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陪伴你跨越生命的誤區
今天分享的內容,來自於心之愛心理諮詢師袁寒柏老師。
摘自喬尼斯·韋步、克里斯蒂娜·穆塞洛著《被忽視的孩子》。
希望老師的分享可以讓您為自己的心靈駐足片刻,開啟一段成長之旅。
造成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的父母
充滿情感忽視的教育方式乍一看跟健康的教育方式沒什麼不同,但其中的區別是非常巨大的。就像森林裡的蘑菇一樣,有些是美味佳餚,有些則會致命,相似之處僅僅是表面而已。
型別2:專制型父母
1966年,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博士首次提出了“專制型父母”這個概念。鮑姆林德博士這樣描述專制型父母:他們推崇規則、限制和懲罰,用一種既不靈活又強硬要求的方式撫養他們的孩子。
專制型父母通常會與這樣的語句聯絡在一起:
“老派的”“孩子應當老老實實的,不要多嘴”“玉不琢不成器”
如果你是在1946年到1964年間或更早出生,你很有可能是由專制型父母養大的。那個時代非常流行這種教育方式。現在的父母往往採取更加開放和寬鬆的方法,有意識地決定不讓自己的孩子再像他們小時候一樣被管制。但是,還是有很多專制型父母存在。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多。孩子被要求服從父母的規矩,還不能質疑父母。同時,這些家長也不會解釋這些規矩背後的原因。他們只要求孩子執行,當孩子不遵守規矩的時候,就對他們進行粗暴的管教。
專制型父母會懲罰或者打罵孩子,卻根本不會跟孩子一起討論一個問題或一件事。他們甚至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或想法。他們只按照他們自己頭腦中的一般的小孩該有的行為模板來要求孩子,根本不考慮孩子的特別需要,不考慮這個孩子的氣質或感受。
大部分虐待型的父母也屬於這個專制型別。但鮑姆林德博士也非常謹慎地指出並非所有專制型父母都是有虐待傾向的。然而,我卻要冒昧地指出所有專制型父母都是充滿情感忽視的。
許多專制型父母傾向於將孩子的順從等同於愛。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靜靜地、徹底地服從父母,他們才感覺到被愛。不幸的是,反之亦然。如果孩子質疑父母的要求,父母不僅會覺得不被尊重,也會感覺到被拒絕。
如果孩子是在公共場合表現出不服從,父母會感覺更糟糕,也會覺得自己完全不被愛。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來看看索菲亞的故事。
索菲亞
索菲亞是一個美麗、活潑的19歲女孩。她的父親是一個62歲的老派義大利人。他非常愛他的獨生女,同時也期望她能夠回報他以尊敬與愛。聖誕前夜,索菲亞的家人從各地趕來為年度聖誕聚會做準備。
多年來,索菲亞一直厭惡這種聚會,因為沒有跟她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或表親,她又覺得阿姨和叔叔“無聊、煩人又自命不凡”。
在這種聚會上,她覺得自己像個展示中的裝飾品,被整個家的人觀看、評價,然後就把她打發到一邊,忽略了。
今年,索菲亞的新男朋友邀請她去他家過聖誕前夜。她對第一次與他父母見面感到興奮,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關係更進一步了。同時,她也覺得這樣度過這特別的一天會更溫暖、更有趣,也更刺激。
當索菲亞帶著極大的不安告訴父親她的計劃時,他立刻憤怒了:“你不能這樣不尊重我。你的阿姨和叔叔會怎麼想?他們會認為你不愛他們。這就是你對我為你所做的一切的報答嗎?我只想要這一年才一次的家庭晚餐,你也自私地不想給。”
當索菲亞沒有立即滿足他的願望時,她的父親告訴她聖誕節也不要過來了。“我會把你的禮物還給你,你跟你男朋友一起過聖誕吧。”話說到這份上,索菲亞又內疚又氣餒,她只能改變計劃,按父親的願望來。
她可不想孤獨地過聖誕節。索菲亞的父親反應如此激烈,是因為他感到被遺棄了,女兒完全不愛他了。父親以為她故意破壞他的規矩,這讓他感到被拒絕、不被尊重和缺少關心,而事實上她這樣做是因為她愛她的男朋友,對未來歡欣雀躍,也是出於她正常的想要建立自己的生活的需要。
事實上,索菲亞的父親正無意中“訓練”她,把滿足他需要被愛的願望放在她自己的健康需求之上。
約瑟夫
