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呂小品,很多年輕的觀眾可能不知道他是誰。
但是說起牛小偉,不少人都會想起他在《東北一家人》中的屌絲形象。
作為英達一手調教出來的徒弟,
呂小品在國內情景喜劇領域,也佔有一席之地。
1971年,呂小品出生在黑龍江伊春。
那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庭,
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呂小品的未來,打下了基礎。
14歲之前,他一直跟著父母在東北生活。
此後全家來到了北京,在隨後的日子裡,呂小品的人生,都是在這座城市裡展開的。
因為從小就對戲劇表演充滿熱愛,報考藝術學院在他中學時期就已經是明確的目標了。
20歲那年,他順利走進了中央戲劇學院。
他喜歡的是表演,大學四年,他學的也是表演。
在他那一屆的同學中,有史蘭芽,也有黃志忠。
呂小品是同學心目中的學霸。
四年時間,他年年都能獲得全額的獎學金。
正因為學習成績不錯,所以畢業後學校對他進行了挽留。
本來對於表演就不太上心的他,選擇留在學校,
成為了培養明星的明星。
在求學期間,因為一次客串的經歷,
從此開啟了他和英達以及國內情景喜劇多年的緣分。
英達也出自一個演藝世家,他的大學是在美國度過的。
就是在美國求學期間,他在電視裡看到了一種國內從未有過的節目。
場景從來不變,永遠是在屋子裡。
劇情的進展,也是在屋子裡進行的。
在演繹的同時,旁邊還一直有人哈哈大笑。
英達看得非常奇怪,於是就問美國的同學,這是啥玩意兒。
美國的同學告訴他,笑聲是同時收錄作為背景的。
新穎的形式,讓英達一時有些著迷。
從那時候起,他就開始考慮起了這種模式。
畢業之後,英達來到了美國的電影工業基地實習。
也就是在這期間,他見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情景喜劇拍攝。
在拍攝現場的另外一處地方,同樣也有關於觀眾關於笑聲的拍攝。
那些場地裡的觀眾,隨著情節的變化,爆發出陣陣的笑聲。
之後演員的表演又和觀眾的笑聲融合在了一起。
見識過了真正的情景喜劇之後,英達也想開創國內的喜劇先河。
回國之後,他一直在琢磨劇本,
而且還把自己想拍攝情景喜劇的想法,告訴了王朔。
王朔支援他這麼搞,只不過那時候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隨後就根據英文名字的翻譯,將這類喜劇命名為情景喜劇。
最初,《我愛我家》的編劇籌劃是王朔推動的。
那是1993年前後,偏巧王朔有事離開了北京。
臨走之前,王朔把另一個人推薦給了英達。
這個人就是編劇梁左。
那時候投資方的錢已經到位,整天在英達屁股後面追著要看劇本。
梁左胸有成竹,很快就拿出了前十集的劇本。
誰知投資方看過劇本後覺得沒意思,覺得這不就是幾個人耍貧嘴嗎。
對此梁左是非常有信心的,自己寫相聲都多少年了,
觀眾的喜好是什麼一清二楚。
1993年夏天,33歲的英達正式開始拍攝《我愛我家》。
後來,22歲的呂小品也來到了劇組和拍攝現場。
在劇中,呂小品飾演了一個跟著母親來到城裡的農村青年。
雖然是第一次出鏡表演,而且戲份也不多。
但是在劇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喜劇天賦。
更為關鍵的是,此時的呂小品和當年英達在美國一樣,
對於這種新奇的拍攝方式也起了探索之心。
剛開始,現場同步的觀眾笑聲還非常矜持,
頂多是有些觀眾發出一點竊笑。
英達開始擔心,不知道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
隨著劇情的推動和展開,現場的笑聲不但多了,也漸漸變大了。
最終,大面積的爆笑聲,讓英達鬆了口氣。
而第一次看到這種拍攝方式的呂小品,也被震撼到了。
