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是不對外開放的寶庫,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
這個博物院的宣傳資料說得很好:可以這麼說,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我軍所贏得的每一場戰爭,都與南京理工大學這座高等學府裡開展的科研密切相關;也可以這麼說,新中國兵器科學與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凝聚著南理工人的無窮智慧與辛勞汗水。
這次是請帥哥攝影師找到了全部照片,薩沙帶大家看一看。
中國第一款自產無坐力炮36式57毫米: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55期
今天的主角是36式57毫米無坐力炮。
該炮也是山寨貨,原尊是美製M18型57毫米無坐力炮。
M18型是二戰美軍的先進武器,可以說是劃時代武器。
它在1943年才開始立項研究,到1945年研究完畢。
M18型誕生的太遲了,它在1945年3月才裝備美軍傘兵部隊,第一次投入實戰。
沒多久,德軍就投降了。
於是,M18型轉戰太平洋對付日軍。
在1945年6月的沖繩戰役中,似乎不起眼的M18型無坐力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美軍認為,M18型的綜合性能遠遠強於巴祖卡火箭筒。
它可以跟隨步兵前進,提供直瞄炮火支援,摧毀日軍堅固工事。
M18型發射榴彈,直瞄精確炮擊敵人工事,也可以達到400米射程。
M18型的出現,讓美軍官兵的傷亡大為減輕。
原來需要官兵衝到附近才能對付的日軍碉堡,一發無坐力炮彈就幹掉了。
在沖繩島戰役中,以步兵連的攻堅武器來說,巴祖卡火箭筒是破甲彈,對於日軍土木工事效果不佳。
而60毫米迫擊炮是曲射炮火,不能直瞄炮擊,而且威力太小,不能對付堅固工事。
步兵炮、榴彈炮則是團一級武器,難以給一線步兵有效掩護。
M18型是無坐力炮,使用的是炮彈。
雖然榴彈僅有不到3公斤,由於炮彈初速快,對於日軍土木工事還是有很大破壞性的。
關鍵在於,它的射程比較遠,可以在400米距離炮擊,精度還頗高。
而距離越遠,日軍工事內極強的命中率就越低,從而大大減少了美軍傷亡。
M18型擊毀了無數日軍簡易工事,對付沙袋壘起來的工事更是一炮一個。
當然,美軍也不是沒有怨言,M18型最大缺點就是較重。
該炮的炮身重20公斤,還是可以接受的。
美軍為保證精度,給M18型配備了勃朗寧M1917A1重機槍三腳架,重量高達22公斤。
這樣全炮重量為42公斤,太過於沉重,需要兩個炮兵分別攜帶。
自然,美軍炮兵都比較強壯,攜帶20公斤的火炮還是沒有問題的。
M18型曾少量援助抗戰的國軍部隊,國軍第50兵工廠曾在1946年偷偷仿製了M18型。
1947年,該炮仿製成功,留下了大量的資料,這就是民國36年式57毫米無坐力炮。
36式做了一些有趣的改進,比如自行設計了一個6公斤多的炮架。
不過,M18型的身管和炮閂需要特種鎳鉻合金鋼,中國無法制造。
仿造出來的96門36式只要使用一段時間,就故障百出。
1952年,新中國根據繳獲的36式火炮及其圖紙,仿製出52式57毫米無後坐力炮並裝備志願軍。
該炮在朝鮮的表現不錯:
1951年10月,志願軍第68軍204師612團戰士胡連,在文登公路伏擊美軍坦克,使用無後坐力炮一天擊毀敵坦克4輛,榮立特等功,獲“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五聖山阻擊戰,志願軍第26軍戰士徐忠使用無後坐力炮擊毀敵坦克7輛,榮立特等功。
可惜,該炮的口徑太小,57毫米炮彈難以對付敵人堅固工事和中型坦克。
尤其是57毫米炮彈的破甲能力不足,僅能射穿幾十毫米的傾斜裝甲。
這種破甲能力不足以對付現代化坦克,即便炮擊側面裝甲也不行。
朝鮮戰爭後,該炮就迅速淘汰,很少使用了。
自然,該炮的精度還是不錯的。 1959年3月22日,解放軍第308炮兵團在拉薩河北岸的空地上集中了兩個步兵團的57毫米無後坐力炮,瞄準布達拉宮內叛亂分子的火力點,進行精確射擊。
57毫米炮彈對布達拉宮的破壞較輕,射入視窗後卻足以殺傷室內的敵人。
約1小時後,據守布達拉宮的800多名叛亂分子下山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