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華清 在一個嶄新的行業裡,“標新立異”顯得很正常,但有時候,這個正常標籤的背後也會隱藏著巨大的行業野心。
比如樹根互聯,它要做的是工業網際網路的作業系統,用其CEO賀東東的話說,就是類似於消費網際網路領域裡的安卓或者IOS。
這個野心不可謂不大。
自2016年成立至今,短短5年內,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樹根互聯”)發展迅猛。2016年12月,樹根互聯釋出1.0版本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ROOTCLOUD(根雲);2018年,樹根互聯落戶廣州;2019年至2021年,樹根互聯連續3年入選國際諮詢公司Gartner《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魔力象限報告》,是目前唯一一家入選的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公司,2019年至2020年,根雲連續兩年入選工信部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以下簡稱“雙跨平臺”),是目前全國15大雙跨平臺之一;2020年12月,樹根互聯完成C輪8.6億元的融資,估值超11億美元,成為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獨角獸企業。
作為一家闖蕩出一定名氣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公司,樹根互聯如何審視自身和行業的發展?12月初,本報記者專訪了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CEO賀東東,試圖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資訊化與數字化可以並行”
如果坐下來細聊,不難發現,樹根互聯對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不少理念,跟同行迥異。
賀東東強調,樹根互聯做的是工業網際網路的作業系統,可以把樹根互聯類比成消費網際網路領域裡的安卓或者IOS。
與業內不少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公司倡導先做資訊化再做數字化的理念不同,賀東東認為“資訊化與數字化可以並行”。“對於客戶,我們一定會評估能不能服務它,但評估的維度不是它的基礎弱不弱,而是看它想要的解決方案我們能不能提供。資訊化程度不是最重要的點,資訊化和數字化是可以並行的,資訊化程度低,我們一樣可以提供服務。”賀東東說。
在賀東東看來,之所以有工業4.0革命,是因為原本網際網路與製造業的世界不能溝通,網際網路端只會跟資料打交道,它不會跟鋼鐵、水泥等打交道,因此,想要網際網路賦能製造業,需要先在網際網路與製造業之間搭建一個虛擬空間,在這個虛擬空間裡,既有網際網路也有從製造業端採集上來的資料,在這個空間裡可以做資料分析、資料模擬、資料孿生等一系列操作,而最終得出的結果跟真實的製造業世界又是吻合的,可以用於改善真實的製造業世界,因為原本的資料,就是來源於真實的製造業世界。基於此邏輯,樹根互聯需要從被服務物件處採集到它的生產資料,而至於這些資料在被服務物件內部是否流動、互通,對於樹根互聯來說並不重要。
賀東東認為,在現階段,獲取製造企業的生產資料已經不是難事,感測器在工廠裡較為普及,條件好的企業用上了數控裝置,業內大概還有20%到30%的裝置不是數控裝置,存量比較大,但樹根互聯有一項技術,可以透過監測這些非數控裝置的電流變化情況,藉助機器學習,把電流的資料轉化成裝置的工作狀態資料。
賀東東觀察到,有些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企業,提供的業務依然是在工業3.0的範疇裡打轉——給製造企業上一些ERP(企業資源計劃)、MES(製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系統)類的軟體,打通這些軟體之間的資訊流通從而最佳化製造業的生產流程。“上個ERP、MES,對於製造企業當然有幫助,但這不是新東西,至少已經做五十年了,但直到現在都有製造企業是沒有安裝ERP的。”賀東東認為,因為這些軟體、系統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成本依然很高,費用可達數百萬元,而這些軟體、系統的核心是流程驅動,服務商會梳理被服務物件日常流程上的問題,解決掉這些問題,使整個流程變得更加通暢、合理,然後用軟體把新的流程固化下來。而在賀東東的觀念裡,工業4.0應該是資料驅動,而不是流程驅動。“工業4.0是資料智慧,採集各種資料,做到網路化、數字化和智慧化,萬物互聯,可以管到生產的實時情況,所有的資料都建立起它的雙胞胎,或者說數字孿生、數字模型,基於數字化做智慧化。這個的原理跟資訊化時代做的流程最佳化不一樣。如果有人說,他要先上ERP等基礎軟體,那麼他是做3.0時代的工作,我直接做4.0,不依賴(被服務企業的)資訊化,我自己可以直接做閉環。”賀東東如此闡述。
