節期間,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盧展工,下鄉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與退伍老兵。本來一次再尋常不過的活動,卻因為一個看起來普通無奇的老兵而蒙上了一層傳奇的色彩。
盧展工來到了一個名為李文祥的老兵家中,他看到牆上掛著一副老兵年輕時的畫像。畫像中身穿軍裝的青年人意氣勃發、目光堅毅,左肩掛滿了各式勳章,很難想象如此年輕的面龐會獲得如此多的榮耀。
盧展工很好奇,向李文祥大聲詢問:您能把獲得的獎章拿出來給我們看一看嗎?盧展工之所以要大聲說出來自己的要求,是因為李文祥年齡太大,已經有些耳背了。
老兵用河南話說了一句:“中!”。隨後他進入屋內,顫顫巍巍地找出來一個泛黃的布包,小心翼翼地從中拿出來四五枚勳章和很多獎狀證書,還不斷地向旁觀的人介紹勳章的由來。
在場的人都被老人的功績震驚了: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老人擁有如此多的榮譽,肯定是當年的戰鬥英雄。可這樣在戰爭中出生入死的英雄,卻為何將所有功勳都深藏起來,以至於現在生活得如此貧苦?
隨著省委書記的上報與後續調查,這個老人的故事也逐漸浮現出水面。他傳奇的一生,還需要從解放戰爭參軍的時候說起。
一、出身貧苦,志願參加解放軍
1925年6月,李文祥在山東範縣北街村出生,後來這個縣城被劃給了河南省,所以李文祥也就成為了一個河南人。
李文祥出身於農民家庭,家人給他起了個文祥的名字,希望他長大後可以成為讀書人。
戰亂年代的貧苦農民,自然很難完成階級的轉變。李文祥出生後,他的父母每日超負荷勞動,仍然難以改變家庭的貧苦生活。李文祥5歲時,他的母親因為過度勞累而去世,父親挑起了養育好幾個孩子的重擔。
李文祥長大後,也分擔起家庭的壓力。他農忙時拼命幹活,農閒時外出四處尋找工作來做,不管活有多髒多累,只要給錢就行。好幾次從外地回來後,村裡人都沒認出渾身髒亂的李文祥,還以為是流浪漢。
李文祥四處流浪時,聽很多人說起了共產黨。人們都說共產黨是窮人的黨,他們的軍隊也是老百姓的軍隊。從這時起,李文祥就對共產黨與黨的軍隊充滿了嚮往,他渴望加入黨的軍隊,來打倒橫行鄉里的地主。
1947年,範縣被華東野戰軍解放,李文祥的家裡分到了土地,這進一步堅定了他加入解放軍的決心。於是李文祥安排好家裡的事情之後,毅然跑到部隊報名參軍。最終他成功加入瞭解放軍的隊伍,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一名戰士。
二、不畏犧牲,立下汗馬功勞
1948年,李文祥所在的部隊向山東進發,發動瞭解放濟南的戰鬥。李文祥所在的小隊被分配去攻打外城的永鎮門。永鎮門位於濟南西南方向,對於攻防戰來說是一個戰略性的位置,因此敵人佈下重兵防禦。
在敵人密集的火力下,我軍將士傷亡很大。李文祥所在的部隊發動了六天六夜的進攻,仍然沒辦法攻入濟南城。很多連、排因為犧牲人數過大,已經難以組成編制。因為隊友犧牲過多,李文祥在排的重組中被任命為副排長。
面對焦灼的戰況,部隊領導決定自願發起十幾人組成敢死隊,負責抱著炸藥到達城門之下,把敵人的防線炸出一個口子。領導想發動不怕犧牲的黨員承擔這一任務,李文祥這時還沒入黨,卻也積極報名加入了敢死隊。
成為敢死隊的一員後,李文祥抱著炸藥,冒著槍林彈雨向敵人的城牆匍匐前進。這是非常危險的行動,身邊的敢死隊員不斷倒下,李文祥等倖存的人卻沒有一絲後退之意。
十幾人的小隊就這樣前進,到達城牆根旁時只剩下了兩三個人。李文祥與戰友合作安裝好爆破裝置,隨後拉響導火索。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永鎮門的城牆被炸出了一個絕大的口子。後方的戰士趁機突擊,拿下了濟南城。
濟南戰役結束後,李文祥因為不畏犧牲的表現,榮獲二等功。這是李文祥獲得的第一個功勳,距離他參軍只有一年的時間。後來李文祥在戰鬥中更加英勇,連續獲得更多功勳。
在淮海戰役中,李文祥因出色的表現而被授予特等功勳章。福州戰役打響時,李文祥已經加入了共產黨,身為黨員的他作戰更加驍勇,最終榮獲一等功。
立下這些功勳的李文祥,參軍時間卻還不到兩年。如果沒有視死如歸的戰鬥意志,是不可能擁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的。兩年內,李文祥從一個普通戰士升到了副連長,更成為了令人尊敬的特等功臣。
三、退伍轉業,放棄優渥生活
