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5日,闊別家鄉32年的毛主席重回韶山,領袖還鄉,沒有鑼鼓喧天的儀仗隊,也沒有聲勢浩大的迎接團,只是幾輛黑色的轎車載著遊子的思鄉情,朝著韶山駛去。
與毛主席同行的有公安部部長羅瑞卿、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等,出發前,毛主席特意與羅瑞卿“約法三章”,一不要派幹部去韶山,二要給予一定的行動自由,三要允許主席廣泛地接見群眾。
轎車駛入銀田寺的時候,司機特意放慢了車速,主席開啟車窗感受著家鄉的微風,看著成熟的稻穀在風浪中掀起千頃波萬重浪,稻穀中時常可見當地的農民正在辛辛苦苦地勞作,日子安穩又悠長。
主席的思緒也隨著風來回盪漾,回憶起了那短暫又美好的童年時光……
毛主席的父親毛貽昌是貧農出身,年輕的時候當過幾年的兵,後來回到了韶山沖,買回了自家的田地,又做了一些小買賣。
毛貽昌憑藉著勤勞的雙手,讓家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從貧農轉變為富農。有了毛澤東以後,毛貽昌更是起早貪黑地在田間地頭勞作,捕魚、餵豬、砍柴……每天有著做不完的活計,毛貽昌的心願很簡單,就是能夠憑藉自己的辛勤勞動讓家人吃上一口飽飯。
毛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毛貽昌也做了一些小本買賣,但他的骨子裡依舊堅定地認準,只有土地才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是最重要的。
這種“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也極大地影響了毛澤東,在毛澤東後續的革命生涯中,一直都堅定地秉持著這一思想。
除此以外,毛貽昌還教會了毛澤東打算盤、記賬,作為家中的長子,毛澤東成為了毛貽昌心中的首選土地繼承人,可惜,毛澤東的志向並不在此,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毛澤東看到了遠比生活更深刻的社會問題。
小時候,毛澤東經常會一邊幹農活一邊讀書,毛貽昌在地裡幹活,毛澤東就坐在田壟上看書,吃飯、睡覺都書不離手,毛貽昌認為毛澤東看書耽誤了幹農活,父子倆一言不合便吵了起來。
有一次吃完午飯,大概是下午五點鐘的時候,毛澤東又不見了人影,憤怒的毛貽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在古墓附近看書的毛澤東,旁邊擱著幹活的空擔子,毛貽昌見狀大聲指責毛澤東,父子倆吵了半天。
毛澤東說自己已經幹完活了,沒事了才來看書的,毛貽昌還不相信,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完事了,還親自跑去地裡檢查了一番,沒想到毛澤東真的幹完了所有活,毛貽昌也只能無話可說。
至此,父子倆之間達成了一種無言的默契,只要毛澤東干完毛貽昌規定的農活,就可以去看書。
年紀稍長,毛澤東一心立志於讀書求學,走出深山,但毛貽昌希望兒子可以繼承家業、光宗耀祖,父子倆因為志向不合經常吵架,但是毛澤東在長大後理解了父親,也很感激父親當年的嚴格要求。
儘管在毛澤東的印象裡,毛貽昌就像是一個“嚴厲的監工”,但父親的影響還是讓毛澤東成長為一個像父親那樣勤勞能幹、倔強堅韌的人,毛貽昌辛苦一輩子是為了一家之興旺,毛澤東拼搏一輩子則是為了一國之興旺。
16歲的時候,毛澤東離家去湘鄉求學,毛貽昌糾結了很久,最終還是選擇尊重兒子的選擇,父子倆的關係也開始慢慢緩和,毛澤東在外求學的時候經常會寄一些錢和藥物回去,以分擔父親肩膀上的重擔。
母親文七妹是一位非常慈祥的母親,虔誠信佛,有著菩薩般的心腸,毛澤東堂叔叔毛菊生一家生活艱難,文七妹就把毛菊生的女兒毛澤建接來和自己一起生活,分擔毛菊生的生活壓力。
雖然毛澤建不是文七妹親生的,但是文七妹一直對這個唯一的“女兒”非常好,哪怕是在臨終前也要囑咐毛家兄弟一定要多多照顧毛澤建。
受文七妹影響,毛澤東自幼便十分樂於助人,熱情隨和。有一年韶山夏荒,毛澤東正在家裡糊牆,忽然來了幾個“討米的”(要飯的),毛澤東見他們破衣爛衫的,便連忙招呼進院子裡,熱情地招待他們。
“討米的”來家裡的時候,正好文七妹做好了早飯,毛澤東連忙招呼母親,端來一碗飯給“討米的”吃,隨後見飯不夠吃,毛澤東又進去端來一碗,送給了他們。
就這樣,幾個“討米的”在毛澤東家吃飽了,千恩萬謝地離開了,毛澤東目送著他們離開,才回到堂屋端起了飯碗吃飯。
毛澤東和毛貽昌每次吵架的時候,文七妹都會站出來護著毛澤東兄弟,同時文七妹也會理智地指出毛澤東不對的地方,有這樣的母親教導,毛澤東進步得很快。
回憶起當年和父母兄弟生活的場景,坐在轎車內的毛主席感慨萬分,如今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毛貽昌和文七妹早已不在人世,但是他們留給孩子們的諄諄教導,主席永遠都記在心裡。
其實,這一次回韶山是非常突然的一個決定,6月24日,毛主席來長沙視察,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特意設宴為毛主席接風。
毛主席一向不喜鋪張浪費,所以周小舟只准備了具有湖南風味的家常菜,餐桌上都是地道的湘菜,入眼全是紅色的辣椒,毛主席一邊品嚐著家鄉的味道,一邊和眾人閒談,突然像想起了什麼似的,毛主席對大家說道:“明天回韶山去!”
