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世紀初,法國學者伯希和在自己的東方之旅中,從敦煌莫高窟拿走了大量文書。此後,這些珍貴材料就成為史學界研究西北中國各封建勢力的最佳載體。其中,由日本方面解讀的第1283號文書,就記錄著一則關於財富、神話和間諜行動的傳奇故事。
1283號文書的具體內容,源自某位本地君主的親自下令。他要求5名前往唐朝北部邊疆的商人,同時蒐集沿途的各種見聞和情報。當時,這類商賈被唐朝人形象稱為賈胡。由於經常活躍在多個大跨度區域,所以都能使用多門語言,並在各地都有自己的職業下線。至於要具體彙報的內容,也不乏駐軍兵力等要害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1283號文書簡直就是一張從北至貝加爾湖、東至日本列島的國際地圖。根據負責探查的5位賈胡描述,後人甚至能反向推測出其君主的統治區域,大概就位於涼州附近的某座小城。當時的涼州雖在名義上屬於李唐地盤,但在基層去始終處於粟特集團的治下。這位君主可能就是本地粟特商團的領袖,並附帶有唐朝中央冊封的官職。只是由於相關記載匱乏,無法進一步考證出更多勁爆內容。
關於第1283號文書的創作時間,也可以從前人留下的字裡行間找到答案。由於作者明確提及駐紮山東的成德軍節度使張忠志,後來又改名叫李寶臣,所以應該是安史之亂的作品。當時的唐朝已步入動盪不安的特殊歲月,對商路的保護力度完全不若以往。這或許就是粟特人急於弄清沿途兵力的主要動因。畢竟,直到21世紀的今日,重視商業的國家往往也是探查情報最犀利的群體。
令人驚訝的是,伯希和發現的這枚文書書並非用粟特文或漢字書寫,而是比較非主流的藏文。這足以說明發現的部署報告原件,而是一份由第三方抄寫的複製文件。學者們普遍推測,可能是暗藏在涼州的吐蕃間諜,用高價向粟特領主購買情報。或者是這名粟特領袖,精於在各勢力間尋求平衡,所以主動將手中的機密透露給吐蕃人。第三種可能,則是他迫於無奈且貪戀財貨,所以半推半就的為當時控制河西地區的吐蕃贊普充當眼線。但無論起因究竟是什麼,這個世代經商群體的探查能力還是值得後人肯定。
當然,因為文書的資訊分別來自5位賈胡,所以會存在各自的不同之處。但他們都依照方位來進行逐個描繪,儘可能拼湊出完整的唐朝以北部邊疆實況:
我們(粟特賈胡的出發地)的國家其名為hor,在突厥語中叫做銅之城。
在hor的東方,是突厥的12個部族,包括阿史那、賀魯、舍利吐利等部落。但並無統一的可汗領導,只有部兵6000多人。
突厥12部的東方,是漢人稱為“奚子”的蠻族部落。突厥人則稱呼他們為tatabi。奚人的風俗是將祖先的頭蓋骨用金銀裝飾,拿來當作宴飲用的酒杯,以示對祖先的追思。
在奚人的正北方,是強大的契丹部落。這一帶都屬於契丹可汗的領土,他們的食物和習俗都與吐谷渾類似。語言也相差不多,家畜還都是牛、羊、馬之類。只是與隔壁的吐谷渾人時戰時和,沒有固定的長期關係。
從奚人的地方再往北走,居住著養豬的哈喇毗迦爾族,他們生活在河谷中。還有多拉葛族,種植小米和人參。他們的北方還有用樺皮做房屋的5個部落。
從哈喇毗迦爾族居住的地方,向北一直到黑水河南,這裡地廣人稀,交通阻絕,冬天大地被嚴寒凍得乾裂,人們養殖各種牲畜,生活的非常幸福。
哈喇毗迦爾族的東方則居住著韃子,他們用魚骨做房屋的樑柱。富人用魚皮做房子的蒙皮,窮人則用樺樹皮。
奚人的地區再往東,是被突厥人稱為“貘勾麗”的居民。漢人則稱呼為高麗地區。當地人的下巴緊貼著胸部,喜歡吃人肉,並有將年邁老人互相交換後殺了吃的風俗。主要由唐朝山東的總管大臣張忠志(李寶臣)管理。
從高麗再往東,是赤裸身體到處活動的蠻族百濟。百濟再向南,是黑面板白眼睛、有著一頭捲髮的蠻夷。他們在海里像魚兒一樣游泳。以上就是hor東方及東北方的國家情況。
