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選購電動車的時候,續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標。這一點與傳統燃油汽車不同,燃油汽車也只有在穿越的時候才會考慮郵箱大小,但也不會說燃油汽車的續航能到多少。電動車由於剛開始的時候的技術限制,電池容量偏少,能夠支撐電動車的行駛里程也比較少。再加上補電時間長,充電設施配備並不齊全方便,導致續航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標。
但是如何衡量續航呢,在不同的溫度、不同的路況等各種各樣的用車場景,不同的駕駛習慣的加成下,單純的一個續航數字並不能一定能客觀的說明所有問題。於是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或組織開始用不同的方法去衡量電動汽車的續航。很多還是採用的之前已有的標準。
我國採用的NEDC其實也是舶來品,是1990s歐洲為了評價消費者汽車的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情況而指定的檢測標準,在1997年進行了最後一次修訂,距今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
NEDC測試由4個重複的城市路況加上1個高速路況組合而成,模擬歐洲城市用車的主要場景,在20-30攝氏度的環境下,不開空調。具體流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是不是和我們上下班一樣?
4個重複的城市路況:
- 啟動後原地怠速11秒(熱車?現在不需要了)
- 4秒內緩慢加速到15km/h(小區內行駛,加速還挺快的)
- 15km/h的速度勻速行駛8秒(豪華小區,挺大)
- 在5秒內剎車到停止狀態(小區出口減速)
- 原地怠速21秒(小區出口排隊)
- 12秒內緩慢加速到32km/h(小區外小路緩慢加速)
- 行駛24秒(林蔭小道,路況很好)
- 11秒內剎車到停止狀態(遭遇匯入主路的紅綠燈)
- 原地怠速21秒(等紅燈)
- 在26秒內加速到50km/h(前面的老司機能不能快點?加速太慢)
- 勻速行駛12秒(主路路況就是好)
- 在8秒內減速至35km/h(有其他車輛匯入主路)
- 勻速行駛13秒(車變多了)
- 12秒內剎車到停止狀態(遭遇第一個穿過的小區???)
- 原地怠速7秒(還好穿過這個小區的車不多)
從這套車市路況流程看,城市路況和中等城市的上班場景還是比較像的,但和動不動就二三十公里,需要走快速路的特大城市的路況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1個高速路況:
- 原地怠速20秒
- 41秒內加速到70km/h
- 勻速行駛50秒
- 在8秒內減速到50km/h
- 勻速行駛69秒
- 在13秒內加速到70km/h
- 勻速行駛50秒
- 35秒內加速到100km/h
- 勻速行駛30秒
- 20秒內加速到120km/h
- 勻速行駛10秒
- 34秒內剎車到停止狀態
這個高速路況流程,或者是快速路路況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ott在晚上加班後是從機場高速到北二環再到西二環的路況,但是和早高峰比起來,這路況就優秀太多了。
所以NEDC的測試流程有三大槽點:
1)90年代的汽車加速實在太慢了,剎車效能也讓人質疑。
2)測試非常死板,變速箱的擋位持續時間都被安排好了,有很大的作弊空間。
1180秒的測試時間,10.9公里測試歷程,平均速度33.35km/h
3)整個測試是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了,有一個鼓風機模擬風阻,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NEDC的測試環境
但是也不得不說歐洲的測試流程制定確實深思熟慮,高度總結了城市上下班通勤路況的車況。如果受試廠商摸著良心去測試的話,還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應車輛的續航情況的。而續航資料你能不能開出來,和你是不是一個溫和駕駛者就有很大關係了。
ott在北京的早晚高峰中是不可能開出這樣的行駛資料的,加速太慢,會被後車猛滴;在老家六線小城市,也很難有環境能開出快速路的成績。沒有6公里的無紅綠燈道路去給人放開跑。綜合起來,更像在二三線城市工作,週末帶家人到周邊不遠的山裡逛逛的場景。
那麼回到標題的問題,NEDC到底準不準?NEDC不準,因為很難有路況和場景能和NEDC的測試流程比較一致,NEDC這個數值,也只能供我們在購車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