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外的雄渾之風吹入中原之後,也變得溫婉柔和了許多。扳指兒昔日的威武氣息也得到漢文化的馴化,經歷幾代清帝之後又迴歸秦漢時期之軌而歸於精巧文雅。而將此風推向極致的當以好大喜功著稱的清高宗乾隆爺了。
到乾隆時期“扳指兒”巳徹底的洗盡了風塵而成為王公貴族們輾轉把玩的愛物,所以無論是在質料和做工上,均達成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玉石、翡翠、瑪瑙、珊瑚、水晶以及金、銀、象牙、琺琅等,再在上面飾以花草、山水、人物和詩詞等,此時的極盡奢華的扳指兒巳承受不起那拉弓張弦之力而退去護具的實用性,那乾隆爺的御用扳指兒更是如此。故宮博物院的郭福祥說的好:“御用就不是實用,御用品乃為用來賞玩。”
乾隆御用扳指兒
筆者翻閱了一些資料,可以說從博物館到拍賣場以及地攤兒,它們的價值從六位數到兩三位數,那差別之大不禁使人要問:這扳指兒爾以何貴又爾以何優?
第一,御用之物何以言貴
通常情況下清朝皇帝對扳指兒佩戴的要求是極嚴的,無論從工藝還是材質同時由清宮造辦處,依皇帝意願和喜好做出上用紋樣,呈遞御覽確認、修改後方可製作,且御用扳指兒上常有御題詩、詩意畫和專用紋飾的雕刻,所以這類扳指兒一定是當時技藝最高超工匠的傾心之作,而且這類扳指兒數量有限。如“乾隆年制”、“乾隆常玩”、“嘉慶御玩”、“三希堂”等等。
第二,各級官員、附屬國進貢的扳指兒
在清宮《熱河信貼檔》裡有許多這類記載,從乾隆四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九年,朝野上下就因乾隆爺對扳指兒的酷愛,各地督撫和將軍等封疆大吏都陸續進呈象牙、琺琅、皮釘兒花、墨玉和水晶等各類材質的扳指兒。這類扳指兒的珍貴程度比御用扳指兒略低一等。
第三,這“扳指兒”中的“探花”
這“扳指兒”中的第三名當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室宗親中自己定製,這類扳指兒之上往往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他們賞賜家奴和下屬以及饋贈親友的也在其列,因帝王體制的森嚴哪怕是親王也不可逾制,所以一般這類扳指兒之上極少有題詩和刻畫,工藝和材質也不可擅越御用之物。故這類扳指兒的價值自然也就略遜一籌。
第四,材質中的“黃玉”
這類扳指兒是因為這“黃”字與“皇”諧音,黃玉的玉質極為優良,開採量較稀少,所以做出的扳指兒也就稀罕許多,根據物以稀為貴的原理它們的價值自然也就位列上等了。
第五,為碧玉、漢玉和墨玉製作的“扳指兒”
這三種玉所制扳指兒約分列於第五、六、七位。碧玉扳指兒因其色澤的美豔,所以能常激起人們的好古幽情,甚得文人雅士們的喜愛;漢玉扳指兒裡面的老坑漢玉非常油滑,常有帶皮、紋路和血絲等獨特效果,所以也很受人們的歡迎;墨玉的材質因其較為少見,常見使用戧金工藝來予以突出,具有深沉大氣之感並有黃金走線的貴胄風格,這種扳指兒也少見。
第六,掐絲琺琅扳指兒數老八、水晶扳指兒位老九
琺琅工藝源遠流長,到清代宮中琺琅器多為大型陳設品,這種琺琅扳指兒在進貢的外省督撫中有見;南海各國進貢的水晶扳指兒,因其工藝的複雜又因其固有的脆弱性,使得它們就失去了真正的使用機會,傳世品少,它們經受不住歲月滄桑的“浩劫”。
第七,因補瑕疵而作的金包玉數老十、瓷扳指兒為十
金包玉的價值點主要在於多有鏤空金和刻花金等工藝特點,材質也算得上等,故列於第十,這類常見於民間的定製品;排列於十一位的瓷扳指兒並不是它們的貴重度,而在於瓷扳指兒燒製的不易,如上有刻花、題詩就顯稀少了,如若是官窯中按傳統工藝紋樣製作的瓷扳指兒,那它的藝術性也就是非常高的。
第八,數十二位的是犀角、象牙製作的數十三、第十四位的為駝骨
犀角材質製作的扳指兒較符合清代騎射的傳統,因犀角的硬度、韌度高、手感好、光感強烈,且它還具有自潔的功能,所以這類扳指兒受到清代各階層的喜愛;象牙扳指兒使用率在各階層都較高,較普及;駝骨扳指兒一般為蒙古人的習俗,也有蒙古貴族和滿清開國功臣使用過的為後裔所收藏,具有一定的史料意義。
小結
作為賞玩物的小小扳指兒,個頭雖小卻集合了很多的資訊,它們也是一種滿漢文化約凝聚和融和,是一種尚武精神向士大夫情結的轉變,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以筆者的理解將它們的“尊卑貴賤”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這等級的劃分也是個的看法和劃分,供愛好者們參考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