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各地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中國曆代文物約260萬件,這些文物均是在近代殖民主義時期從中國非法掠奪所得。鴉片戰爭是中國文物大規模流入法國的開始,另漢學家伯希和也從敦煌掠奪了很多藝術珍品,如今在盧浮宮、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吉美博物館等藏有數十萬件中國文物,其中許多是鎮館之寶。其中,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
法國大作家雨果曾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掠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圓明園有“萬園之園”的美譽,其中藏有無數精美的藝術品,如今在世界所有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文物最多和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其中收藏了各種珍貴圓明園文物多達三萬件。
為使國人銘記這段歷史,本人就法國藏中國十二大國寶級文物進行盤點。
1. 商虎食人卣(巴黎賽努奇博物館)
此器高35.2釐米,造型是一隻老虎張開嘴巴正在吃人,上方有一個提手,並雕刻有云雷紋。蓋上有一個小鹿,活潑可愛。老虎的尾巴和兩個爪子構成三角鼎立。虎耳和虎身佈滿雲紋,還有兩個有神的圓眼睛,鋒利的牙齒。虎食人卣存世僅兩件,一件藏於日本泉屋博物館,另一件就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是其鎮館之寶。1920年流入法國,現藏於巴黎賽努奇博物館。此器製作工藝極為精美,裝飾性風格出類拔萃,展現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實屬中國商周時期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也是現存最知名、最有價值的為數不多的幾件中國古代青銅器珍品之一。
2. 商象尊(巴黎吉美博物館)
這件象尊體形龐大,長96釐米、高64釐米、寬45釐米,背部開口的長寬為26和21釐米,屬商末時期青銅器,腹外側與頭部刻有獸面紋,耳、鼻、足部飾有鱗紋,應為湖南、湖北出土器。從該尊背部的開口形狀判斷,其原先應有一個蓋,且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東京根津美術館的藏品“雙羊尊”大致相同,遺憾的是頂蓋已失和象鼻大部被毀。傳說該尊出土於湖南長沙,但無處查證,不過其自然寫實的造型和紋飾風格使得專家判斷更傾向於“它出自長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1903年法國收藏家卡蒙多伯爵以3000法郎將其收入手中,同年將之捐贈給國家,現藏於法國巴黎市吉美博物館。此尊體型巨大,造型生動,實屬罕見的仿生青銅器,是目前世上所知的動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也是吉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3. 唐敦煌遺書《寶塔心經》(法國國家圖書館)
吉美博物館的藏品中來自中國敦煌的文物是極為重要的部分,這批文物均來自伯希和1906年的探險掠奪。作為語言學家和漢學家的伯希和不僅精通中文,還通曉十二種語言,他在藏經洞中精挑細選出的兩千餘卷文書均為學術價值極高的絕品。因此後人總結,從敦煌流失的藏經洞文物,藏於英國者最多,而藏於法國者最精。《寶塔心經》是把佛經中的《心經》以塔的形狀書寫出來。這種塔狀的心經分為塔座﹑塔身和塔頂三部分,而塔身又分為五層,塔頂為經文題名,塔門繪有觀世音菩薩立像,解讀寶塔心經的方法是從觀音菩薩左足下角的“觀”字開始,沿虛線依次讀之,最後心經結尾“婆訶”是收在觀世音菩薩的右足下角。在整個敦煌文獻中,有關寶塔心經的寫本有四件,法國人伯希和和英國人斯坦因各收集二件,分別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大英圖書館。此卷軸圖文並茂,形式新穎別緻,極具趣味性和觀賞性,因塔門繪有觀世音菩薩畫像而尤顯珍貴,又因《寶塔心經》存世僅此四件,實屬敦煌遺書中的“寶中之寶”。
