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文化圈成員,朝鮮半島是受到漢文化影響最深的地區,幾乎沒有之一,朝韓兩國在地理、歷史、文化、政治、軍事等層面與中國一直是緊密捆綁在一起的,因此中韓、中朝有許多地方都非常相似。
與日本不同,朝鮮半島的姓氏幾乎都是源自於中國,以韓國為例,目前韓國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氏分別是:金、李、樸、崔、鄭、姜、趙、尹、張、林。
這其中除了樸以外,其他的九個姓氏在中國都很常見,尤其是李,是當下中國的第二大姓氏,僅次於王姓。
然而有趣的是,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在韓朝兩國都是稀有姓氏,你極少見到姓王的韓國人。
(全智賢本姓王,本名王智賢,出道後因韓國王姓稀少,取藝名全智賢)
其實在韓國曆史上王姓是一個顯姓,半島歷史上的高麗王朝就是以王為國姓。
公元918年,後高句麗弓裔王手下大將王建策劃政變,推翻弓裔,建立高麗王國,年號“天授”。
至936年,高麗兼併新羅,滅後百濟,統一半島,成就半島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
高麗國祚非常長久,歷經我國的五代十國、遼金、兩宋、蒙元、明初,共計34代君主,享國將近500年。
作為王族,王建的宗室後裔自然可以獲得更多的妻妾,生育更多子孫。加之高麗國祚如此之久,高麗王族的人口繁衍自然是非常興盛的,王姓也逐漸成為半島的大姓。
然而到了明朝初年,隨著高麗大將李成桂的篡權自立,高麗王族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
1388年,剛剛佔領遼東不久的明軍試圖越過鴨綠江,在原元朝的雙城總管府地區設定鐵嶺衛。
然而此時的雙城總管府早已被高麗侵佔,因此明朝要求高麗移交該地區。
高麗國王王禑對此大為不滿,他不僅拒絕了明朝的要求,還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統兵進軍遼東,試圖與北元一起夾擊明朝。
作為高麗大將,李成桂長期與北方的女真人作戰,也與元軍和紅巾軍交過手,他對明軍實力非常清楚,深知攻打正處於上升期的明朝無異於作死,故而堅決反對出征遼東的計劃。
但高麗王沒有聽取李成桂的建議,執意要求他出兵,李成桂則在行軍至威化島時以糧草不濟為由停止進軍,並煽動全軍殺回開城,控制了王京,迫使王禑退位,立王禑之子王昌為傀儡國王,一舉掌握高麗朝野。
同年,李成桂挫敗王禑復辟行動,再廢王昌,改立高麗宗室王瑤為國王,是為恭讓王。王禑被流放江陵,王昌則被流放江華,不久雙雙遇害。
1392年,不甘做亡國之君的恭讓王趁李成桂生病之際,與守門下侍中鄭夢周策劃剪除李成桂。但因計劃洩露,被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知曉。
李成桂於是乾脆廢除恭讓王,自立為王,是為朝鮮太祖,恭讓王和兩位王子被遷往原州,後又遷至三陟,其他高麗宗室分別被囚禁在江華島、巨濟島,高麗王朝滅亡。
1394年,李成桂絞死恭讓王及其子王奭,又將江華島和巨濟島的高麗主要宗室一律屠滅,以圖斬草除根。
為了躲避李成桂的追殺,倖存的高麗宗室紛紛改姓,將王姓新增筆畫或者取其近義,各自改為玉姓、金姓、全姓、琴姓、田姓、申姓、車姓、姜姓、馬姓、龍姓、柳姓、乃姓等姓氏。
於是乎王姓從高麗時期的國姓、大姓、顯姓,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小姓、稀有姓氏,以至於如今的朝韓兩國都很少見到王姓,至2019年時,韓國的王姓人口只有不到三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