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一些關於“連體嬰”的新聞,就會在心底感受到造物主對於世界的滿滿惡意。可憐的新生兒明明可以去好好感受這個世界,卻不得已一生都被貼上“異類”的標籤。那麼連體嬰的生活究竟是如何運轉的?成為連體嬰,是否註定了悲劇的人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連體嬰的那些事兒。
連體嬰是如何形成的
如今,隨著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達,連體嬰也不再是令人“談及色變”的罕見存在,據統計,世界上每出生20萬個新生寶寶們之中,就會有一名可能是連體嬰兒。
在早年間,由於科技不夠發達,連體嬰會被認為是“怪物”、“邪惡”和“詛咒”的化身,甚至有一出生就直接被燒死或被暴力分開的危險。世界上的第一對連體兄弟昌和恩,1811年5月11日在泰國暹羅誕生,便在剛一出生時險些遭遇如此厄運。這對雙胞胎兄弟其他部位幾乎與常人無異,但他們共用一個肝臟,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身體,一塊肉和一塊軟骨將他們的身體連同人生緊緊連繫在了一起。
村民們認為,他們的存在會給全村帶來災難,於是想要立即處死他們,在母親的拼命保護之下,他們才得以安全長大,度過了傳奇的一生。
而今天,隨著科技的發達與進步,連體嬰兒也早已有跡可循。在生物課上我們都學習過,“同卵雙胞胎之所以長得非常相像,因為他(她)們是由同一個受精卵分裂而來的”。但是,倘若這個受精卵分裂的過程中,由於某些影響或意外而沒有徹底分離開,就會形成連體雙胞胎,俗稱連體嬰。
有許多連體嬰在母親腹中的時候可能就會夭折流產,而能夠一直安全堅持到臨產,並在成功出生後長大成人的連體雙胞胎是十分罕見的。因此,連體嬰絕非“邪惡”與“詛咒”的徵兆,相反,能夠安全活下來的連體嬰,是十分幸運與珍貴的。
連體嬰的生活將會如何運轉
提及連體嬰兒,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的“雙頭姐妹花”阿比蓋爾和佈列塔妮。1990年3月7日一個平凡的夜晚,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家醫院裡迎來了一對新生嬰兒。然而,與歡迎新生命的喜悅與激動截然相反,母親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產下一對與常人截然不同的“畸形兒”。還沒等她從驚訝中緩過來,醫生就遺憾地宣告,這對嬰兒的人生恐怕會在今晚結束,因為如此罕見的“雙頭連體雙胞胎”在當時,確實沒有過順利生存的先例。
即使是在連體嬰兒的群體中,她們也足夠特別。因為她們雖然有著兩個腦袋和兩個脖子,但全身卻只有兩條胳膊、兩條腿。
在表象之外,醫生從內部觀察這對姐妹花,驚訝的發現在她們身體內部,埋藏了2顆心臟、4葉肺、3個腎臟和兩個胃,但肝臟、大腸、小腸、膀胱、子宮、陰道等器官卻有且只有一個。總結來說,就是她們各自擁有自己的上半身,而下半身則需要共享。
在醫院和母親的共同努力之下,這對姐妹花居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並一天天長大。由於下半身的共享和上半身的獨立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協調和適應彼此的身體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體上的兩條胳膊與兩條腿分別被兩姐妹不同的大腦控制,互相之間沒有感應,因此想要完成行走、拍手、爬行等動作,是十分需要默契與高度配合的。
同時,由於兩個大腦在指揮著同一個身體,兩姐妹之間居然也會產生摩擦與矛盾。比如半夜上廁所的時候不小心吵醒了另一半身體,兩姐妹爭執不休居然打了起來,最終還是媽媽將她們勸解開來。想象一下生活中左手和右手打架的場景,是不是滑稽中還帶有一點小任性呢?
如今,姐妹倆已經30多歲了。在她們的共同努力和互相包容下,她們不僅得以正常生活,甚至體驗了精彩別樣的人生,嘗試各種不同的體驗後,姐妹倆已經可以熟練掌握籃球、棒球、開車、電腦打字等行為。兩姐妹雖然共用同一個身體,但卻擁有不同的性格和喜好,雖說比起普通人,她們的生活還是有諸多不便,但已經是連體人群體中十分幸運而珍貴的存在了。
比起要一直適應對方身體和思維方式的兩姐妹,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還有一些連體嬰可以透過手術的方式將身體分開,成為彼此獨立的個體進行正常的生活~那麼她們無疑是更加幸運的。
被手術分開的連體嬰
2012年出生的一對嬰兒姐妹羅西-福爾摩莎( Rosie Formosa)和露比-福爾摩莎(Ruby Formosa)誕生於英國肯特郡貝克里斯黑斯市,姐妹倆剛出生時腸道相連在一起,極易引起細菌感染和阻塞等疾病。醫生告訴她們的父母,如果不進行分離手術,兩人的壽命甚至可能會不足半年。於是父母頂住巨大的壓力,同意醫院立即進行風險極高的分離手術。
而幸運的是,儘管經歷了一些波折和意外,但這對雙胞胎姐妹在15名醫護人員的搶救下成功活下來,手術進行了5個小時才算順利完成。
雖然這對被分開的連體嬰姐妹在身體素質上不能和常人相比,長大的過程中也還是需要進行定期檢查和康復治療,但是相比出生時腸道相連的險阻與不幸,這些挫折便顯得微不足道,完全不妨礙兩姐妹健康、快樂的長大。而如今,她們也已經成長到學齡階段,開啟了屬於她們自己的校園生活。
對於連體嬰而言,生命自然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和色彩。或許他們從一出生開始便無法像常人那樣去盡情享受這個世界。而很多時候,除卻與自身生活平衡磨合的困難,他們還需要面對很多其他人異樣的眼光和惡語中傷,這才是對於他們更大的打擊和傷害。
因此,在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讓我們對他們多一些瞭解,同時也多一些包容與接納。
參考資料:
【1】宛陵生,連體嬰的血咒,知網,2009-03-01;
【2】黃冬雲,張雪芬,吳翠林,林愛玲,非對稱性連體嬰的護理報告,知網,2006-08-15;
【3】黃懷,連體嬰是怎麼回是,科技日報,200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