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在《三國演義》中一點戲份都沒有,然而在歷史上是存在的,《三國志》裡也有傳記。歷經四朝,位至三公,享年78歲,在平均壽命35歲的漢朝稱得上高壽了。
燕人徐邈出身薊縣,也就是北京懷柔,字景山。史書說:“徐邈清尚弘通,掌統方任,垂稱著績。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說明徐邈大才。
徐邈和胡質、滿寵、田豫、王昶在同一時期坐鎮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其他四位在《三國演義》都入鏡出場,唯徐邈隱身。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徐邈說: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一,以曹選官入仕。
曹操平定河朔,要找一個當地人管理,徵召河朔本地人為官,當時徐邈就被舉薦入仕。除了他,也沒什麼人合適了。有時候,你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但你可以決定戶籍。
東漢選官沿用了西漢的察舉制度,但東漢末期社會陷入深刻的矛盾中,察舉制度的實施也遇到了危機,出現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現象。徐邈雖然家庭背景不詳,但能得到地方長官的舉薦肯定不是平民百姓,要麼在當地有名望,要麼出身士族門閥。徐邈能否勝任還是個未知數,當時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但無論如何,徐邈邁出了決定人生的一步。
徐邈管理地方的措施不詳,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吏。陳壽一支筆所書篇幅有限,分到徐邈這裡少之又少。但是一句考評“每任一官,皆政績顯著”說明徐邈做得還是合格的,至少讓老百姓滿意。
曹操拿下河朔,為統一北方做準備。徐邈的職位是丞相軍謀掾,給曹操做幕僚顧問,意在考察。一段時間後,徐邈得到個奉高縣令的實習崗。試用期滿,徐邈才幹得到認可,調任東曹議令史。雖然是個豆官,但徐邈的仕途之路走對了。
軍謀掾雖然在領導身邊說得上話,然非官乃吏,郭嘉、楊修都是軍謀掾,混出頭不容易,郭嘉拿到“軍師祭酒”的榮譽還是個府吏,楊修善傾軋卻因言語犯忌。徐邈是個本分人,玩不來機謀,不如出入庶政來得實在。何況曹操不缺謀士,急需實幹家,“鄉土不同,河朔隆寒,”曹操不得不依賴於徐邈這樣的本地人。
二,初嘗官滋味。
相比於曹操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徐邈要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
袁紹經營青,冀,幽二十載,“蓄意問頂,無心富民。”曹操曾在《河朔寒》中描述:“流澌浮漂,舟船行難。錐不入地,蘴蔌深奧。”當地多山苦寒,自古已然。然而天寒不及地凍,地凍不及民貧。徐邈奉命開展戰略基地建設,推行屯田,發展經濟,百姓點贊,曹操愛護。
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在魏國設立尚書、侍中、六卿等職,魏國儼然成為國中之國,徐邈被任命為尚書郎,繫結曹氏核心層。
好景不長,徐邈的官做不下去了,犯了錯誤一紙調令走人。徐邈有酒癮,原本老曹也是喝酒的,變著花樣喝酒筆下生花還是酒,但是不得不禁酒。首先是軍中喝酒誤事,其次連年戰亂導致糧食產量大減,為了民生毅然頒佈“禁酒令”。不過徐邈死性難改,“遇酒便醉,交遊宴樂不隔也。”校事趙達上班時間撞見了,徐邈說我是“中聖人”,此處風景獨好,我在半夢半醒之間。
鑑於徐邈一貫表現良好,同事背書求情,被調去任隴西、南安兩郡太守。