雖然他在劇中只是一個配角,但是因為自己本身就喜歡導演這個職業,
由此便跟英達產生了更多的交集。
英達也非常欣賞呂小品的才華和演技。
這次交集,為接下來呂小品去投奔英達,埋下了伏筆。
還在《我愛我家》拍攝期間,英達就開始籌劃著成立影視公司。
轉過年來,隨著《我愛我家》的拍攝完畢,年底影視公司正式開張。
彼時的呂小品主業在中央戲劇學院教書,
偶爾也會來到英達的公司“串門”。
英達的影視公司目標也很明確,就是以情景喜劇為主。
起先推出的一部作品,就是《候車大廳》。
這部喜劇,讓英達的弟弟英壯和演員楊青走紅。
此時的呂小品,也在公司裡做幕後的工作,偶爾還充任一下編劇。
雖然還在學藝階段,不過在隨後的喜劇《中國餐館》中,
呂小品就開始獨挑大樑了。
那時候英達非常看重這部劇,而且還從國外拉來了索尼和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的投資。
這部劇,是呂小品關於喜劇執導的嘗試。
他既在劇中擔任主角,也在拍攝過程中跟著英達學習導演。
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不過該劇在播出後並沒有獲得多大的反響。
電視劇播出後,很多人在報紙上罵說看不懂這演的什麼玩意兒。
某種程度上,這成了公司一部失敗的作品。
但是該劇後來引入了美國,在當地的華人圈子裡卻反響不錯。
所以事後公司總結經驗,認為是劇情的定位,不符合國內觀眾的生活。
有了這次的教訓,便為接下來幾部喜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便有了經典喜劇《東北一家人》。
在這部劇中,除了英達之外,導演一欄裡還有了呂小品的名字。
與此同時,他還在劇中飾演了牛小偉這個角色。
劇中的牛小偉,多年以來被稱為屌絲界的鼻祖人物。
這是一個沒有工作,整天遊手好閒的角色。
雖然什麼都沒有,但卻又心比天高。
如此一來,便在劇中營造出了絕佳的喜劇效果。
牛小偉嘗試過各種生意,但無一例外,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
於是在劇中,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啊,就成了他的口頭禪。
吸取了此前失敗的經驗,《東北一家人》可謂非常地接地氣。
除了呂小品之外,還有李琦、王剛、馮小剛等一眾大腕前來客串。
當時,鄧超也只能給呂小品配戲。
最終,這部喜劇在國內大火。
除了《東北一家人》之外,另一部經典作品就是《閒人馬大姐》了。
在這部劇中,呂小品同樣是英達的左膀右臂。
最初,劇本的名字叫《忙人馬大姐》。
此後就改成了觀眾熟悉的這個名字。
一字之差,也讓這部喜劇有了更多的韻味。
和此前的拍攝一樣,這部電視劇在籌拍之前,也經常遭遇沒錢的困擾。
一開始拿到的投資,只有區區20萬。
好不容易開機了,後續的資金又跟不上。
之後還是主演蔡明,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拼湊了一百萬。
即便如此,還有兩百多萬的缺口。
最後公司揹負了一百五十多萬的債務,才勉強讓這部劇拍攝完畢。
幸好電視劇播出後收視率很高,
續集的迅速上馬,讓前面的資金缺口很快都得到了補充。
隨著續集的上馬,公司的運轉也進入了高負荷的狀態。
人手不夠,呂小品就開始從臺前走到了幕後。
當英達準備籌拍另一部喜劇《網蟲日記》的時候,
導演就是呂小品了。
這部喜劇,是由英達、葉大鷹以及王朔三個人創作的劇本。
不過這一次,無論是導演還是編劇,英達等老人全部讓賢,
從導演到編劇,都是一幫新人在前面操作。
這是一部講述網際網路的喜劇,但是英達那時候對於網路卻一竅不通。
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才讓呂小品全面執導。