1956年,李文祥退伍轉業,去往福建成為一名保安幹事。李文祥就職於福建省第一建築工程公司,這是一家國營單位,李文祥也就成為了正式的國家幹部。
在離開部隊之前,李文祥穿著一身嶄新軍裝、佩戴好自己的各枚勳章,去照相館拍了一張半身像。後來李文祥又找人對著照片,畫出一幅放大的彩色畫像,來紀念自己殊死戰鬥的光輝歷史。
到了單位之後,李文祥繼續發揮在部隊的無私奉獻精神,搶著去做最髒最累的工作。李文祥總是俯下身子做事,對於自己曾經的榮耀,則一字不提。李文祥的工友只知道他是從部隊退下來的副連長,對他以往的經歷就沒有更多瞭解了。
領導則很清楚這位特等功臣的了不起,看到三十多歲的李文祥仍然孤身一人,領導與同事們都要給李文祥介紹物件。李文祥對他們說:我不在乎長相和家世之類的東西,只要能為人民服務,為組織服務就好。
後來,同事們找到了一個名為陳寶珍的姑娘。陳寶珍比李文祥小了十歲,但年齡並沒有成為兩人的障礙。陳寶珍也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更是與李文祥一樣擁有獻身精神。情投意合的兩人沒過多久就結婚了。
結婚後的李文祥是18級國家幹部,每個月有66元工資。這在當時的年代可是非常豐厚的薪資了,貧農出身的李文祥夫婦也過上了非常舒服的日子。可這樣的日子沒過幾年,李文祥卻繼續選擇去過窮苦日子。
1962年,我國遭遇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於是黨和國家發出號召:幹部去支援農村,恢復生產。面對這樣的號召,很多國家幹部猶豫了。習慣了城市優渥生活的幹部們,很難有回到鄉村吃苦的動力。
李文祥成為了單位第一個站出來的人。這時的他剛結婚不久,連孩子都還沒要,卻毅然決然地決定支援農村。李文祥說:“家鄉的父老鄉親在餓肚子,我們黨員幹部有責任!”隨後報名參加支援農村建設。
回到家後,李文祥將自己的決定告訴妻子陳寶珍。陳寶珍聽了後,也決定跟著李文祥去往鄉村,她也是能吃苦的人。就這樣,李文祥放棄了國家幹部優厚的待遇,帶著妻子回到了河南老家範縣。
四、支援鄉村,特等功臣建設家鄉
李文祥來到了範縣白衣閣鄉,這裡位於河南的東北角,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李文祥所在的鄉鎮位於黃河故道,在黃河的影響下,這裡澇災頻發,土地鹽鹼化嚴重。惡劣的條件讓農業生產難以正常開展,老百姓吃不飽飯成為了當地常態。
剛回到自己家鄉時,李文祥擔任了民兵連長的職位。但他看到老鄉的疾苦生活,再也無法侷限在自己維持治安的工作之內。他拿出了這些年攢下的所有家底,買了數百公斤糧食,誓要帶領當地農民擺脫鹽鹼地的困擾。
李文祥也因此成為了當地的生產隊長。經過仔細的研究後,李文祥發現小麥無法在鹽鹼地成活,水稻卻可以,於是決定在鹽鹼地上改種水稻。可範縣的村民從來沒見過水稻是什麼樣子的,更不用提種植水稻了。
這時李文祥想到了自己的妻子陳寶珍,她從小在福建長大,有豐富的水稻種植經驗。找到了合適的師傅後,還要解決引水問題。
李文祥帶領村民修建引水渠,引黃河水來種植水稻。在一個冬天的共同努力下,黃河水終於流入了土地中。
第二年開春時,李文祥夫婦又帶領村民展開插秧工作。
李文祥是插秧最賣力的一個,他每天都泡在稻田的水中,雙腿都已經變得紅腫,傷口破裂後還流出來了膿水。陳寶珍也耐心教授村民插秧技術,她只是心疼自己的丈夫,卻毫無怨言。
在李文祥夫婦的努力下,第一年水稻田就有了很好的收成。在這個窩窩頭都吃不上的年代,村民們在李文祥夫婦的帶領下,突然就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飯,村民們都說像做夢一樣。
豐收的稻田打破了所有的質疑,從此所有村民都跟著李文祥種水稻,再也不用依靠救濟糧存活了。李文祥卻不滿足於水稻的收成,他又辦起了夜校,帶著村民邊學習邊實踐,最終順利改良了當地的玉米品種,讓玉米產量也大幅提高。
後來李文祥又帶領村民種西瓜、加工小麥、修建道路。在李文祥的帶領下,鄉村的人們透過自己的雙手吃飽了飯,更是過上了交通便利的生活。可李文祥卻一直生活在貧苦之中。
五、毫不利己,人民英雄自甘貧苦
李文祥在建設家鄉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向村民們說起自己的光輝歷史。在國家統計退伍老兵的情況時,李文祥除了填基本資訊外,也沒有填過自己獲得
的各項榮譽。所以老鄉們只知道李文祥是退伍士兵,不知道他是一名特等功臣。
