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成建制殲滅美軍的最大單位是團。這與打南朝鮮軍隊不同,我志願軍是多次殲滅過南朝鮮師團級單位的。
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第27軍在長津湖殲滅美軍第7師第31團(北極熊團),共斃傷美軍31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以下2807人,俘虜384人,繳獲了北極熊團的團旗,成為志願軍的一個範例。電影《長津湖》表現了就是這場戰鬥。但這也是唯一的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單位。
在第四次戰役的砥平裡戰鬥中,志願軍又以6個團兵力將美第2師第23團及一個法國營壓縮在砥平裡,並且形成包圍。依託6比1的兵力優勢,志願軍連續兩天攻擊但依舊未能把他們殲滅。第三天,美軍援兵騎第1師第5團趕到,20多輛坦克突進包圍圈把敵23團接出。志願軍因為火力太弱無法全殲敵軍,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只好撤出戰鬥。
入朝初期的志願軍火力有多弱呢?
鼎鼎大名的“萬歲軍”38軍入朝初期,只有步槍1.1萬餘支,衝鋒槍3000支、輕機槍1200挺。
在這1.1萬支步槍中,日製三八式步槍7300支,79式步槍1500支,美製春田步槍2400支。1200挺機槍中有捷克式,有布倫式,有M1918,還有92式。就這五花八門的武器,一個軍才配有3個基數的彈藥,火力嚴重不足。
從志願軍總部到國內高層都注意到這個問題,採取了兩個措施應對:一是縮小對美軍圍殲戰的規模,最高不超過一個營。二是請求蘇聯緊急提供武器裝備。
1951年春節過後,第一批蘇制武器終於到了。共計14萬支1891/30式水連珠步槍(莫辛納甘),9000挺1927/44式ДПМ輕機槍(DP輕機槍),共計2.6萬支1943式ППС鐵柄衝鋒槍(波波斯43)和1941式ППШ木柄衝鋒槍(波波沙41),以及1.75億發子彈。這批武器被分散到34個步兵師當中,每個師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換上了蘇制輕武器。
這批槍都是二戰前和二戰期間生產的老槍舊槍,而1951年蘇聯實際上已經列裝著名的AK47了,為什麼蘇聯不肯給志願軍提供AK47呢?
電影《卡拉什尼科夫》裡面卡拉什尼科夫試射AK47原型槍的鏡頭
蘇聯當時不肯提供AK47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保密!
當年蘇聯空軍是直接參戰的,雖然穿志願軍的軍裝,對外稱“中國俄羅斯族”,美國對此心知肚明。但彼此心照不宣,生怕訊息走漏導致衝突規模進一步擴大。
而蘇聯的戰略重心是在歐洲,一直提防著朝鮮戰爭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生產出來的AK47都是優先裝備蘇軍中的精銳部隊。當時AK47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對著美國大兵手上的M1加蘭德和M1卡賓槍是有代差優勢的,蘇聯希望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藉此取得戰術優勢。
蘇聯嚴格的保密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1954年4月,6支AK-47裝備了第135防空營,並與SKS步槍鎖在一個槍櫃中。AK-47裝備給士官,只能按照排長或其他軍官的命令才能取出使用。
1956年匈牙利武裝衝突,是AK47首次參戰。
而1955年時,美國中央情報局甚至連AK47的型號都沒有搞清楚,在1955年4月27日,中央情報局提交的一份報告,標題是“蘇聯新型7.62mm衝鋒槍,型號PPK(Pistolet Pulemet Kalashnikova)”。使用的是非常奇怪的“PPK”型號。這個型號就類似蘇聯當時的衝鋒槍PPSh-41和PPS-43,只不過將衝鋒槍的“PP”與卡拉什尼科夫的“K”組合到一起。
有的朋友奇怪了,蘇聯連當時最先進的米格15比斯都肯提供給中國,為何如此在意AK47?
這個原因倒也簡單,由於蘇聯空軍直接參加朝鮮戰爭,為了自己飛行員的性命,肯定要用最好的殲擊機,米格15比斯的存在對中國和美國都無密可言。
第二個原因是產量也提供不了。
AK47是1947年定型,1949年才開始試裝備,真正上規模裝備已經是1950年,而且要優先裝備駐東歐的蘇軍集團,在滿足他們完成換裝前是不會考慮咱們的。
那麼對於志願軍來說,AK47是不是最迫切需要呢?
很顯然不是。
就以砥平裡戰鬥為例,美軍突破包圍圈的20多輛坦克靠AK47能解決?
我們志願軍當時最缺的是重炮、高射炮還有反坦克武器。輕武器的問題是型號雜亂彈藥不足,換成波波沙和波波斯後,近戰火力已經佔上風了。上甘嶺戰役中,波波沙加手雷在夜戰中成功率高達93%,進攻美軍坑道時波波斯(鐵把衝鋒槍,槍托可摺疊,特別適合坑道近戰)加小炸藥包和手榴彈成功率更是高達驚人的97%。
到 1951 年年底,前線志願軍的主要蘇制武器包括:152 毫米榴彈炮 36 門,SU-122 毫米自行火炮 16 門,T-34 型坦克 114 輛,斯大林 2 式重型坦克 24 輛,122 毫米榴彈炮 249 門,76.2 毫米野戰炮 297 門,85 毫米高射炮 120 門,76.2 毫米高射炮 60 門,37 毫米高射炮 956 門,57 毫米反坦克炮 53 門,喀秋莎火箭炮 72 門,107 毫米迫擊炮 57 門,高射機槍 2382 挺。另有國產 51 式 90 毫米火箭筒 3122 具。
志願軍後面能在38線硬扛住美軍反撲,靠的是上面這些武器。上甘嶺為什麼能打贏?因為我們也能打40萬發炮彈了,上甘嶺戰役美軍和南朝鮮軍傷亡的70%是志願軍炮兵造成的。
實際上對步兵來說,當年蘇聯不肯給這個對朝鮮戰局影響才大:
RPG-2火箭筒當年蘇軍也已經列裝,要求是每個步兵班裝備一具。
蘇聯方面不肯提供RPG-2的理由是害怕被美國人繳獲後進行仿製。
不過說實話,蘇聯武器後來行銷全球的恰恰就是AK系列槍械和RPG系列火箭筒。那電影裡面美國大兵聲嘶力竭的“R-P-G!”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在五次戰役前,志願軍每個班能裝備一具RPG-2,加上高炮部隊已經能撐起部分防空傘,美軍什麼“磁性戰術”“坦克劈入戰”能起效果?當年美軍就是靠機械化部隊把志願軍打亂後窮追不捨的。
最後一點,蘇聯雖然在AK47上對下面保密,對中國高層並沒有保密。1951年6月由徐向前總參謀長率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爭取蘇方對我國防建設給予援助。經艱苦談判,蘇聯同意提供包括AK47和SKS在內的8種輕武器技術資料,並在當年9月開始發往中國,此時距離朝鮮戰爭結束還有近兩年呢。
只是我們底子太薄,仿製任務也重,所以直到1955年8月仿製工作才全面深入展開,這就有了咱們的56式衝鋒槍(實則是突擊步槍),筆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高中軍訓時用的56半(SKS),新兵教導隊還是56半,但下到中隊後就是用56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