賀東東認為,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太大了,可以囊括很多東西,同行也會往這個概念裡裝很多東西,導致這個行業目前比較龐雜,但他個人傾向於將工業3.0和工業4.0區分開來。
他同時指出,目前工信部評選出15家雙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這些平臺可以算是“國家隊”,比較有知名度,但在市場競爭中,這15家平臺做的東西並不完全一致,最起碼在市場競爭中,樹根互聯並沒有跟其他的雙跨平臺出現“針尖對麥芒”般的競爭,通常是潛在客戶並不真正瞭解各家平臺所擅長或者所主攻的業務,只是知道這些公司全都做平臺,但當客戶與公司接觸後,客戶就會明白自己的需求應該交給誰去滿足,而不是瞭解完一圈,還要在幾家一樣的平臺中抉擇。甚至於,樹根互聯跟某幾個雙跨平臺之間的競合關係大於競爭關係。
另一家雙跨平臺公司,工業富聯的首席資料官劉宗長在本次專題的採訪中表達過跟賀東東類似的觀點,他也認為目前雙跨平臺選擇的道路,並不完全相同。
賀東東非常看重資料驅動,在他看來,出現已久的ERP、MES軟體算不上是新型的工業軟體,“3.0時代它們是主角,怎麼到了4.0時代,它們還是主角呢?”賀東東認為,新型的工業軟體,應該是基於資料驅動、基於平臺架構的工業軟體,但現實中,行業人士普遍認為,只要是跟工業相關的軟體,就是工業軟體。
“現在工業網際網路的供給能力還是太弱”
在日常的商業合作中,賀東東對於客戶只有兩個分類,一是企業規模,這會影響到客戶會偏向於用私有云還是公有云,是本地化部署還是願意上雲,通常來說,中小企業比較願意接受SaaS服務,而大企業對於資料安全考量得更多。二是數字化轉型的意願,是抱著試水的心態還是想法清晰、態度堅決。
賀東東能感受到,經過過去數年,政府層面的推動以及服務商的宣傳,很多製造企業即樹根互聯的潛在客戶,相信數字化轉型、工業網際網路是個好東西,但這不影響他們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這個行業還遠沒有到形成群體效應的時候。
對於已經認可工業網際網路價值的製造企業來說,他們的顧慮往往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接受工業網際網路服務的投資回報率如何?二是資料安全問題怎麼保障?三是服務商的真實能力如何,能不能交出預期中的成果?
所有的新生技術,在早期,都會面臨被質疑的問題,市場推廣會是一項“馬拉松”式的工作,但對於在客戶群體中存在的障礙點,賀東東用一句話作為回應:“客戶永遠沒有錯。”
他認為,全球甚至中國的工業網際網路尚且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如果以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作為工業網際網路在中國的興起,那麼,工業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也就是6年時間,消費網際網路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興起,而2000年左右,馬雲在很多人眼裡還是個“騙子”,電商剛興起的時候,消費者也有很多顧慮,例如到底是先款後貨還是先貨後款?買到假貨怎麼辦?這些都需要電商平臺一一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消除,而工業網際網路天生就會比消費網際網路更難推進,在現階段,製造企業客戶有顧慮太正常了,平臺商要做的依然是消除客戶的顧慮。
樹根互聯方面介紹,對於資料安全問題,在根雲平臺的工業微服務元件裡有一項“多級解鎖”技術,可以針對不同安全等級需求,提供多級解鎖功能,同時,工業級解鎖技術,在低訊號、惡劣環境下也能保證可用,解鎖可靠性可達到99.99%,此外,解鎖機裝置硬體及軟體實現防拆,防止裝置被惡意破壞。
對於實力問題,賀東東介紹,有的客戶可能會關注樹根互聯的技術引數,有的會關注樹根互聯過往的服務案例,有的要求更為嚴格,會要求樹根做POC,現場小範圍連線裝置跑資料做成效。
據樹根互聯方面提供的資料,截至目前,根雲平臺接入裝置超90萬臺、支援工業協議1100種、累計工業應用超5400個,客戶涉及48個細分行業,簽約客戶將近千家。
賀東東介紹稱,工業網際網路是一門生態型的生意,樹根互聯需要各種生態合作伙伴,硬體生產、網路基礎設施、整合商、行業應用軟體等企業都可以成為樹根互聯的合作伙伴,而樹根互聯的P2P2B模式,也會使得樹根互聯跟各個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有較為深入的合作。
據悉,所謂的“P2P2B”模式,第一個P指的是platform,即根雲平臺,第二個P指的是partner,指的是龍頭企業或者產業鏈運營商,它們熟悉各自所在行業的製造過程和場景,最後一個B則是business。與行業龍頭企業或者產業鏈運營商合作,是樹根互聯快速瞭解不同製造行業的捷徑。在賀東東看來,前景看好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肯定是通用型的平臺。
賀東東指出,儘管目前工業網際網路行業是個“大雜燴”,商業模式很多,大家各有路數,但有可能迥異的模式也可以發展得很好,“主要是這個市場空間太大了,現在工業網際網路的供給能力還是太弱,遠遠沒達到可以完全滿足需求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