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朝代之一,貞觀之治開啟了大唐盛世,但除了讓人記住的大唐盛世,還有幾次非常知名的戰亂也讓人印象深刻。有人曾經說過,如果要讀懂唐朝,首先要讀懂安史之亂。不過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安史之亂這場戰爭,而是這一場持續了7年的戰爭平定之後,唐朝又憑什麼能在內憂外患、宦官專權的狀況下,延續了150年之久?
安史之亂可以算是唐朝盛世的一個分界線,安史之亂髮生後,唐朝的國勢也由盛轉衰,往昔的繁華不復存在,也形成了後期藩鎮割據的局面。此時的唐朝局勢甚至比晉西北還要混亂,但是唐朝卻依然堅挺一直到公元907年才滅亡,這是為什麼呢?原因無外乎經濟,政治和軍事三個方面。
首先經濟方面的因素,這場戰爭並沒有讓唐朝經濟命脈斷裂。因為安史之亂的主戰場基本在河北、河南一帶,北方的經濟受影響比較嚴重。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既然北方的經濟頹廢,那老百姓們就帶著錢和技術跑到南方去。他們在南方種植農業、搞手工業,直接帶動了南方的商業。
稅法制度的改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中央財政的正常運轉。 唐朝前期用的是租庸調製,這種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就是說朝廷會把一些沒有主的荒地租給農民耕種,並且向他們收取實物作為租稅。
但是到了武周朝後期,均田制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農民手裡的土地越來越少,但是身,上的賦稅卻越來越多,日子根本過不下去,村民們無法承擔這樣的重負,於是開始逃亡。到了唐德宗年間,宰相楊炎出臺了兩稅法。這個稅法制度其實並沒有讓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實惠,但是卻給中央經濟帶來了保證。
此外,唐朝利用隋煬帝修建的運河,把南方的糧食和財政源源不斷地運到北方,也保證了北方的經濟。
第二個原因就是唐朝的軍事體系,雖然戰爭讓國家動盪不堪,但是唐朝的整體軍事體系並沒有崩塌,甚至還有所增長。而且雖然唐朝藩鎮林立,但除了河朔的藩鎮之外,其他的藩鎮並沒有與唐朝對立,這也是唐朝能得以維繫的一個主要原因。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很多地方軍官擁兵自重,導致內地的兵力空虛。為了糾正這種態勢,唐朝在外設立了很多藩鎮,讓他們與邊鎮互相牽制,維持一種均衡的態勢。到了唐朝後期已經有50多個藩鎮。這也是為什麼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的軍事體系沒有分崩離析,而且還能維持平穩的原因。
此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在中後期還建立了一支神秘的部隊,這支部隊名為“神策軍”,他們誰的話都不聽,只聽皇帝的話,也為保證皇室穩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第三個是政治因素,縱觀古代發生的這些戰役,基本上都是師出有名,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造反打的口號是“殺奸臣,清君側”。雖然他們也“師出有名”,但是老百姓卻不認可,畢竟他們這場戰爭讓自己變得流離失所。而唐朝的官兵平定戰亂,又讓他們恢復了安靜的生活,從這一點出發,他們是支援唐朝軍隊的,所以唐朝的統治依然具有合法性,即便是後期藩鎮割據,百姓的心依然向著唐王朝。
唐朝國運"兩起三落”,唐末皇帝不作為,導致王朝覆滅
在唐玄宗之後,唐朝的國運又經歷了兩起三落,唐代宗、唐肅宗繼位後,主要平定安史之亂留下的禍患。唐德宗上位後,原本想要派西北御邊藩鎮去平定河朔藩鎮,誰知西北藩鎮卻突然生變,帶兵佔領了長安,逼唐德宗承認藩鎮的自主權。兵變發生時,唐德宗靠著上百位宦官的護送成功從宮中逃脫。經歷過此次兵變之後,唐德宗不再信任武將,把神策軍的兵權又重新還給了宦官,這也導致後期宦官長期專政,甚至能左右皇位的繼承。
唐德宗死後,唐順宗繼承皇位,他試圖想從宦官手中收回兵權。但是宦官勢力龐大,唐順宗沒能將兵權奪回,還把自己的皇位給丟了。在宦官的逼迫下,僅僅上位8個月唐順宗不得不把皇位讓給太子。
唐順宗之後就是唐憲宗了,唐憲宗上位之後,唐朝又有了一次小的興盛,這次被稱為元和中興。唐憲宗上位之後,不僅改革了弊政,而且還把最難搞的河朔藩鎮也降伏了,讓他們歸順了朝廷,唐朝又短暫地恢復了統一,經濟也得到了一定復甦。
但是很快,這種興盛的局面就被新.上位的皇帝給敗光了,之後更是出現了“牛李黨爭”,“甘露之變”等,唐朝經濟一蹶不振。最後黃巢起義,徹底吹響了唐朝滅亡的號角,公元907年,朱溫篡唐,改國號為後梁。此時經歷了289年的唐王朝覆滅,但唐朝時期遺留下的藩鎮割據局面又形成了一個新的亂世。
安史之亂歷時兩7年留2個月最終才得以平定,它對後世的經濟、政治等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唐朝能在這次戰亂之後,仍然持續150多年的時間,並且還產生兩次中興局面,不僅得益於盛唐時期打下的雄厚經濟基礎,在政治以及軍事方面也都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原因。可惜後期的皇帝整日沉迷長生之術,無心朝政,導致這個維持了298年的唐朝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