在座的眾人一下子愣住了,毛主席的秘書高智又問了一遍:“主席,您說要去韶山?回家?”
毛主席停下筷子,說道:“對,回家!”
自1927年離開韶山,毛主席已經32年沒有回家看看了,當年離開韶山的時候,農民運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tú),毛澤東不論走到哪裡,都有當地的群眾自發地組織起迎接隊伍歡迎,李家祠堂、烏龜井、毛震公祠等地的百姓都非常支援農民運動的展開,年輕的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充滿了希望。
在離開韶山的時候,毛澤東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講,鄉親們自發地來看毛澤東演講,裡三層外三層地將毛澤東圍了個水洩不通,看著鄉親們充滿了希望的眼神,毛澤東激動地說:
“我們的革命才開始……要徹底消滅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紳,打倒軍閥,趕走帝國主義,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了!”
演講完,毛澤東離開了韶山,繼續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先後在湘潭、湘鄉、長沙、衡山等地開展和考察了農民運動,最終完成了極具指導性意義的鉅著《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寫道:
“無數萬成群的農民,在那裡打翻他們吃人的仇敵。農民的舉動,完全是對的,他們的舉動好得很!”
這一次重回韶山,毛澤東感慨萬千,眼前的韶山,還是記憶裡熟悉的韶山,只是多了漫山遍野的成熟稻穀,還有很多毛主席都未曾見過的掛著幸福笑容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在韶山的田間地頭辛勤勞作,想起當年的毛主席,也是萬千勞動人民的一員。
轎車抵達韶山沖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晚霞如火,美麗的韶山掩映在夕陽餘暉(huī)之下,紅了池塘、綠了青山,就連田間地頭奔跑的孩童,臉蛋都被照得紅撲撲的。
“毛主席回來了!毛主席回來了!”周圍突然傳來了嘈雜的歡呼聲,見過毛主席的鄉親一眼就認出了主席,激動地歡呼起來,誰能想到,主席怎麼這麼突然就回來了。
毛主席的車緩緩駛入了韶山招待所一號樓,青松翠柏下,轎車緩緩停下,毛主席帶著慈祥的笑容從車上走了下來,熱情地和大家打著招呼,當地的黨政軍負責同志激動地走上前去,圍在毛主席周圍,主席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和大家一一握手問好。
走進招待所後,毛主席對工作人員幽默地說:“你去幫我把‘山神’和‘土地’請來。”
這裡毛主席不是真的讓人去請“山神”和“土地”,而是用幽默的說法來指代韶山的兩位負責幹部。
很快,“山神”公社黨支部書記毛繼生和“土地”大隊支部書記毛華松就趕到了,眾人熱情地和毛主席問好,之後圍著毛主席坐下。
毛主席和大家一一問好,詢問了一些家常,看大家有些拘謹,毛主席主動開口說道:“你們都是這裡大大小小的土地菩薩喲!”