這樣的處理結果是令人沒想到的,大將淳于瓊喝酒誤事丟了烏巢糧倉,背了個“酒囊將軍”的外號在身;曹植“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大寫特寫《酒賦》被親爹關禁閉,孔融喝酒滅門。徐邈頂風而上卻從輕處理,還落了個“中聖人”的外號。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徐邈畢竟是文官,在酒文化上瘋瘋癲癲,當時的社會風氣還很崇尚這種時髦,連蘇東坡都寫詩點贊:“徐邈能中酒聖賢,劉伶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為誰連。”
如果徐邈單純是個文人,這撐死只是個壞毛病。但他是個官員,在社會糧食危機情況下,不以民生疾苦為先帶頭喝酒那就是沒有大局觀,徐邈被罰不冤,算輕的!這事本就不該成為什麼“佳話”,蘇東坡這首詩也的確沒有什麼好推崇的,站著說話不腰疼,玩兒酒文化也得分場合。後人推波助瀾弄出個“酒喻聖賢”也純屬給徐邈添亂,文人筆桿子掉書袋手欠。
度遼將軍鮮于輔是個武人,是這樣勸曹操的:讀書人就這樣,喝個酒還要裝。話糙理不糙,曹操也就不計較了,誰沒年輕過呢。也正是因為曹操對人才的珍惜,留下了徐邈這一防守西蜀的重臣。
三,喜迎曹二代,步步升遷。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想起了徐邈。曹丕當年還是中郎將的時候就知道有一個酒鬼能吏,問手下徐邈呢,有人回答基層回爐改造呢。曹丕把他調了回來,問還喝嗎,徐邈說喝酒才有精神勤政,頗有文痞雅風。碰巧曹丕也是個文藝青年,文學團體“建安七子”之一,就喜歡上天入地的瀟灑。
徐邈是個性情中人,不光發明了溫酒器“景山槍”,且丹青一絕,號稱“人工照相機”,畫一副水獺唯妙唯肖跟真的一樣。就這樣,兩個文藝青年對上了脾氣。此後徐邈歷任譙國相、平陽太守、安平太守及潁川典農中郎將等職,所到之處,都留下很好的名聲,被賜予關內侯爵位,撫軍大將軍軍師。
這一階段徐邈的管理措施依然沒有太多史料,大概還是四平八穩,做個父母官,處理地方行政雜務,但它搭起了徐邈在政壇飛躍的橋樑。不能不說徐邈有點運氣,賓主互相看得順眼的確是一件幸事。
日子不長,曹丕去世。曹三代登基,徐邈面臨人生的一次大考。
太和二年(228年),蜀國北伐開始,涼州作為魏國的西部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地方政務和軍事方面考慮,都需要一個能幹的官員,基層幹部徐邈進入了魏明帝曹叡的視野。終派徐邈出任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這對徐邈來說表面是“委以重任”,其實是用來對付諸葛亮的。加上地點是涼州,更是讓人歡喜讓人憂。
涼州從來就不是個安分的地方,偏遠不說還是少數民族地區。徐邈管轄的涼州包含有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涼州既有複雜的地形,也有蜿蜒的絲綢之路;物產豐饒,也盛產豪強軍閥,看到曹魏忙著對付蜀漢,趁機縱容、驅使涼州的羌胡發動叛亂,涼州以至“道路斷絕。”
徐邈的兩位前任都死於公傷,耿鄙被韓遂所殺,馬超幹掉了韋康,徐邈拿著委任狀想的不是開香檳慶祝,而是腦袋穩不穩。
三,臨危受命,酒鬼對孔明。
東漢設立十三州,每州派駐的巡迴監察員就叫刺史,這是皇權向地方的延伸。曹魏時期夏侯淵、曹真都曾任涼州刺史。刺史原本只有對郡守的監督權,但是東漢末期皇權羸弱,代表朝廷的刺史可以便宜行事,逐步插手地方政務,甚至自己拉山頭成為新的軍閥割據。
涼州刺史工資不高,級別不高,食邑六百石,比不得郡守二千石。但是徐邈手握尚方寶劍,加上“使持節,領護羌校尉”,有了兵權。而且從後面工作範圍來看,民生工程也幹了。山高皇帝遠,當年的涼州刺史董卓兵力權勢已達一方諸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我們的好乾部徐邈忠誠本分,不存在擁兵自重,不得不說魏明帝好眼光!
