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國家的經濟層面看,最關鍵的人口問題在於它的人才儲備是否在增長。——《國家興衰》
2008年開始,美國陷入深度衰退,全球經濟緊隨其後紛紛下挫,美國各大經濟學家們開始探討如何復甦經濟。原本他們以為,雖然擺脫這場“系統性危機”並不容易但是,4~5年應該可以慢慢告別疲軟的復甦期。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這場危機,直到2015年,全球仍然沒有一個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恢復到危機前的平均水平。
為此,美國的經濟學家們開始尋找這些年失去的增長究竟是什麼?最後,給出的理由形形色色,但是,大多數結果還是集中在信貸危機對經濟需求的抑制或者是收入不均的持續惡化等導致。
可是,從美國真實的資料中可知,美國的需求水平並不像經濟學家們所想的那樣,因為直到2015年,美國的需求水平基本已經全面恢復:
2015年,美國的汽車銷售量不僅創下新高,就業增長數字也處於高位,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即便是需求恢復,但是他們最愛的GDP增長率還是依舊遠低於危機前的水平。
後來,他們便把過去專注於需求注意力轉向供給側,也就是可促進經濟發展的資本、土地、勞動力等層面。
後來,他們才終於發現,導致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乏力的一個關鍵性誘因,原來是由人口所提供的有效勞動出現大幅萎縮。
也就是人口紅利的消失!
這一結果不禁讓人感到困惑,畢竟美國當初已是一個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勞動的主流國家。既然新技術的出現,讓各大工廠企業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勞動,可是勞動力不足怎麼會成為問題呢?
2.
目前,全球各國勞動力主要依賴15~64歲的勞動人口,儘管這些年全球人口在不斷增長,但是,從統計的資料中便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來,增長的人口年齡段主要是50歲以上人群,而總數增長最快的年齡段是80歲以上人群。
除了老齡化人口不斷的增加,出生率的下降也是導致勞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005年,歐盟就這一問題發出警告:“在人類歷史中,從未出現過人口不增長的經濟增長”
雖然,從過去的資料可以普遍得出經濟增長率與勞動力人口增長率有絕對的正比例關係,但是,人口快速增長並不意味著其結果就一定會換來經濟的高速成長。這話應該是很多人目前想要反駁的。
這就相當於貧窮的非洲國家,儘管他們有超高的勞動力,但是他們依然保持嚴重的失業率。
如同當年的印度,儘管每年有超過近千萬的年輕人加入勞動力大軍,但是印度國能給予這千萬勞動力提供的就業崗位卻只有數百萬個。
也就是說,人口快速增長可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通常針對的僅僅是新興市場大國,和已經成功進入發達行列的國家。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想要兌現人口紅利,領導者就必須能夠創造出有利於吸引投資和增加就業的經濟環境。這在那些創造力極其低迷、經濟環境極不理想的國家,再多的人口,也無法兌現紅利。
所以,人口是否實現紅利,與出生人口的智力無關,因為人口兌現紅利,前提條件不是考驗出生人口是否具備高智商,而是他們的國家領導者,是否有能力提高本國內富翁的企業家精神、信託責任,是否有好的政策吸引投資,是否能為勞動人口提供好的就業環境。
當然,從目前一些勞動力較高的國家依然保持原來的經濟倒退或是停滯不前來看,全球依然保持著勞動力人口較高國家的經濟倒退。
而那些正處於發達的國家或是新興市場大國,面對出生率人口的不斷下降,除了運用鼓勵生育、提供現金形式的“嬰兒津貼”之外,還出臺了各種消除對女性就業的約束以推進經濟增長。也就是說,提高女性就業率。
而應對出生率下降導致的勞動力供給不足,或是勞動力銜接不上等問題,不少發達國家也開始響應延遲退休等方法。
畢竟,退休年齡每推遲一年,就將節約數十億美元的養老金成本,推遲勞動人口減少的負面影響。
3.
當然,除此之外,發展人工智慧來應對人口紅利消失帶來的經濟停滯不前,也是很多國家推崇的。
而人工智慧發展會不會導致失業率攀升,也是很多人擔心的。畢竟不少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結果多半傾向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可以替代人口紅利的消失。
但是,從歷史來看,人類對機器人、人工智慧的出現,帶有恐懼感似乎顯得很短視。就拿19世紀初的美國來看,那個年代的美國人,90%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但是後來,隨著機器的發展,從事這一行業相關工作的美國人已經下降到1%,而製造業和服務業卻在此期間出現了就業大幅增長。
當下,也有不少悲觀主義者擔心機器人將接管制造業工作,甚至最終可能讓人類無所事事。
正如2013年,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卡爾·本尼迪克特·弗雷和邁克爾·奧斯伯恩提出來的:在未來的10~20年,美國約有47%的工作崗位可能實現完全自動化。
當然,當年也有不少研究員預測稱:到2020年,智慧化的家用轎車和卡車都將實現無人駕駛。這在當時,意味著對美國男人來說,最常做的駕駛汽車的活都要被取代了。
面對大家對未來就業狀況的諸多悲觀預測,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茲說“我們永遠不會無事可做。從長期看,不存在人類工作崗位減少的趨勢。”
因為自動化浪潮的“入侵”,並不會斬斷人類就業,人類最終會有辦法與自己一手創造的“入侵者”達成某種默契,正如馬斯克提出的人機合作、腦機合作。
人工智慧、機器再發達,也不過是人類的僕人,不是我們的替代物,人類製造與生產它得價值,在於讓人類解脫繁重的勞作,讓我們可以擁有更多的休閒時間,提升更多創造力。
最後,摘抄書籍《國家興衰》一段話做個結尾:
要評估哪些國傢俱備增長潛力或是將陷入衰退,首先應看這些國家的勞動適齡人口是否出現增長,以此來判斷人力資本是否會給未來經濟增長創造基礎。同樣重要的是,追蹤善於或不善於利用人口收益的國家。它們是否對老齡人口、女性或是外來移民敞開就業大門?它們是否正在採取措施,提高勞動力大軍的技能水平,尤其是能否吸引高技能型外來移民?在勞動力日趨匱乏的大背景下,我們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無論是人力還是機器。
文章參考書籍《國家興衰》,感謝該書作者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