周圍的韶山幹部一聽毛主席這麼說,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主席的這個比喻既接地氣又貼切,氣氛也瞬間輕鬆下來了。
毛繼生激動地說起了1954年去北京看望毛主席時候的事情,當年毛主席就說想要回家鄉看看,如今終於有機會回家了,不僅主席高興,就連鄉親們都萬分高興。
隨後,毛主席又詢問起了家鄉的工農業生產,問起了自己少年時代的老師和同學,問起了大家的生活狀況,一時間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得十分熱鬧,毛主席表示自己這次回韶山,不僅要和鄉親們見見面,還想和大家聊聊天,請大家吃頓飯。
除此之外,毛主席也想四處走走,深入農村,做一次真實的農村調查。平常領導視察,當地的幹部都會提前設計好線路,但是毛主席這一次突發奇想地回韶山,工作人員都沒有準備,這樣得到的結果會更加真實。
看著在座的幹部和鄉親們,毛主席感慨萬分,不禁有些動情,小時候見過的村中長輩大多已經離世了,如今鄉親們,毛主席有些認識,有些不認識,那些20歲出頭的小年輕主席更是一概不識。
和大家聊了一會兒後,鄉親們便散了,只留下了韶山的村幹部,興奮的毛主席和大家一直聊到了深夜,眾人還擬定了一張名單,名單上是毛主席打算宴請的鄉親們。
這些人裡有老黨員、赤衛隊員和老農協會員,還有烈士家屬和幾位跟毛主席親近的親戚,主席打算自掏腰包請大家吃一頓飯,聊表感激之情。
夜深了,眾人都散了,情緒激動的毛主席毫無睡意,他拉著自己的警衛員聊了許多自己小時候的趣事,後來警衛員也困得不行了,毛主席便讓他去休息,自己開始批閱檔案。
主席看著家鄉的星空感慨萬分,6月的天氣涼爽愜意,時不時的蛙鳴讓人心靜,不遠處的村子只剩下一點光亮,月光肆意傾瀉在稻田之中,還是小時候的那輪月,小時候的那片田,但是鄉親們的生活,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主席回憶起那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從星星之火到燎原烈焰,中國革命走過了那麼艱辛曲折,終於迎來了勝利,每每想起上井岡山的那一天,主席都感慨萬分。
想到這裡,毛主席的情緒激動不已,他坐到書桌前,頂著家鄉的明月,提筆寫下了《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shū)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好一句“敢教日月換新天”!如今的中國不就是徹底換了個“新天”嗎?
就這樣一直到深夜,毛主席才上床休息,第二天天剛亮,主席就起床了。
踩著清晨的朝霞,毛主席走到了院子裡,眺望著遠處的青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正在幹活的招待所工人突然看到了身後站著的毛主席,急忙跑去叫醒了招待所所長和毛主席的隨從人員。
等羅瑞卿、周小舟等人出來的時候,毛主席已經在小路上散步了,羅瑞卿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毛主席提出想去祖墳看望一下父母親。
工作人員急忙通知了毛繼生,在毛繼生的帶領下,毛主席一行人朝著山上走去。
山路崎嶇且泥濘,再加上南方氣候潮溼,地面滑膩不堪,眾人走得十分吃力,幾位年輕的幹部都不敢大步往前走,一個青年擔心主席不好行走,便去折了一根樹枝過來,主席拄(zhǔ)著這根樹枝,一步一滑地朝著山上走去。
眾人來到山上的時候,太陽已經高懸於蒼穹之上,毛主席頂著陽光四處張望,山上有好幾個小土包,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毛主席觀察了好久,才在一個墳頭前站了下來,端詳了半天,毛繼生開口問道:“主席,是這裡嗎?”
毛主席點了點頭,表示肯定。眾人眼前這個破爛不堪的小土包正是毛主席父母的墳墓。令毛主席遺憾的是,自己始終未能見母親文七妹最後一面……
1919年,正在長沙參加革命的毛澤東收到了母親病危的訊息,毛澤東趕緊交接完手上的一切工作,帶著弟弟毛澤覃,日夜兼程地往家裡趕。
可惜,毛澤東回到家的時候,文七妹早已入棺,得知母親在臨終前一直喊著自己的名字,毛澤東淚如泉湧,心痛難忍。
當晚,滿心悔恨的毛澤東跪在母親靈前連夜寫下了那篇催人淚下的《祭母文》,一直守到母親下葬,才離開了長沙。
母親去世沒多久,父親毛貽昌也因為傷寒離開人世。當時毛澤東正在領導“驅張運動”,無法抽身回家,直到七個月後,毛澤東才終於抽身回到了韶山,將父母合葬在一起。
因為革命事業,毛澤東很少回家,後來兩個弟弟毛澤覃和毛澤民也相繼犧牲,父母的墳墓便從未修繕過,這次毛主席再次來到父母墳前,墳包附近雜草叢生,比起當年小了很多。這些年時局動盪,等解放了也沒有幾個人知道毛主席父母的安葬之處了,因此從未修繕過。
這次毛主席回家鄉,大家都沒想到主席會來上墳,所以也沒有提前準備什麼祭品、花圈之類的,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工作人員走了出來,去附近的荒地上撿起一些松枝捆好,又找來幾束杜鵑花,將這些東西遞給了毛主席。
主席輕輕地將松枝和杜鵑放在墳墓上,眾人鴉雀無聲,陪著主席一起默哀,見父母的墳包上全是荒草,主席彎下腰來將這些雜草全部拔掉,清理乾淨。
荒草被拔起來後,墳包上出現了一個塌陷的小坑,毛主席蹲下來捧起土壤,將這個小洞再次補了起來,做完這一切工作後,毛主席站起身來,向後退了幾步,緩緩地鞠了三躬,周圍的工作人員也都跟著毛主席一起鞠躬。
毛主席沒有多說什麼,便拄著樹枝轉身離開,毛繼生趕忙走上前去,小心地問道:“主席,要不要把墳墓翻修一下?”