hor的正北方是九姓的突厥部族,漢人稱之為“九姓鐵勒”。他們在汗王的牙帳前的土地上豎立著9面旗幟。其中最強大的部落是回鶻,其王為藥葛羅氏。九姓的可汗在即位時要得到唐朝認可,並被冊封為回鶻大都督。九姓鐵勒兵馬眾多,光是回鶻1個部落就有6000勝兵。
九姓鐵勒的土地廣大,其東北為契骨部。他們居住在樺樹皮房子裡,向回鶻進貢青鼠毛皮。
正北方是燕然七部,彼此雖有聯絡但互不統屬,他們用樺樹皮做帳篷,飲用樺樹樹幹流出的乳白的汁液,而且這種液體只有雌樺樹才會分泌。由於人口眾多且國力強大,時常和回鶻相爭戰。
燕然七部的西邊是斛薛族,也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和回鶻人經常打仗。
斛薛族的地盤再往西,是人數很少且分散的鞠部落。他們住在山上的茅草房裡,用馴鹿運送貨物。身上穿著草原老鼠、野兔的毛皮,毛皮上塗抹著黑焦油。他們平時吃老鼠和兔子肉,並挖野百合的根來吃。沒有吃的時候,連啄木鳥藏在樹洞裡的食物或乾燥的老鼠糞也吃。他們也會向回鶻進貢毛皮。
燕然七部的北方是黠嘎斯族。他們有水晶色眼睛和紅頭髮,養殖幾乎所有牲畜,並培育有巨大的馬匹。
從這裡再往北,就是一望無際的巨大山脈以及沙漠(薩彥嶺)。曾有射摩可汗帶兵企圖透過,但卻失敗了。
關於射摩可汗穿越巨大山脈向北進軍的故事,據說是去征討天帝的兩部落。行進到一半時,被困在山裡。2名士兵跟著母駱駝的足跡,找到1個看守駱駝的婦人。那婦人把他們藏了起來。不久一群狗打獵回來,聞到了生人氣味。那婦人叫2個士兵出來對著狗兒們跪拜。狗兒們於是準備了10頭駱駝馱著糧食和水送給他們,又指點了兩人回家的方向。他們也因此走出巨大山脈並回到了突厥地。
神狗是天狗的後代。最初有一黑一紅兩隻狗從天而降,和一匹母狼作伴,可是沒有後代。後來從突厥人家搶了一個女兒結為夫婦,生子是狗,生女是人。互相婚配,漸漸壯大了。紅犬的後代名叫格斯爾古舒(突厥語紅色小狗),黑犬的後代名叫哈喇古舒(突厥語黑色小狗),這個部落家畜和財產都由女人支配使用。
巨大山脈以北,有身體龐大的巨人。他們身高5-6尺,箭和食物與其他王差不多。喜歡樹敵,與人爭吵,死後也不舉行葬禮,所以沒有墓穴。族中的長者非常敬畏神明。黠嘎斯人派使者去的時候,巨人們說“你這樣的矮子會被狗叼走”。於是一把扛起使者進了帳篷,讓使者趴在背上和巨人王講話。
又聽說,巨大山脈的北面還有一個牛蹄者部落。人都長著公牛蹄子,渾身毛茸茸的,而且吃人肉。巨人的北面再沒聽說有人類居住了。這是hor正北面的情形。
在回鶻西北部有拔悉密部落,這個部落和回鶻、葛邏祿共謀打敗了原來的突厥大可汗。拔悉密部可汗成為突厥大可汗,但又被葛邏祿和回鶻聯手擊敗,成為葛邏祿的屬部。但一些拔悉密部太過強大,讓葛邏祿人不能收服。
九姓鐵勒的正西就是葛邏祿,其中三部有軍隊8000人,經常和突騎施或大食打仗。
在葛邏祿和回鶻之間有葛剌三部。他們族信仰摩尼教並接受摩尼教眾援助,經常和回鶻打仗。在葛剌東北有伊毗樂古爾部族有1000兵力。在葛剌的西北有佩切涅格人有兵力5000人。
在更遠的西方有突厥驕馬部。這部族人口眾多,生活康樂,專門出有名的突厥花毛駿馬。這就是hor西方地區的情形。
從這份文書的內容看起來,在薩彥嶺以南-高麗地區以西的地方,具體描述相對準確。可能是因為粟特商人經常活動在上述地區。至於薩彥嶺北和高麗以東的百濟、新羅、日本等地,則多以道聽途說的傳聞為主。
此外,在這些漢史較少描寫的地區,同樣活躍著一個以粟特人為主的商業網路。他們會透過涼州、營州等商業樞紐,和中原的商業網路相銜接。而活躍於此的數千乃至數萬粟特人,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麼,這份文書是否對吐蕃的西北戰略有指導作用呢?從後來的軍事部署來看,他們一般是圍繞著唐和回鶻兩個地區最強對手展開攻略。同時,吐蕃也向契丹、葛邏祿等部族派遣使者和商隊,增強了政治和軍事聯絡。這些行動的決策確定,也許就有伯希和1283號文書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