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歡樂祥和的新春期間,各個民族都會舉行祭祀儀式,每個民族的祭祀習俗也各不相同,都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祭神明、祭天地、祭祖先、祭山神是人們都耳熟能詳,而生活在滇西北的普米族,在新年時會舉行一個神秘的祭祀儀式,就是“祭龍潭”。
普米族有較濃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的習俗,一直以來,他們都傳承著本民族古老的風俗。普米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所有的祭祀儀式都是透過口口相傳,一直流傳了下來。
“祭龍潭”是普米族人民在新年時一場較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一般在大年初一舉行,這一儀式流行於雲南省怒江蘭坪及麗江一帶普米族地區。在普米族地區,每家每戶都有自己固定的龍潭,地點大多數都在深山密林中,或山澗峽谷、以及溪流、水潭、溼草地旁。
龍是普米族的保護神,傳說在古代,戰亂不停,民不聊生,飽受戰亂的普米族人民打算逃難到外地躲避戰爭,臨走前,他們將不能帶走的東西藏了起來,為了將來有一天回到家鄉,可以繼續使用。
當戰亂結束後,普米族人民回到家鄉,卻發現所有的東西都被砸爛,毀壞,只有藏在井裡的飯碗還完好無缺,他們認為是龍潭神保護了他們的飯碗。從此以後,每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帶上祭品,到水潭邊祭祀龍潭神。
除此之外,在普米族的文化中,龍管著世間的水,祭龍潭也是為了祈求龍能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無病無災。
祭龍潭的祭祀品也獨具特色,普米族人民將麵糰充分揉搓後,將麵糰捏成青蛙、小蛇的形狀,隨後放入油鍋中煎炸至金黃,這是祭祀活動的主要祭品。
大年初一早晨,普米族人民就早早起來準備祭祀品,隨後全家老小到自家的龍潭邊舉行祭祀儀式。到達祭祀點後,找些樹枝,點燃火堆,讓煙氣充分給祭品消毒,反覆多次,這不僅是對龍潭神的尊重,也是為了表達人們的虔誠。接著,把香點好,將“青蛙”“小蛇”放進水潭裡,隨後,吟誦經文,並祈請龍潭神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祭龍潭儀式是普米族人民敬畏自然及神明的表現,也讓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得以儲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