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中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公教育)釋出公告稱,因涉嫌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資訊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中公教育進行立案調查。
證監會:決定對中公教育立案
而在此前,中公教育就曾因補充說明問題、定期報告披露財務資料異常的原因,兩度收到深交所的關注函。
17日,受利空訊息影響,中公教育股價開盤跌近10%,並於8.77元跌停。對比近一年走勢,中公教育股價跌幅近80%。到20日收盤,中公教育股價下跌至8.08元。
雙減之後,成人教育一度被寄予厚望,但為何經營此業多年,又是典型逆週期屬性的中公教育會在正值風口的2021年迅速跌落?
行業認為,除了中公教育受到質疑的協議班收入明細問題外,2021年行業風口帶來的預期競爭與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的政策調整,也為中公教育帶來了不小的市場壓力。
此外,仍在震盪的大教培業,也讓一眾投資者噤若寒蟬,對教培投資一事作壁上觀。
三月內兩收關注函
中公教育被立案調查
12月13日,因定期報告披露財務資料異常,深交所向中公教育下發關注函,要求中公教育補充說明收入、市場佔有率、預收款項、財務費用等7大問題,更重點要求,披露2021年各季度協議班收入的明細情況。
據瞭解,這已經是深交所在2021年,第二次“關注”中公教育。
10月18日,在中公教育披露了《2021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後,就曾收到過深交所發的關注函,要求說明公司業績大幅下浮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
其因是中公教育在《預告》中,預計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虧損7億元至9億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3.21億元。
在對深交所的回覆中,中公教育解釋業績同比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由於2020年省考聯考筆試時間推遲,導致2020年第三季度確認的收入較高;2021年省考招錄人數下滑、考試提前,導致2021年第三季度確認的公務員序列培訓收入較低;編制內教師招錄人數、事業單位的參培人數與綜合序列培訓招錄人數下滑。
這也與中公教育這支業內有名的白馬股,在2020年末到2021年間,表現出的下跌走勢相吻合,出現上市以來罕見的“大A線”。
圖源:雪球
16日晚,中公教育釋出公告,稱於15日收到證監會《立案告知書》,因涉嫌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資訊披露違法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
17日,中公教育股價應聲暴跌,收盤於8.77元,對比一年最高點,股價跌幅近80%,市值蒸發超2000億元。至20日收盤,中公教育股價進一步下跌至8.08元。
圖源:雪球
本應站上風口
為何迅速下跌
眾所周知,公考行業帶有典型的逆週期屬性,即當經濟增長緩慢,就業率走低時,行業的規模與增速反而逆勢攀高。
2021年,受雙減政策影響,K12學科教培全線關停,多個職教利好政策釋出,使2021年被視為成人教育的最佳發展時期,這也為被譽為公考第一股的中公教育帶來更多關注。
但從中公教育近一年的表現來看,事實可能截然相反。多項利好政策帶來的行業紅利,也可能帶來預期炒作,使被高度關注的成教行業競爭加劇。
圖源:中公教育官網
此外,公考時間調整、報名人數下滑、公務員薪資調整等變化,對於政策依賴型的公考行業來說,也將產生不小的市場影響。
“鋪天蓋地的訊息都說要轉向成教,賽道在短時間內集中地被擠佔,市場持續炒作成教預期,只要在這一預期沒有被證偽之前,身處頭部的中公教育就將一直承壓。”業內人士透露。
顯著表現之一,就是伴隨著粉筆教育、華圖教育等競品崛起,被中公教育股民多次討論的機構減持、股東減持問題。
就在11月末,中公教育宣佈,公司股東王振東在2021年6月15日、9月23日、11月26日相繼透過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公司股權。王振東作為中公教育第三大股東,三次共減持7410.6萬股,保守估計套現了7個億。
同屬一梯隊機構的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肯定了成人教育競爭加劇的事實,“為什麼中公教育會出現存貸雙高的情況?很大可能是貸款利息較低,中長期貸款有防禦市場競爭和應對學員退費的需求。”
教培業仍在震盪
分析師:建議保持觀望
受政策影響,2021年中國K12教育培訓行業進入“去資本化”階段。在此宏觀背景下,一系列規定促使K12教育培訓行業集體轉型,這一蝴蝶振翅,或許也影響到了成人教育。
“教育培訓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大,目前仍處於震盪期,在行業穩定下來之前,建議投資者保持觀望。”某知名A股分析師告訴記者。
中公教育主營公考培訓,是否可以考慮進行投資?“行業間相互聯絡,牽一髮而動全身。事實上,針對成人教育的監管政策可能即將出臺。”
寒冬來臨,即便是公考行業也不例外。
黑板洞察資料顯示,自雙減政策釋出後,教育行業融資連續四個月金額走低、連續三個月融資事件數量減少。
在2021 年10月,教育行業共發生 12 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僅為 1.64 億元,是今年為止融資事件數量及金額最少的一個月份,也是 2021 年目前唯一一個沒有上億元融資事件的月份,“整體來看,屬於教育行業的寒冬可能已經來臨。”
除了上述困難
中公還面臨這些輿情危機
中公教育接下來的規劃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
不過,在邁出下一步之前,中公教育還需考慮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輿情危機。
股民索賠首當其衝。記者關注到,就在中公教育被立案調查不久,多位股民索賠的訊息被陸續曝光。
截至20日13時許,又一則股民向中公教育發起索賠資訊出現。據新浪財經《何姓股民向中公教育發起索賠 薛天鴻律師接受諮詢》報道, 該維權諮詢已被律師接受,目前平臺已收到160件針對中公教育的維權。
除了股民索賠,中公教育近年來還深陷誘導消費、退費難的輿情危機。
記者注意到,截至12月20日,中公教育在黑貓投訴的投訴量為3308條,已回覆3299條,已完成3248條,投訴的焦點集中在協議班退費難問題上,諸多投訴者表示“機構承諾時間內未退費”。
黑貓投訴
據悉,協議班是中公教育公考課程中的主要業務之一,其“不過退費”的承諾也是大批學員報名的最大吸引點。但協議班模式不僅在公司業務經營上受到深交所的關注,同時在報名學員中也存在諸多質疑聲音。究其原因,還在於協議班模式本身的“機率性和不穩定性”。
比如筆試透過不退費部分確認的收入及人數、筆試不透過不退費部分確認的收入及人數、面試透過不退費部分確認的收入及人數、面試不透過不退費部分確認的收入及人數等等,涉及的每種情況的人數、考試透過率、退費率等影響具體營收的因素,並不是一個長時間穩定的數值,而是有機率性的浮動。
正因如此,本次深交所《關注函》對中公教育協議班重點關注,此舉也可看作是對其在業績滑坡的情況之下,後續經營穩定性的審查。
記者丨劉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