4. 唐敦煌遺書《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法國國家圖書館)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高26釐米,寬104.8釐米,是景教徒敬拜時頌唸的《榮福經》、《讚美經》;此寫本是唐代僧人景淨在760年翻譯635年阿羅本傳入中國的景教經文。“三威”指聖父阿羅訶、聖子彌施訶和聖靈淨風王三位一體。1908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在敦煌鳴沙山石室發現一卷《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三威是指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蒙度指救恩)的寫本,帶回法國研究後,發現這是早已失傳的景教讚美詩,後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這首讚美詩後經梁季芳重新譜曲,收錄在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讚美詩新編》裡,為第385首。此卷歷經千年風雨仍儲存完好,是現存已知中國最早的讚美詩,見證了一千三百年前福音在中華傳播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宗教價值。
5. 唐敦煌刺繡《佛說齋法清淨經》(巴黎吉美博物館)
此卷長90.5釐米,寬27.8釐米,在藍色的繡地上用白色的絲線以鎖繡針法繡以完整的《佛說齋法清淨經》經文,共48行816字,製作時先在絲絹上用墨線打框,再用墨書寫經文,最後用白色絲線以鎖繡針法繡成。鎖繡是古代刺繡傳統針法之一,由繡線環圈鎖套而成,繡紋效果似一根鎖鏈,故名。《齋法清淨經》為佛教經典,主要敘述依法持齋事。謂若不依法持齋,即為不清淨,將會墮於餓鬼道中六十萬世乃至五百萬世,無論施齋者還是受齋者均皆如此。本經自《法經錄》以下均被判為偽經,故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敦煌遺書中有收藏,但本經之形態、內容、思想均與印度佛教相合,是否為中國人所撰尚須研究。1909年伯希和從敦煌藏經洞帶走運出國門,現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此件繡品是禮佛供養之物,鎖繡技藝高超,所繡字型十分奇特,為敦煌藏經洞所出唯一一件刺繡佛經,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彌足珍貴。
6. 唐敦煌絹畫《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巴黎吉美博物館)
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渡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大乘佛經主要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1909年,伯希和從敦煌回到巴黎,除珍貴的手稿和畫卷外他從中國獲得的文物還包括一批珍貴的紡織品,如經帙、經巾、桌布和各色絹畫等,其中盛唐時期的《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普賢菩薩騎象》和《行腳僧像》代表了盛唐藝術影響佛教界的傑作,現藏於巴黎吉美博物館。這幅《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圖中阿彌陀佛居中,上為華蓋,旁有觀音和菩薩,下方舞樂齊奏,蓮花寶池在前方,無數化生童子游玩其中,寶樓閣則巍立於天界上方。此圖為8世紀初的作品,整個畫面色彩斑斕,想象力豐富,屬於描述極樂世界最早的一件畫作,堪稱稀世傑作。
7. 遼三彩羅漢像(巴黎吉美博物館)
羅漢原意是指依小乘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即“阿羅漢果位”。這尊123釐米高、手持佛珠、莊嚴沉思的羅漢塑像,實屬罕見。其表情專注安寧,驚覺而剛毅。這組遼代等身三彩羅漢像出自河北易縣八佛窪,20世紀初被盜運出境的過程中至少譭棄了三尊,迄今為止仍存世間者僅11尊而已。可惜這批足堪代表唐代以來雕塑寫實最高成就的藝術作品國內早已蕩然無存,現藏於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處。在巴黎吉美博物館收藏的這尊羅漢像是由香港的收藏家徐展堂先生贈送。此造像造型高大均衡,表情生動,體態及所披袈裟惟妙惟肖,塑像手法高超,是遼金時代人物肖像高度個性化的特殊表現方式,也是中國古代寫實主義塑像的傑出作品。
8. 北宋耀州窯剔花牡丹紋雙鳳口注壺(巴黎吉美博物館)
此器高20.5釐米。釉質青潤,壺身雕刻纏枝牡丹紋,開花大葉,蓬勃飽滿,尚存唐代遺風。造型優美協調,以壺嘴為鳳頭,竹節裝鳳尾壺執,壺腹圍牡丹紋,將“鳳穿牡丹”的寓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在我國民間傳說中,鳳凰是鳥中之王,寓意吉祥,牡丹是花中之王,寓意富貴。鳳凰與牡丹結合,構成“鳳穿牡丹”圖案,代表著吉祥和美好、光明和幸福。民國時期被不法古玩商人販賣出境,輾轉流落海外,最後入藏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此器端莊沉穩、方正嚴謹的造型與生動活潑、充滿生氣的紋飾形成鮮明對比,將藝術雕刻與制瓷工藝緊密結合,兼具實用性和審美特性,其造型僅此一例,是難得一見的北宋耀州窯的精品佳作。
