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後,降溫幅度會進一步加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暖。身體暖和,氣血才會順暢,才可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
腳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在寒冷的冬季陽氣內守,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血液迴圈不暢,所以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這種情況一般女性多於男性,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
艾灸穴位:合谷穴、太沖穴
【位置】位於腳背第一和第二指骨前端的凹陷處。用手指沿第1和第2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移動,以感覺到動脈跳動處就是太沖穴。
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合谷穴。
【方法】將艾條燃著一端,在所選定之穴位上空燻灸。先反覆測度距離,至患者感覺區域性溫熱舒適而不灼燙,即固定不動(一般距面板約3cm)。每天5分鐘即可。
中藥燻洗:
紅花30g,透骨草30g,千年健20g,威靈仙30g,桂枝30g,川烏20g,木瓜30g,細辛10g。
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鐘,加入白酒100毫升,將藥汁放在盆內,燻洗、浸浴雙足,每次20分鐘,然後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每劑可用3日。
膝蓋
冬天活動少,靜坐或躺臥,加上低溫,很容易導致膝蓋血液執行不暢,也可能造成或加劇膝蓋疼痛。另一個原因,關節長時間受涼和巨大的溫差也是導致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低溫或巨大的溫差會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
關節受涼也會容易引發各種骨關節不適。因此保暖很重要,長時間處於低溫的環境中,最好穿著長褲、絲襪等以保護膝關節、腳底心或是膝部覆蓋毛巾予以保護。
艾灸穴位:內外膝眼
【位置】採用正坐的取穴姿勢,膝眼穴位於臏部,取穴時將膝蓋折成直角時,在它的下面兩邊凹陷處即是。
【方法】用溫灸器灸,膝蓋上套上裝有艾條的灸盒,在家或者躺在床上的時候都可以用,每天15分鐘就可以了。嚴重的時候可以用熨燙灸,腫脹的時候可以拔罐。
後背
肺衛是個中醫的說法,又叫做衛氣。氣的功能是,升降出入無所不到,故走哪管哪。衛氣在體表最主要的功能,是像一個籬笆一樣保護機體,是身體最外面的一層護衛。當肺衛不固,就是衛氣不足,不能抗邪,因此邪氣就容易侵襲人體,夏天怕吹空調,冬天怕風。
艾灸穴位:大椎穴、風門穴
【位置】正坐低頭,手按頸項部骨突最高點處下緣即大椎穴。人體風門穴位於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便是風門穴。
【方法】隔姜灸:生薑切片如一元硬幣的大小和厚度,放到穴位上,上面用艾炷置於姜上灸,可以在家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每天灸5分鐘即可。
腰
腰部冷,除了嚴重的腎陽虛以外,最常見的是上熱下寒證。一般多由於痰溼凝滯,或者中焦阻滯,升降失常所致。因此,痰溼凝滯、中焦阻滯的典型表現是口乾口苦。
當吃補藥的時候,因為體內溼邪膠著,或者氣機阻滯不通,即使吃了補藥,也很難消化吸收,反而補藥會加重溼邪凝滯和氣機阻滯不通的症狀,因此吃了以後容易上火。
刮痧穴位:陽池穴、陰陵泉穴
【位置】手腕部位,即腕背橫紋上,前對中指、無名指指縫為陽池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為陰陵泉。
【方法】陽池穴沿著手少陽三焦經從上向下刮痧;陰陵泉穴沿著膝蓋內側由上至下,手法不宜過重,刮至發紅出痧即可。
版權宣告
本文綜合自網路,由肥城市衛生健康局、市中醫藥協會編校推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