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發現真理的迷人。——拉美特利
學者馬未都
中國歷史界和古玩界有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名字叫作馬未都,馬未都先生是百家講壇的主講人,在百家講壇中他憑藉著自己深入淺出的講述風格和幽默風趣的性格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除此之外馬未都先生還是觀復博物館的現任館長,他本人對於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有很深的研究,他對於古董鑑賞也極其擅長。
作為一個學者來說馬未都先生絕對是非常成功的,但是馬未都先生的性格並不是那種傳統式的甘坐冷板凳的學者,而是那種喜歡關注社會熱點,致力於傳道授業的公共型學者。
馬未都先生經常對一些社會熱點包括歷史文化做出自己的點評,他的這些點評也經常被他的粉絲信奉為金句。
在北京出生的馬未都是典型的北方漢子,他性格果斷為人直來直去,在綜藝節目《圓桌派》中他被人們稱之為馬爺,由此可見周圍人對他的尊重。
但是馬未都先生也出現過錯誤,有一次他對司馬光砸缸一事做出的點評打了臉。
司馬光的故事真偽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就像國外流行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一樣,我國也流傳著許多例如孔融讓梨和司馬光砸缸的小故事用來教導人們重視美德。
但是馬未都卻對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情提出了質疑,這個故事的基本意思是說司馬光為了救自己的朋友拿了一顆石頭砸向了朋友掉進去的那口缸,在缸破裂之後水流了出來,朋友得救。
馬未都先生卻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在史書當中記錄的是司馬光砸破了一口甕把朋友救了出來,馬未都先生在節目中說以當時的燒製技術來說能夠裝下一個小孩兒的陶瓷缸尺寸太大了,他說那麼大的尺寸絕對燒不出來。
馬未都對自己的言語也做出瞭解釋,他說如果當時司馬光砸的是甕的話甕的製作原理和雞蛋的受力原理基本相同,憑藉一個小孩子的能力絕對是砸不開的,因此絕對不可能出現司馬光扔了個石頭,甕就破了的情況。
馬爺說如果當時司馬光真的一砸就破了,那麼被砸的絕對不是甕而是陶瓷製品,因為陶瓷製品是易碎的,可是結合了宋代的製作技術他認為以當時的製作能力絕對不能製作出來體積這麼大的陶瓷製品,所以司馬光砸缸的事情不成立。
馬未都明確表示根據史書記載司馬光在幼年時期確實救過一個小孩兒,但是不一定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這個砸缸的故事。
他的這句話一說完在當時便引起了軒然大波,也引起了學界內部的熱烈討論,根據專家們考證過後發現在當時的情況下司馬光砸缸確實是有可能出現的,馬未都老師的分析是充滿了漏洞的。
考古學家就曾經在河南出土過一個很大的缸,這個缸距今已經有六千多年了,它比宋朝不知道早了多少年,因此當時絕對可以造出來那麼大的缸,馬未都前面說製造不出來缸的分析是不成立的。
而根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成語“醯醬千缸”,古時候有許多用來存放醬的缸叫做醬缸,它的體積也不小,在司馬遷時期都出現過醬缸,剛那宋朝時期又怎麼會因為技藝不純熟造不出來呢?
更何況一些歷史學家也表示,在宋朝時期缸和甕其實是很難區分的,他們經常會叫錯彼此的名字,假設馬未都先生說得有道理,按照甕的製作原理來說一個小孩子很難將其擊破。
但是如果當時他的其他著力點已經破損了,那小孩子扔過去一個石頭當然可以輕易地將其砸破,馬未都先生單憑甕的堅實程度就否定了這一故事存在的合理性顯然是證據不夠充足的表現。
對待知識的態度
這件事情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和關注,其實馬未都先生也只是在表示出自己的看法而已,雖然說這次的爭論讓他打了臉,但是馬未都先生敢於質疑敢於爭議的態度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在不斷地提問質疑中真理才能一種更加真實更加正確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眼前。
對待學術我們既要一絲不苟又要敢於提問,同時也期待馬未都先生在未來能夠給觀眾和讀者們更多更精彩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