除了隱藏自己的戰功外,李文祥在生產生活中也一直保持清貧。為了盡最大的力量支援村民,李文祥家裡從來沒有什麼積蓄。剛回到家鄉的李文祥把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買糧食,導致他連房子都建不起,只能和妻子一起居住在破廟裡。
破廟裡沒有傢俱,李文祥就砍些木材,自己製作一些簡易傢俱。這樣足以應付平時生活,卻難以應對風雨天。破廟的屋頂與牆面都已損壞,所以颳風下雨時,李文祥夫婦就只能在漏風漏水的破廟中,忍受著寒冷的折磨。
妻子陳寶珍是南方人,非常怕冷。但跟著李文祥來到河南後,五十年來陳寶珍默默用行動支援著自己丈夫的決定,只回過一次福建老家。冬天時陳寶珍手腳長滿了凍瘡,晚上更是冷的睡不著,但她就這樣堅持了半輩子。
1979年,原福建省建設廳派人來慰問李文祥,並告知他組織請他回到福建,繼續當幹部。但李文祥卻拒絕了組織的邀請,他說自己已經習慣了農村的生活,如果所有人都去安逸的地方,那貧窮的地方沒人來,不就更窮了?
福建方面沒有辦法,只能把李文祥歸為“退職幹部”,按時發放退職補貼費用。1984年,縣民政局也給李文祥發放退職救濟費。李文祥卻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不能兩頭都拿救濟金,這是佔國家便宜。李文祥認為救濟金應該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於是他自願放棄救濟費用。
由於一直忙著建設家鄉,李文祥沒有時間要孩子。直到李文祥53歲時,村民們生活有所改善後,李文祥才生下一個女兒。老來得女的李文祥夫婦非常激動,給女兒取名為李金英。
李文祥夫婦將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女兒,但在女兒初中畢業考高中時,李文祥卻發現自己連30元的報名費都拿不出來。多年來,他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貧苦鄉親,沒給自己留下一分多餘的錢。
有些鄰里卻在背地裡嘲笑李文祥“傻”,把錢都給別人了,自己的女兒都要讀不起書了。李文祥也陷入自我懷疑之中,為了大家而舍小家真的錯了嗎?後來家裡的理解與支援,讓李文祥堅定了自己為民奉獻的初心與信念。
六、事蹟公佈,省委號召全體學習
從1962年決定回到家鄉,一直到2011年河南省委書記來訪,李文祥一直深藏功與名,為老百姓做實事,自己則過著清貧的日子。裝滿他功勳榮譽的小袋子,更是塵封了近五十年。
直到省委書記看到李文祥的畫像,李文祥的各項勳章才重見天日,他的傳奇一生也開始被世人所知曉。沒有人能想到,一個特等功臣居然不謀名利,放棄了國家幹部的優渥生活,攜妻回到河南的貧苦鄉村,為當地的人民奮鬥了一輩子,自己卻清貧一生。
後來李文祥透露,自己之所以不想把功績拿出來,就是因為不想躺在功勞簿上。之所以後拿給省委書記盧展工看,一是因為老年的李文祥患上了腦血栓,偶爾的神志不清,沒反應過來。二是圍觀的幹部群眾很多,李文祥也盛情難卻。
看到自己的勳章居然引起省委書記的重視後,李文祥很是後悔,拍大腿說:早知道就不說了,又給黨和政府添麻煩!盧展工看到李文祥如此謙虛誠懇的態度,大受震撼。他當即表示,李文祥的事蹟值得全社會學習。
2011年3月31日,河南省委在鄭州召開了首次“李文祥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報告。戴著勳章的李文祥與妻子陳寶珍出席報告會,引得臺下掌聲雷動。李文祥將柺杖交給妻子,向所有觀眾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後來李文祥的事蹟被改編為大型現代豫劇《李文祥》、豫劇外景電影《塵封的軍功章》。這些文藝作品還原了李文祥的事蹟,展現了他在革命年代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安貧樂道不求索取的精神。
小結
李文祥一生默默奉獻、淡泊名利、只講奉獻、不求回報。年少務農時他不怕吃苦、參加戰爭時他不畏犧牲、建設家鄉時他隱姓埋名。他對黨無比忠誠,為人民自甘清貧,擁有一顆赤誠之心。他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平淡不能泯”的真實寫照。
編輯:Joy
責任編輯:勞謙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