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天生就是孩子的“依戀人”。現在,工作節奏加快,社會交往增多,很多年輕家長覺得帶孩子麻煩,就讓老人或保姆照看孩子,等孩子大了,麻煩少了,就帶回去自己照看。李先生,你說,那些小家長們的想法是不是太“如意”了?
我見過很多父母,他們無能為力,甚至是絕望,他們對自己的孩子說,他不聽,你不能說,也不能打,只能告訴我。“為時已晚”,因為他們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心理教育時機。但這個年齡階段的行為問題以及與此有關的精神問題都源自12歲以前,而這些問題都源自於家長對子女的教育。
人們在青春期,甚至在成人階段都會有情緒上的問題,這可以從童年開始,就可以從他的童年經歷中找到答案。
有一次,心理學家把一隻剛出生的猩猩放在一個大屋子裡,裡面有兩個金屬架子,一個光禿禿的,沒有任何裝飾,還有一個用毛線包著的像一隻大猩猩,地板上還有一些食物和玩具。結果,這隻小猩猩在看到一個陌生的房間時,會發出一陣驚恐的叫聲,隨後,它會爬到有大猩猩的架子上,並把它緊緊地摟在懷裡。只有餓了,才會下去,然後快速地爬上來,將這隻大猩猩緊緊地摟在懷裡。
這個實驗證實了,幼年的動物首先要吃的是食物,其次是依賴於一個熟悉的養育者。每次看到一張熟悉的臉,然後被一個熟識的人擁抱、撫摸,這個孩子就會立刻平靜下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如果在人生初期很久沒有獲得這樣的依賴,很可能會產生不滿意,進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個性問題。
因此,專家認為,3歲以下(特別是1歲以下)的兒童,必須有一個或兩個具有一定的親緣關係;家長不能將子女託付給看護,因為被僱傭的看護不會是“依戀人”,而家長則是兒童的“依戀人”。
為什麼一個小孩需要一個“依戀人”?“依戀人”是否真的在兒童的精神發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孩子對被扶養人的依附中,孩子與被扶養人之間會產生一種“精神上的依賴性”,而這種帶有情感色彩的心理依賴性,會讓孩子自覺地接受被扶養人的教育和思想。當這個“依戀人”在孩子十歲左右的時候(例如死亡)離開了這個小孩,這個小孩就失去了精神上的依賴。此時,即便有了新的撫養者,也很難與以前的同類依附形成同樣的心理聯絡。
如果一個人在人生的早期並沒有建立起這樣的精神聯絡,他的精神失常的機率就會增加。這些孩子的性格特點是冷漠、殘忍。這些人的智力發育也許很正常,但在社交能力上,比如:人際關係、關心他人等,都有可能表現出不正常的行為。犯罪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兇殘的魔鬼,他們的思想都是由於他們在童年時沒有建立起“心理依賴的目標”,或是在10歲左右就喪失了“精神依賴的目標”。
所以,我要提醒各位家長: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要做好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頭一年,不管多辛苦、多艱難,都要把孩子照顧好,千萬別把孩子丟下!在12歲以前,別把孩子和你的感情隔離開來,因為他們是一個更年輕的人,他們更需要你。家長對子女的精神影響和精神控制,不在於他們賺了多少錢,不在於他們有沒有學識,也不在於他們的事業有多成功,而在於你在他們生活的早期階段所做的努力,以及你在他身上的感情(即12歲以下)的陪伴!孩子的感情只有十多年,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有愛的養育,必然會有“嘮叨”的,不是被家人養大的孩子,對別人的感情不是很好,不愛說話,不愛表達。
為何只有被家人撫養長大的子女會如此愛說話、愛表達?
人在出生後的三年裡,最絕望的時候,都是靠著別人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除了吃喝拉撒之外,還要時常見到“人臉”、聽見“人聲”,特別是耳朵裡要有帶著愛的語言在喋喋不休。其實,有愛的養育肯定少不了“嘮叨”。只有真正愛自己的孩子,才會一邊陪著自己的孩子,一邊絮絮叨叨地說著,就算是自己的寶貝拉了一坨屎,他們也會對自己的孩子疼愛有加,這樣的嘮叨,雖然嬰兒當時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但也不能輕視他的嘮叨,這會讓他提前說出一些話來,因為“聽”完了,他就會有出更多的“說”。因此,一個小孩說話早,通常是由於他在一到三歲以前都是在家裡度過的,而且總是有喜歡他的人在旁邊喋喋不休。而在四五歲的時候,小孩不喜歡開口說話,也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通常是由於他三歲以前缺少這樣的“嘮叨背景”。
假如我們遇到了一個年輕人,他們能夠很快地和別人交談,並且愛說話,善於交談,他們通常不會遇到社交上的困難和障礙。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他在幼年時,也就是三歲以前,是在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反之,如果我們遇到一個沉默寡言、不善於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成年人,則這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被父母在工作中託付給家人照顧,或是父母忙於工作,讓他們獨自生活。沉默寡言的人,性格內向、注意力穩定,在一些研究上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很多時候,沉默寡言的人都有缺點,很難接近。他們的內在往往是孤獨的,這對於他們的社會發展是很不利的。
一個不會說話的小孩,會不會患上社交障礙、心理疾病?怎樣讓小孩充滿說話的渴望?【
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社交技能。不善於表達的人,在人際關係和社會活動中,都比較被動,甚至出現口吃、說話遲、自卑等現象。這樣的人常常會遇到與人溝通和交流的困難。
這個問題出現在青少年時期,在青年時期和婚姻關係(通常在20-29歲之間),特別是在男人身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因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而感到不安,特別是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人時,更是如此……如果這些障礙還伴隨著貧困、醜陋、身材矮小、能力低下等原因,那麼,他們就會產生自卑、內向、幻想、性取向等問題。黃勇(河南平與縣17名少年犯)、馬加爵(4人死於雲南大學)、趙承熙(32人死於美國校園槍殺主犯)、楊佳(殺害上海六位警方主犯)等,均有類似的心理問題。
所以,我們不應低估兒童早期語言技能的發展,也不應忽略人們在語言和交際中遇到的困難。從這一點上講,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光靠物質支援是遠遠不夠的,無論他們有沒有回應,無論他們能不能理解,都要多說幾句話,在他們的耳邊迴盪著母親的聲音,在他們的耳邊迴盪著父親的聲音。
兒童的語言發展離不開對他的愛,他的嘮叨不但能讓他了解語言,也能讓他有一種想要講話、能與人交流的衝動。這是被僱傭的人無心也無能為力的結果,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在這個時候,這些喋喋不休的聲音與父母對他的關懷、使他感到滿意的回憶緊密相連。這就是他愛父母的原因,也是他幸福和滿足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