為了避開有的人不懂網路的坑,
呂小品在挑選演員的時候,放棄了明星大腕,用到的都是懂網路的新人。
演員都是呂小品從各個藝術學院裡找來的。
雖然他作為導演已經很忙了,但是他還是在劇中演了一個角色。
至於在劇本創作的時候,王朔和葉大鷹在牽頭進行,
不過他們兩個人並不參與具體的創作,只是把握著大方向。
當時為了契合網路這個主題,尋找的編劇還是網路作家。
只不過,這幾個網路作家此前從來沒有寫過劇本,
寫出來的東西第一次拿給王朔看的時候,直接把後者給看睡著了。
所以劇本中的一些點睛之筆,最後還得王朔來弄。
彼時的呂小品雖然信心滿滿,然而這部電視劇在拍攝完成後,
並沒有掀起多麼大的風浪。
在呂小品看來,因為前期投入的宣傳很差,
導致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部電視劇。
最終,出現了虎頭蛇尾的爛尾場面。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該劇創作的一個年輕編劇,
四五年後推出了一部至今依然響噹噹的作品——《武林外傳》。
沒錯,當年把王朔看睡著的人就是寧財神。
而這部劇中另一位共同執導的導演,
後來更是拍攝出了家喻戶曉的系列喜劇《家有兒女》。
所以,多年後英達曾經毫不客氣地說過,
寧財神是他當年手把手教出來的。
而呂小品、英壯、英寧,以及《家有兒女》的另一個導演邢育森,都是他的徒弟。
最初是英達在國外的一個想法,
這個想法回國後變成了喜劇《我愛我家》。
隨著影視公司的成立,他的這點想法,
又漸漸傳授給了呂小品等人,並最終讓情景喜劇這種形式在國內四處開花。
隨著《網蟲日記》的鎩羽而歸,呂小品後來又執導了輕喜劇《好市多多》。
在這部劇中,他又飾演了角色,一個叫白大明的超市小老闆。
在馬大姐這個形象成為熱門的IP之後,
2008年,呂小品又執導了情景喜劇《超人馬大姐》。
不過相比於此前幾部作品,馬大姐這個系列的熱度,隨後也一點點降溫了。
之後,幾年,呂小品一邊在學校繼續當老師,
一邊按照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繼續拍攝著的情景喜劇。
從《好運連連》到《安逗與黑仔》,
雖然場景和型別在不斷進行著轉化,
但是此後的情景喜劇逐漸在國內式微,
基本都沒有在觀眾群體中形成什麼巨大的反響。
就連呂小品的引路人英達也表示,
情景喜劇的逐漸式微,是因為整個流程中,都沒有把它當回事。
在片子的稽核中,過分要求速度,
最後導致編劇的創作只能粗製濫造。
而在播出環節,情景喜劇面臨的對手,
往往是那些大投入和製作精良的電視劇作品。
如此一來,整個空間就被一點點地壓縮了。
也因此,呂小品自從在參與了《閒人馬大姐》以及《東北一家人》之後,
接下來的作品,基本上都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鍋,試問現在的電視觀眾,有看到過最新創作的情景喜劇嗎?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內的情景喜劇,後來已經悄無聲息地死了。
呂小品後來雖然也不時在導演作品,但其中有很多都不是喜劇了。
今年初,他執導的情景喜劇《大飯店傳奇》播出。
不過電視臺已經不是它的載體,這部劇只是一部網路劇。
生活中的呂小品,一切都顯得非常低調。
他的妻子黃韻倚是舞蹈學院的老師,也是一名演員。
兩個人相識於黃韻倚到中央戲劇學院讀研究生時期。
2004年,兩人結束了長達11年的戀愛長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如今的呂小品,已經是知天命之年。
他在幕後的教學工作,以及不時的執導還在繼續。
但願他人生的後半段,還能以情景喜劇為目標。
文|二十二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