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人生的中場做調整或盤點,並非一定要有重大改變, 例如換工作、甚至換伴侶。 《下半場突圍》指出,要有令人滿意的40歲, 關鍵不在於改變生活,而在於改變心態。
《下半場突圍》(Stuck in Halftime)書中,舉了個這樣的例子:一位四十出頭 、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子,為了找出人生下半場的方向,和36位背景類似的男子談話 ,發現他們都承諾中年後要「減少工作、多陪家人」;不料最後,多數人都買了新 車、新遊艇,還有32個人離了婚。
屆臨中年,回首人生上半場,許多人都會抱著遺憾、甚至罪惡感:我不應該接受這個工作的、我應該多花點時間陪家人的、當初不該聽朋友的建議。《人生下半場》(Halftime)一書提醒,負面想法會使人變得急躁、想逃避,最終做出莽撞的決定。
中場休息,為下半場擬出好對策
其實,要在人生的中場做調整或盤點,並非一定要有重大改變,例如換工作、甚至換伴侶。 「有意義的下半場,是合併了工作、意義和快樂的地方,在那裡你能夠將自己的技能、才幹和使命,完全發揮出來。」《下半場突圍》指出,要有令人滿意的40歲,關鍵不在於改變生活,而在於改變心態。
上半場的後悔與痛苦,往往來自於過多的自我──我們向外追求外表的亮麗、名片上的頭銜、座車的品牌,心裡卻充滿孤單與不安,就像一個往內愈轉愈緊的彈簧,最後動彈不得。
《人生下半場》建議,解開彈簧的方法,就是放掉傲慢與執著。我們還是可以留在比賽場上,但是要暫時把效率、成功、紀律等字眼擺在一旁,放慢思考速度,讓外面的聲音進來。
這個過程,就像是球賽的「中場休息」,目的是為了找出更有效的下半場策略。因為,在急急忙忙地往成功前進時,我們沒有時間內省、沒有餘裕學習,眼界逐漸狹隘,也否定改變的可能,最後變成了被一根小木樁困住的大象。
當中場哨音響起,除了需要休息、補充水分,更重要的是與教練、隊友檢討上半場的得失:犯了哪些錯?做對了哪些選擇?如此在進入下半場時,才知道該如何維持優勢,甚至扳回一城。
「下半場的勝利,完全取決於中場的決策。」《人生下半場》的作者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曾是美國有線電視業鉅子,34歲時,事業便如日中天,直到獨生子的意外過世,把他徹底甩出了人生的舒適圈。此後,他在中場調適了多年,歷經思考人生目標、重新安排優先順序、與朋友和妻子討論等過程,才重新找出職業與宗教之間的平衡點。
秉持靜心與耐心,做出關鍵抉擇
要順利從上半場轉到下半場,並不容易。在上半場20年,許多人都進入了「自動駕駛」模式:想一樣的事、說一樣的話、過一樣的生活,所以你需要花點時間來挖掘出心中真正的熱情與嚮往。這段期間短則數月,長則數年,而且上下半場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轉換過程中,特別需要靜心與耐心。
許多人會因為一開始轉換不順利,就走回上半場的老路;或是更專心投入工作,壓抑心裡的不安;甚至魯莽地改變人生方向,成為慾望的奴隸。這些做法,都可能使你卡在中場,進退不得。
「你花了20年才來到中場,所以別想用短短几個小時,就解決上半場的所有問題。」班福德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上下半場的轉換過程並沒有公式,唯一「不該做的」,就是忽略心底的小聲音──假設你有一個盒子,只能放一樣東西,你的選擇是什麼?工作、家庭、金錢、興趣,還是自由?尋找的過程也許漫長,但是如果你長期陷在兩個價值觀之間猶豫不定,最後「慣性」就會替你決定往後40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