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牌是過去梨園界特定的公佈戲碼的一個器具,上面寫著近期或當天的劇目和演員名字,相當於今天的電影電視劇海報。牌子是木製或鐵製的,被漆成白色或黑色。因為這個牌子是臨時記事用的,用後可以用水洗去字跡再寫,所以稱為“水牌”或“水牌子”。
過去傳統戲院,會把水牌掛在戲院門口或舞臺兩側,哪個當紅名角兒何時亮相,慕名而來的戲迷只需往水牌上定睛一瞧,便心中有數,定下了看戲的日程。後來,為了宣傳上演劇目,一些有實力的戲院還會在報紙上登廣告,或者是請人敲鑼打鼓沿街宣傳。
◎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中戲曲水牌
舊時演戲,水牌的名字排位和寫法特別有講究,挑梁唱戲的第一主演寫在水牌最前面,名字必須是“躺著寫”,也因第一主演寫在水牌最前面,所以這類演員被稱為“頭牌”;給主演配戲或第二個主演名字要“坐著寫”;給第一主演和第二主演跨刀的演員名字要“站起來寫”。
所以以前班社裡的師父給孩子們教戲的時候會說:“孩子們,要好好學戲,好好練功,爭取將來‘躺下’”。意思就是要努力當頭牌,讓自己的名字在水牌上躺著寫。
隨著時代的發展,水牌在寫法和演員名字的布排上有了變化,而不變的是水牌上的字要好看,要賞心悅目,要讓觀眾一目瞭然。為此,一些水牌會選擇用兩種或多種顏色來寫清劇目類別、演員名字、演出單位、演出時間和票價等等;有的水牌還會根據劇情選擇三四種字型顏色加以區分。
有一位資深戲迷,他說自己從上世紀60年代來西安,每次從西一路易俗社門前經過,都要欣賞那幾面水牌上用白色顏料寫的戲報,一方面是看書法,一方面細細看那些位置和大小安排得體的戲名和演員名字,看完後感覺好像是過了部分戲癮。而他提到的一些水牌,有不少出自易俗社水牌技師劉冬生先生之手。
劉冬生是1948年參加易俗社的,一輩子給社裡寫水牌戲報,他的字集柳、趙、魏於一體,熔歐、褚、顏為一爐,師古而不泥古,具有一定的個性特色,多年來,他的水牌也是易俗社劇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川劇水牌技師王澍武先生每次拿到節目單,都要細緻地琢磨一番,將要寫的內容和佈局打好腹稿,才小心翼翼地動筆。 “寫一副水牌一般都需要兩三個小時,因為首先要洗黑板,晾乾後再認真寫,我年紀也大了,寫得比較費力。”王澍武曾接受採訪時說,“很多老戲迷都把看我寫的水牌當成一種享受,我特別高興。”
水牌是戲曲文化的一部分,在很多老戲迷心裡,有了傳統的水牌,戲才更有傳統的味道。如今在電子化時代,像手寫水牌這樣的傳統文化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偶爾有之也成為劇場一道亮麗的風景引人駐足……
編輯/稽核:妍薇
終審:王梅
文章系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