毛主席聽到這話,沉吟了半晌(shǎng),搖了搖頭說道:“不要修,就這樣,每年清明節你們代為培培土就好。”
毛繼生有些不理解,但是主席心裡卻清楚得很,為了革命,多少烈士犧牲,多少戰士捐軀,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沒有好好安葬,自己又怎能考慮私人的問題?毛主席的父母很偉大,但是那些為國家、為人民犧牲的革命烈士,也一樣偉大!
從山上下來後,眾人來到了毛主席故居,這時已經有很多鄉親在故居等候了,毛主席和大家親切地招手問候,隨後走進了故居。
故居的擺設還是和以前一樣,毛主席看著眼前熟悉的佈置和房間感慨萬千,就在這時,帶領他們參觀的同志指著牆上的鐵牛鼻子說:
“毛主席從小就愛勞動,七八歲就幫家裡放牛,這是當年保留下來的原物。”
毛主席好奇地回頭看去,看到了牆上的鐵牛鼻子後笑著說道:“靠不住,你們別信,不知道是哪個山上撿來的!”
眾人一聽主席的回答,都哈哈大笑。
離開了故居後,毛主席又去了韶山小學,看望全校師生,學生們都簇擁在毛主席周圍,還給主席戴上了紅領巾。看著可愛的孩子們,毛主席非常高興,不停地和大家聊天,而毛主席被孩子們圍在中間的畫面也被攝像頭記錄了下來,一直保留到今天。
下午,毛主席又去了韶山水庫游泳,小時候的毛主席就經常來這裡游泳,半路上,毛主席看到了自己童年很熟悉的“李大嫂”家,主席輕車熟路地走進院子裡,卻發現院子四處都落滿了灰塵,李大嫂早就不在了。
毛主席十分感慨,32年前,毛主席就是從李大嫂家的後窗跳出去脫險的,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院子還在,故人卻早已不在了。
游泳回來後,天色漸晚,毛主席自掏腰包在韶山招待所一號樓大廳請鄉親們吃飯。按照主席的名單一共來了五十多個人,毛主席站起來先是給自己當年的恩師毛宇居敬了一杯酒,毛宇居受寵若驚,周圍的鄉親們也紛紛站起來向毛主席敬酒。
提起當年自己調皮搗蛋的事情,在座的鄉親們笑個不停,當年上私塾的時候,毛宇居可沒少領教毛主席的“調皮”,如今那個調皮的學生已經成為了國家主席了,毛宇居既高興又自豪。
6月27日,毛主席準備離開韶山了,全村的鄉親們都來送別毛主席,本來只安排主席在村子裡走十分鐘就上車離開,但是主席走了幾十分鐘也不肯上車,仍舊不停地在和鄉親們聊天、打招呼,看得出來,主席是真的不捨得離開家鄉啊!
羅瑞卿勸了主席好幾遍,毛主席才準備上車,和圍著他的鄉親們一一道別,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年輕婦女抱著孩子擠到了毛主席身邊,將孩子的手伸了出去,激動地說:“快,和主席握握手!”
毛主席聽到後,帶著慈祥的笑容握住了小寶寶的手。周圍的鄉親們捨不得毛主席,都勸主席要常回來看看,要保重身體,有些婦人甚至落下了不捨的淚水,毛主席一一向大家致謝和問候,然後轉身上了車。
載著毛主席的汽車,踏著晚霞吱呀呀地朝著遠方駛去,身後的韶山鄉親久久不願散去,目送著毛主席離開,夕陽下,這一幅毛主席和人民一家親的畫面永遠地留在了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