約瑟夫10歲,是家裡五個孩子裡的老大,今天是萬聖節。約瑟夫出生後的每一個萬聖節,家裡都有一套一樣的儀式。他們在晚上六點鐘吃熱狗和豆子。晚飯後,孩子們才能穿上他們的盛裝,儘管他們從早上就開始哀求父母。
每年約瑟夫的母親和祖母會選一個服裝的主題並自己縫製。今年,五個孩子都是超能戰隊。作為老大的約瑟夫,感到非常難堪,他已經是大孩子了。他擔心明天他的朋友要嘲笑他穿這麼幼稚的服裝。再說,他今年很想穿成哈利·波特。約瑟夫不會去質疑服裝,也不會要他母親讓他穿成哈利·波特,因為他知道母親會非常生氣,會怪他不感激她和祖母縫製衣服的辛勞。
約瑟夫只能努力不去想衣服了。就算穿成超能戰隊,還是可以去玩“不給糖果就搗蛋”的。約瑟夫的父母對“不給糖果就搗蛋”有嚴格的要求。他們每年都去同樣的七家鄰居那裡。他們必須按照年齡排好隊,最小的在前面。這樣媽媽才好照看他們。
就這樣排隊行進時,約瑟夫看到他的兩個朋友在街那頭玩“不給糖果就搗蛋”,他不由自主地就跑到隊伍前面去了,上躥下跳地喊他們。約瑟夫的媽媽,一直忙著照看所有的孩子,她需要秩序,一看到約瑟夫不老實,立馬抓著他的胳膊就把他拽回了隊伍的後面。
“你不用“不給糖果就搗蛋”了,”她訓斥道,“你連自己都管不好,你跟我在這兒看著吧,讓你的弟弟妹妹們去剩下的鄰居家。明年長點記性。”
約瑟夫的媽媽是專制型父母的典型例子。她沒有考慮約瑟夫的年齡(或者任何孩子的)就決定了服裝,把他們當成一樣大。她也根本不在意約瑟夫自己在萬聖節想要什麼,做五套一樣的衣服沒那麼費事。她定下的規矩是不容更改的,而約瑟夫粗心地壞了規矩的時候,後果非常嚴重。
當然,約瑟夫的媽媽要在孩子們玩“不給糖果就搗蛋”的時候看好他們是很不容易的,這點我們也要體諒。她這樣專制也許也是因為要照顧好五個孩子而迫不得已。但重要的是,不管她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對約瑟夫的影響都是一樣的。
他學到的是有自己的需求和願望是自私的表現,他只能把這些願望、需求和感受埋藏在自己心底。他也知道了自己並不重要。等約瑟夫到了青春期,他很可能會非常叛逆,成年後,他非常有可能會出現情感忽視的徵兆。
有些父母專制的表現會比較微妙:
芮內
芮內在我們的第一次治療中告訴我:“我挺難管的,總是惹麻煩。現在想想,我都替我爸媽難過。”當我仔細問芮內時,我瞭解到:芮內的爸爸是“多少有些固執已見的”(芮內的詞)。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給家裡幫忙。
他下班回家後,會看到像地板髒了之類的事。“芮內,過來擦擦地板!”他會喊。如果芮內正在做作業,她當然是先寫完正在寫的句子或者算術,才會起身。就這一點點工夫,她爸爸就覺得她不聽話。
“我叫你擦地板,是叫你立刻擦,不是五分鐘之後擦!”他會繼續喊。不管是什麼事,也不管芮內在做什麼,她爸爸都會喊來喝去的。不用說,芮內自然是經常“惹麻煩”了。
你能看到,芮內的爸爸並不像其他專制型的父母那樣給她多嚴厲的懲罰。他沒有特別約束她或者在聖誕節趕她走。事實上,大部分人可能覺得他做得很正常。
哪有父母一次都不喊的?問題是,芮內的爸爸不僅僅喊得很大聲,而且說的話也很難聽。他覺得只要女兒沒有立即響應他的要求就是不愛他。他要滿足他自己的需求(被尊敬和愛的需要),同時告訴芮內她最好按他說的去做。
不幸的是,他這樣做真正傳達給芮內的是,她的需要不僅是無關緊要的,還帶有攻擊性。芮內怪罪自己有這些“不可接受”的需要,並不去怪罪爸爸的不講理。她基本上被判處一生的自責和對自己的憤怒。
幸運的是,芮內接觸到心理治療,能夠學習接受她有自己的感覺和需要是沒問題的。
扎克
扎克乘校車回家,頭腦裡憧憬著明天的足球比賽。他的父親終於買到了愛國者的票,這是第一次帶扎克去看他們的比賽。扎克從來沒有這麼興奮過!
扎克一到家,就把告狀信給媽媽了。她看著看著,臉上浮現出極度痛苦又憤怒的表情:“這太過分了,你要學學怎麼對人表示尊重!明天的足球比賽你別想去了。也許下次你會記得尊重羅洛老師。”
很顯然,扎克的媽媽備受打擊。她根本沒用一點時間來聽聽扎克怎麼說,也沒有教他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或是在學校裡應該怎麼做。相反地,她只教給他一條規則,那就是他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盲目地遵從權威。
就算扎克在成長過程中有幸地從他人(老師、朋友、他的妻子)那裡得到“他很重要”的肯定,他還是會在壞事發生時傾向嚴厲地責怪自己,如果他犯了錯誤,他會對自己非常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