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講過一個故事:黃帝有次外出訪賢迷了路,向一個牧馬童子求助。童子為他指了路,還告訴了他賢者的住所。黃帝很驚訝,跟童子談起天下治理之道。童子說,治理天下就像牧馬,只要把危害馬群的東西清理掉就行了。黃帝對此深表讚賞。後人就此引申出“害群之馬”的說法。
一個單位、一個地方,如果出現了禍害群體的壞人,人們往往將其稱為“害群之馬”。這種人負能量大、破壞力強,理應對其嚴加防範、儘早干預。要不然,其他人也有可能被其帶壞,也變成“害群之馬”。“害群之馬”越來越多,環境和風氣越來越差,在這樣的地方,好人也難以立身、做事,有的還會墮落為壞人的同夥,成為不良環境的受害者。這樣的“群”,是名副其實的“害馬之群”。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我們說,“環境決定論”不可取,但應當承認,在很大程度上,環境能夠影響人、塑造人甚至改變人。良好的環境,有利於個人成長、進步;糟糕的環境,則會顯著增加個人幹事創業的難度,有時還會對人產生較強的“同化”作用,把“良駒寶馬”變成“害群之馬”。正因此,對“害群之馬”,我們要引起重視,及時處理;對“害馬之群”,更應保持警惕,嚴加防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是領導幹部的從政環境,影響著黨員幹部的價值取向和施政行為。政治生態好,則幹事創業的風氣正、人心齊;政治生態不好,必然會人心渙散、百弊叢生。涵養良好的政治生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也是保持黨的優良作風、充沛活力,團結和帶領廣大幹部群眾不斷闖關奪隘、創新創造的應有之義。嚴防出現“害馬之群”,才能有力地守護良好的政治生態。
抓好“害群之馬”防治,是杜絕“害馬之群”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各地查處的一批腐敗窩案清楚地顯示,毒瘤不是一天長成的。在不少單位,腐敗的產生往往是從“點”上開始的。點狀腐敗不除,就會由“點”向“線”、由“線”向“面”繼續擴散。這啟發我們,從“害群之馬”到“害馬之群”,這中間往往有一個“病情”不斷加劇的過程,也有一個發現和干預的“黃金期”。抓住時機及早介入、強力施治,才能有效地保住個體、護好群體。
不讓“害群之馬”變成“害馬之群”,需要突出重點,多策並舉。對於“頭馬”,要強化約束。督促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帶頭遵紀守法、廉潔自律,帶領幹部群眾一起營造和守護良好生態;對於“病馬”,要緊盯不放。堅持預防在先,一旦出現個別腐化變質的苗頭,應立即加以干預,防止擴散;對於“良馬”,要有效激勵。在單位內部大力營造幹事創業、爭先進位的風氣,培植乾淨做人、齊心成事的氛圍,用榜樣的力量感召人、用集體的氛圍引領人。
當然,一旦發現“害馬之群”,除了要依法依規嚴肅查處,還應認真查詢和封堵日常監管漏洞,抓緊修復被汙染和破壞的政治生態。“病去如抽絲”,修復政治生態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麼做,正是為了防止產生新的“害群之馬”、杜絕出現新的“害馬之群”,努力創造萬馬奔騰的良好發展局面。
(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