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隨著國家局勢逐漸穩定,新中國的重心逐漸轉到了發展上,至此為建立新中國而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們授予應有的榮耀,也成為了中國人民關注的重點。可是,在這個時候,軍銜評定小組在給3000名老紅軍敲定軍銜的時候,卻突然犯了難。
按理說,這些老紅軍都是自土地革命戰爭起,就一直追隨我黨南征北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甚至是抗美援朝中都立下過汗馬功勞,且資歷極高的將士們,可是為什麼中央評選小組會對他們的評選感到為難呢?而毛主席在獲知此事的時候,又為何會下達“紅軍不下校”的命令呢?
在過去長達28年的革命歷程中,因為新中國一直處於封建壓迫的形式之下,所以彼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採取的是志願兵制,既為了保家衛國,不計名利,不問出身自願加入。再加上彼時因為種種的歷史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實行軍銜制度。
但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這一情況卻給我軍帶來了眾多不便,比如在抗美援朝期間,因為我軍派出的將領沒有軍銜,而按理說為了更好的促成談判,談判雙方大多會派出身份地位相當的人員前往,可是因為在彼時我國未設立軍銜,只能臨時給談判代表安上一個臨時頭銜。
而除此之外,在與他國的外交之中也有著諸多的不便,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在1952年之時,就已經在為授銜做著準備,在這之後經過數次的討論最後確定了軍銜等級為“帥、將、校、尉、軍士、兵”這6等。
在1953年之時,中央軍委為了敲定我軍的發展的總方針以及方向,一連開了55天的會,這其中,彭德懷給毛主席的報告中表示,軍銜對於每一個軍人來說,是國家給予的榮耀,以及激勵其在軍隊中更好的工作,更是確定軍人在佇列中的地位職務,並按照職責條例,履行職權。
於是,在1955年1月,中央軍委釋出了《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並在次月,經過數次的討論,全國人大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正式將軍銜設定6等19級寫入書面檔案之中。
其中,在這一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元帥分為大元帥以及元帥兩級,其中根據相關條例中的規定,以及比對蘇聯大元帥斯大林來看,作為中國解放軍以及中國共產黨中的最高統帥,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的毛主席成為大元帥是名副其實的。除此之外,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領導人也在最初授銜提名方案中的。
可是,在看完這一方案後,毛主席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一提議。這一決定快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甚至在當時人大委員會還專門針對此事進行了討論。
其實關於主席拒絕大元帥這一軍銜,並非是臨時起意的,早在1953年之時,彼時的中央領導人為了敲定我軍的軍裝等樣式曾一起匯聚到一起。而在當時,給毛主席準備的大元帥軍服也端正地擺在了室內,以供主席及其他領導人檢視。
可是,在相關負責人對元帥軍服進行介紹的時候,主席卻只是抽著煙打量了一圈,隨後說道“大元帥,你靠邊站吧。”
所以對於大元帥軍銜,主席是完全不在意的。可是,一次在宋任窮及彭德懷等人為授銜工作前去彙報的時候,提交的方案仍然與最初提交的方案一致。
看到自己的名字依舊位列大元帥處,主席在聽完彙報後表示“你們搞評選軍銜的工作是很很辛苦的,並且也是很繁瑣不好搞的。我這個大元帥不要了,如果和群眾談話的時候,穿上大元帥的軍服多不方便。”
眼見主席心意已決,其他人不好再勸。隨後毛主席接著說道“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領導人都不評軍銜為好”,於是在彼時很多人紛紛響應主席的號召,主動表示不要軍銜,在眾人的幫助下,軍銜評定小組工作強度就此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雖然,在主席的號召下,大量覺得自己受之有愧的將軍紛紛上書請求讓銜,亦或者是申請不授銜,可是這其中卻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因為授銜主要是根據分層提名和稽核的辦法進行,而這其中負責評選的總政和總幹這兩個部門,為了確保公正性需要反反覆的對比,在經過多方面的徵求後,儘可能的保證公正合理,並要抽出時間做本人的思想工作。
可是,近一年的多的繁忙評選工作中,授銜初步方案出臺之時,雖然絕大部分人是滿意的,但是因為將帥以下的軍銜,因為在級別和待遇上存在諸多的差別,在加上不同人看待問題的不同,所以在授銜之時為此哭鼻子、拒絕被授銜。
這其中就有些自持勞苦功高的同志,認為自己資歷深功勞大,在他看來軍銜評定就是論功行賞的事,可是比自己參軍時間晚,經歷一樣的人卻比自己軍銜高,可是卻因為自己在進城的時候犯了一些錯誤,最後導致自己只能評中將,這讓他感到憤憤不平,為此多次跟軍委領導提意見。
除了這名老同志外,還有一位資歷很高的老幹部,在得知自己將要被授予少將軍銜的時候十分不滿,為此他甚至對人說道,自己寧願將那個牌子掛到狗尾巴上,也不要戴著。