9.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巴黎吉美博物館)
此瓶高33.6釐米,最大腹徑20.1釐米,小口、短頸、豐肩,是一隻標準的中國古瓷梅瓶。瓶體輪廓典雅,肩部寬大,底足狹小,外表一色,忠實於來自宋代的審美標準。腹部白釉飛龍精雕細刻,小頭,細嘴,長頸彎曲,背上有刺,足為三爪,皆屬元代特點。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僅存三尊,除了巴黎收藏的這一件,另外兩件一件在揚州博物館,一件存於北京頤和園。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流失海外,現藏於法國巴黎市吉美博物館。此瓶通身施藍釉,色澤淡雅、詩意盎然,帶給人們以優雅明淨的審美享受,雖器身有殘但仍是存世僅有的三件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之一,對元代瓷器的研究提供了罕見、有意義的見證。
10. 清《圓明園四十景圖》(法國國家圖書館)
《圓明園四十景圖》是根據乾隆皇帝弘曆的旨意,由宮廷畫師沈源、唐岱根據圓明園著名景群繪製的絹本彩色四十景圖,由汪由敦楷書乾隆帝所作四十景題詠,僅有一套。而根據圓明園四十景繪製而成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讓“萬園之園”躍然紙上,是現存的最能反映圓明園盛時面貌的藝術作品。尤其對於慘遭罹難的圓明園而言,形象記錄園中景象的宮廷畫顯得倍加珍貴。1860年,圓明園遭劫時,這套彩繪本被侵略者掠走,獻給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目前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此圖繪工精美,直觀效果極佳,所繪建築、泉石等景觀都為寫實風格,題詩意境深遠,書法雋永飄逸,詩、書、畫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堪稱是我國成就最高的工筆彩畫之一,具有極高的繪畫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11. 清圓明園鎏金佛塔(楓丹白露宮)
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后建立的,其中收藏的文物一看就是中國宮廷特色,大多數是當年法國士兵從圓明園掠走的。這裡收藏的中國曆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此塔高2米,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物件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一樣,說明這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於法國楓丹白露宮。這件圓明園鎏金佛塔鑄造精良,為乾隆皇帝的御用之物,是為數不多的後世儲存下來的鎏金佛塔,顯得彌足珍貴。
12. 清乾隆大閱甲冑(法國軍事博物館)
這套甲冑通體分為胄、甲兩部分。胄為鋼質牛皮胎,並綴以金、珍珠、寶石等飾物,胄體鑲嵌鍍金梵文三重44字,意為“心咒詛念觀世音菩薩”。胄頂植以黑貂瓔24條,瓔頂金累絲升龍託大東珠一顆。甲分上衣、下裳、護肩、護袖、護襠等部分,明黃緞繡五彩朵雲並金龍、海水江崖紋,甲面綴以金帽釘、金葉片等。此等甲冑當為清帝大閱時穿著,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郎世寧《乾隆大閱圖》即描繪了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年身著大閱甲冑校閱南苑八旗士兵的場景,圖上所繪皇帝穿著之甲冑與此件形制相當,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有此類甲冑,當為同時期製品。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於法國軍事博物館。這套御用甲冑裝飾華貴,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雖距今有二百多年曆史,但儲存完整,色彩明豔,被譽為“輕如棉袍,刀槍不入”,是難得的藝術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