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百萬遼闊的土地上,中華兒女可以創造出先進的文明,豐碩的財富。那些移民海外的炎黃子孫,也會將我們民族的文明傳承播種到海外每一個角落。就如被稱為“印尼華人之光”的張鴻南,他與自己的兄長張煜南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成為了一代印尼首富。
壹
1861年,張鴻南生於廣東的梅縣。張家子女眾多,共有九個孩子,家裡沒有任何田產,只靠著父親經營的一家雜貨鋪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店裡的生意時好時壞,趕上淡季,一家人經常餓肚皮。
大哥張煜南比張鴻南整整大十歲,作為長子他早早肩負起生活的重擔。唸完私塾後,他就到處找活賺錢,多年後他用攢下的錢款開辦了一家米店。當時剛剛結束學業的張鴻南就去大哥的米店裡幫忙。
兄弟兩人為人勤快、吃苦耐勞,但無奈當地民眾太過貧窮,米店的生意一直沒什麼起色,維持不下去後張煜南就關了米店,跟著幾位鄉鄰去了南洋謀生路。
也是張煜南運氣好,他的第一個老闆就是華僑張弼士。
張煜南在社會闖蕩多年,為人精明、腦筋靈活,此前開米店也積攢了不少經商的經驗。張弼士很快從一眾夥計中看出張煜南的與眾不同,將他培養出自己的得力助手。
貳
就在這時,張鴻南也來到南洋投奔大哥,兄弟兩人合心一處,幫張弼士賺了不少錢款,他們自己也有了不菲的積蓄,最重要的是積累了人脈和經驗。
數年後兄弟兩人決定另立門戶,自己發展。張弼士知道他們兄弟兩人非等閒之輩,也沒怎麼挽留,並囑咐他們,以後有了需要的時候自己可以鼎力相助。
這也是張弼士的精明之處,果然以後張氏兄弟在棉蘭地區發達之後,還專門找到張弼士一起投資,令他獲利不菲。
當時的棉蘭地區屬於荷蘭的殖民地,當時有一個大種植園經營不善而破產,張氏兄弟有意買下,但對方是荷蘭人,他們就找到張弼士,利用他在當地的權勢談成了這筆買賣,同時邀請張弼士出錢入資,成為種植園的老闆之一。
以種植園為基礎,張氏兄弟漸漸打造出自己的商業帝國,特別是張煜南,他在“紅頂商人”張弼士的舉薦下,當上了考察南洋商務大臣。此外善於經營人脈的他與棉蘭的蘇丹王成為朋友,這更利於他商業帝國的發展。
弟弟張鴻南也得到了荷蘭殖民當局的信任,由他全權負責當地的華人事宜,後來還成為殖民當局唯一一位的華人議員,成為當地政壇的風雲人物。
叄
兄弟兩人一個在商界、一個在政界都佔有一席之地,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下,他們的事業迅速擴張,涉及銀行、遠洋、種植各個領域。富貴之後的張氏兄弟也熱心於公益事業,他們拿出大筆錢款籌建了不少學校、醫院和橋樑。
遙居國外的他們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西北賑災、興建潮汕鐵路、資助家鄉的教育事業,張氏兄弟都是捐出了鉅額錢款,而且有了他們兄弟兩人的帶頭,南洋華人華僑都踴躍捐錢回饋家鄉,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資助過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多年後,張煜南去世,張鴻南繼任“甲必丹”,繼續成為棉蘭華人的領頭人物。只不過,張氏兄弟的妻子都是歐洲美女,所以他們的後人都沒有了華人的長相。
如今距張鴻南病逝已有百年之久,他的故居也成為棉蘭的旅遊景點,這裡的主人是張鴻南已經年近八十歲的外孫女,雖然她不會說中文,但對待來訪的客人非常友好,孜孜不倦地向大家介紹故居中的一切,以及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