聽到這些情況,主席很是不高興,還為此在中南海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專門批評了這一情況“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我們軍隊中有些人,打仗的時候拋頭顱灑熱血。現在卻只是為了自己肩上的兩顆星星,爭一爭,鬧一鬧,這有什麼意思。”
隨後,在羅榮桓等人的一一開解,並嚴正地指出這些老同志的問題,這才做通了眾人的思想工作。並再次明確了,授銜並不只是所謂的論功行賞,更不是所謂的論資排輩。
可是除了這些對於軍銜不滿意的領導人外,軍銜評選小組還在一件事上遇到了困難。根據彼時的評選條例,有那麼一批人是不滿足評選條件的,他們就是最早追隨我黨的紅軍戰士。
紅軍全名中國工農紅軍,是我黨在中國土地革命時期帶領的人民軍隊,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之時,彼時的人民起義軍人員對人員的招攬等方面是沒有過多的侷限的,只要擁有革命覺悟並持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就能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關鍵在彼時的中國推翻了近2000年的封建帝制,可儘管剝削階級卻依舊壓迫著勞苦大眾。
很多人連飯都吃不起,更不用說是讀書了,所以在當時很多十幾歲就已經加入了部隊的老紅軍,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當時很多人的文化水平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而在加入我黨之後,在1927年之時,因為蔣介石背叛革命,悍然發動“4.12”政變,對我黨先進人士血腥鎮壓,在同一時期,還有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日寇,以及不斷對中國進行壓迫以賺取更多利益的帝國主義。
意識到只有“槍桿之中才能出政權”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們,於1927年8月1號,在賀龍總指揮的帶領,周總理等中國共產黨要員的組織下發動了“南昌起義”就此打響了革命第一槍,建立了我黨的武裝革命政權。
隨後,在經過“秋收起義”“三灣改編”等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後,我軍的革命隊伍開始不斷穩定壯大。
可是,因為早早淪為資產階級同類的蔣介石,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利益,不斷對我軍發動“圍剿”戰役,而後我軍又因為受到“左傾”思想的影響,而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最後只能為了儲存實力被迫開啟二萬五公里的長征。
這其中,因為啟程得十分匆忙,我軍根本就沒有來得及準備,就被迫離開根據地。在過草地、爬雪山之時,頭頂著敵人不斷轟炸的敵機,身後是敵人來勢洶洶的追兵,身上沒有可以禦寒的衣服,包裡沒有可以填飽肚子的糧食,而前方更是一片險象環生的險境。
正是在這種極度惡劣的環境下,我軍多次與國民黨鬥智鬥勇,可還是有大量的紅軍戰士永遠地留在了長征路上,而儲存下來的紅軍戰士在這之後如同“星星之火”般分散到中國各地,不斷宣傳馬克思主義,不斷與黑暗勢力作鬥爭,這才讓我黨在後續的發展程序中有了發展的基礎,所以對於這些老紅軍們來說,雖然文化、職務低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鴻溝,但卻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標準就能衡量他們,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革命歷程中對我軍做出的重大貢獻的。
正是這樣的一支隊伍,它開啟了我黨武裝起義的重要開端,更成為了中國推翻帝國主義,打到一些在中國大地上的壓迫者的重要依靠。所以如果只是因為文化這一標準來恆定他們的貢獻的話,這不僅僅是中央不能接受,對於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也無法接受。
得知這一情況後,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後表示,規矩是人定的,但是對於這些有功之臣,不能一概而論,於是主席給了五個字“紅軍不下校”。因此,在毛主席的指示下,這3000名紅軍的名字全都被寫進了少校之列。
除了這些老紅軍外,軍銜評定小組還將給15位起義將領授予了軍銜。這些高階將領中有的曾在國民黨中效力,有的還曾帶領軍隊與我軍交戰。但是在關鍵時期,受到新思想感召的他們,順應時代的召喚,在拳拳愛國心的影響下,都紛紛棄暗投明,這其中有被授予上將軍的董其武,原國民黨華中“剿總”副司令的陳明仁,以及原國民黨陸軍三十八軍副軍長的孔從周等人。
在中央軍銜評選工作小組的努力下,評選工作終於得以在國慶節之前完成。1955年9月27日,在萬眾矚目中,授銜儀式在緩緩拉開序幕。這其中,因為林彪、劉伯承兩位元帥因病在杭州休養,而葉劍英則在彼時正在遼寧籌備反登陸軍事演習,所以在儀式當天出席大典的只有7位元帥。
除此之外,校官、尉官的軍銜命令狀則由彭德懷簽發,從10月22日起,全國各地駐軍授銜和授勳典禮,分別在北京、南京、蘭州等7個軍區,由各個元帥及副總理代表毛主席及周總理,為這些在戰場上流血流汗的戰士們授予勳章及將官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