怕什麼來什麼,徐邈一到涼州就趕上諸葛亮率兵出祁山,隴右三郡趁火打劫。徐邈只能一手抓內憂,一手抓外患。與諸葛亮對峙多年,徐邈有功,但客觀說諸葛亮北伐失敗有多種因素,不必將徐邈放大。徐邈更多是穩定涼州地區,確保州界肅靖。
徐邈派遣參軍以及金城太守等部攻打南安叛賊,取得勝利,這是徐邈到達涼州的首捷。繼而征伐反叛的羌人柯吾有功,因此被封為都亭侯,食邑三百戶,加號建威將軍,這是對徐邈軍事方面的肯定。徐邈恩威並施,和諸胡羌戎打交道,小過不問大過必究,先通報其部帥後斬首以示眾,並令其入貢,對西域通暢做出了貢獻。
四,經營涼州,徐邈打出組合拳。
徐邈壓制地方豪強不令其做大,揚善懲惡,修正冤假錯案,因此深得百姓信服和敬畏;逐步收繳民間私藏兵器,統一保管,“一州之內,秩序井然。”
穩定地方,民生首先要得以保障。河西地區少雨,常因無糧苦惱,徐邈上書請求修繕武威、酒泉鹽池,用以收藏敵人的糧食;開鑿水渠,招募貧民租種土地;撥出部分軍費交換金帛犬馬,供給中原人消費。
徐邈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文明。宣講仁義,建立學校;移風易俗,禁止豐厚的葬禮,不許過度祭祀,提倡向上的社會風尚。
得民心才能加強朝廷集權的力量,這一點對被寄予厚望的涼州刺史徐邈來說很重要。
五,辭三公,得善終。
說徐邈“善終”其實有兩個含義:一,徐邈不是三公,卻死後按三公禮埋葬,賜諡號穆侯。女兒嫁給西晉名將王濬,兒子徐武繼承爵位。二,自“太祖”曹操始,追隨曹魏集團四朝,少有的只升不降,考評上佳。
正始元年(240年),曹四代繼位不久問手下徐邈呢,有人回答在邊遠地區吃草。一晃十二年了,諸葛亮已死,徐邈可以回來洛陽了,先後擔任大司農,司隸校尉,光祿大夫,深得百官敬畏。
正始九年(248年),曹芳下詔徐邈升任司空。這是曹操漢獻帝時期的職位,與太尉、司徒並列“三公”。徐邈以年老多病,無法坐而論道為由堅辭不受。後來晉武帝時期的鄭袤有樣學樣,也不肯就職司空,並且驕傲地宣佈“遵循高雅君子的足跡”。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就這樣,徐邈進入了半退休的生活,吃喝節儉穿衣服特樸素,當年跟隨曹操打天下,官吏們熱衷於更換布衣以獵取高名,徐邈的衣服有破洞;而今天下崇尚豪華,大家又競相效仿,徐邈的衣服繼續有洞。盧欽稱他”雅尚自若,不與俗同“,這話說對了一半,徐邈是真窮。徐邈做官多年,忠誠清廉,凡是朝廷賞賜給他的東西都會分給將士,從不拿回家。徐邈一死,老婆孩子揭不開鍋,皇上知道了,下令撥救濟款錢三十萬,糧食二千斛。
對於徐邈,朝廷給出了高度評價:“憂國忘私,不營產業,身沒之後,家無餘財,朕甚嘉之。”
徐邈一生,追隨曹操打天下直至魏國建立,沒有抑鬱而終,也不像別人一般被除掉,可謂功成名就,安享晚年。閃亮登場的或戰死,或病逝,一朝天子一朝臣,或分化,或棄用,即使曹洪夏侯尚這幫親屬也被壓制。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除了演義和話本民間傳唱出一出名,徐邈應該沒有什麼遺憾。
大凡漢末三國能站出來賭一把命運的,都不會太考慮結局。生於亂世,諸葛亮也會慨嘆“苟活於性命,不求聞達於諸侯”,但人活著總得做點什麼,或為理想仗劍而起,或為利益秣馬興兵。徐邈不為太多人所知,只三國,不演義,半世輾轉於苦寒之地,奔走於繁雜民間。他不是演義中的明星,他是一束光,射進這個渾沌的亂世,溫暖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