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鹽田千春言語溫柔,待人溫和有禮。在龍美術館(西岸)最新個展的開幕上,她穿黑紅相間的上衣,黑色半身裙,及肩的長髮讓她顯得格外嫻雅沉靜。從外貌上看,很難將眼前這個性情如水的鹽田和苦難/生死抉擇聯絡起來,更難以相信那標誌性的、極具爆發性的黑紅線交織出來的網構成的作品出自鹽田之手。
這個外表看起來和順的女性,擁有著的巨大能量,確實讓人難以想象。
2021年12月19日至2022年3月6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將推出展覽“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精選出藝術家1990年代至今的作品約80件,以數件巨型裝置為主,同時包含豐富的雕塑、影像、繪畫、舞臺設計相關圖稿等。這將是藝術家迄今為止最大規模個展繼2019年在日本東京開啟後,首次巡展至中國內地,全面回顧了藝術家過往25年的創作生涯。
藝術的開端:繪畫與行為的嘗試
“我將來想作為藝術家存在於世,除此之外我不想幹任何事”,12歲的鹽田千春立下了如此願望,並透過繪畫訓練在大學時進入了京都精華大學油畫室。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大學一年級的鹽田便發現,自己所能選擇任何事物作為主體,創作一幅抽象畫對她來說仍是一種挑戰。她目光所見的只有顏色,而創作工作中的滾滾熱情,卻只能深深隱藏在畫作中,終從視野裡消失不見了。鹽田對技巧優先於內涵的藝術理念越來越沮喪,雖然她在操縱著這些歷史悠久的繪畫題材,但卻再也無法忍耐她正在創作的輕浮之物。1992年,鹽田創作了自己的最後一幅油畫,名為《無題》。隨後,她便將滾滾的創作熱情,投射在行為藝術中。
1994年大二時,鹽田態度鮮明的行為作品《成為繪畫》便是她渴望掙脫枷鎖的吶喊,她用紅色的塗料潑向了自己和身後的畫布,讓自己和畫布在某個視角中融為一體。這一學生時期的創作方式並很難談得上學術意義,她只是透過此方式去呈現出那半年迷茫時光中的痛苦,以及那段時間對藝術和藝術家身與社會、生活間關係的思考。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畢業之後,鹽田千春迫不及待地遷居德國,並師從她一直敬仰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1997年 - 99年間)。柏林濃郁的國際化藝術氛圍令鹽田千春耳目一新,並與她對打破創作媒介侷限的躁動無比合拍,她創作出以空間和身體解脫藝術語言的包袱、表達個性主張的一系列作品。
在97到99年間,鹽田千春的作品常與泥土相關,她將自己的身體全部交付與泥土,與之相容。當鹽田還是個孩子時,她每年夏天都會隨父母前往高知縣的祖父母家。她仍然記得自己是如何參觀先祖墳墓的,以及當她和家人拔掉長在祖母被埋葬的地方的雜草時,她手上的觸感和其中的恐懼。這是鹽田第一次對死亡感到恐懼,“想象我在拔草時可能會聽到祖母呼吸的聲音,這讓我感到恐懼”,鹽田說到,“我試圖一次次把泥倒在自己的臉上,聽身體呼吸的聲音,以重獲意識,找尋自己真正的使命。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儀式。”
但無論是浸泡在泥水中,還將泥漿倒灑在臉上,其表現形式都還未逃脫早前的《成為繪畫》。直到那一根根連線生死的線的出現。
紅線:與記憶相連
1999年,在作品《與 DNA 的對話》裡,鹽田千春首次嘗試用線作為作品的主要視覺元素:450只精心蒐集、承載著記憶的鞋子,各自被一根紅色的線拴住,又匯聚到某一點。遠遠看去紅燦燦一片,頗為壯觀。走進了再看,那些紅色的線的另一頭,似乎延伸到看不見的彼岸,死亡的一邊。
2016/2021
金屬框架、紅色線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實際對於絲線的使用,在鹽田去德國以前就開始進行了。1994年,《從基因到基因》被認為是鹽田第一件自己搜尋材料,以毛線作為材料進行創作的裝置作品。這件行為藝術/裝置作品曾於京都精華大學展出。“它有一種跳脫出傳統二維空間的開放感,新的我從這件作品中誕生,到底DNA的傳承會不會影響藝術創作者的大腦?這是我當時日夜思考的問題”。
2019/2021
牛皮、青銅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客觀來講,那時的絲線僅僅作為作品中一種構成元素,一種繪畫的表現方式,讓作品更加視覺化。而如今在其作品中,絲線不僅牽連起生與死,更是藝術家自我情感空間的搭建與延續。關於線,鹽田千春曾如此說道:“線變得纏結,互相交織,崩斷,散開,它們不斷地反應出我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表達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種種狀態。”
從此,她經常用面向社會徵集的方法收集日常物件,作為一種生命印記放入作品中。像是病床、旅行箱、鑰匙、窗和鞋子等,介入到這些物件中尋到記憶和經歷,去探討生存和死亡的關係,並溫情地訴說每件事物背後的故事。
2009/2021
舊木窗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如2009年的作品《內與外》,其中所用的窗子,便是鹽田千春經過幾年在德國收集來的。為了塑造這件作品,她每天都會走訪二十多個工地,從朝到暮,與那裡的人商榷。半年的時間裡,無論是清醒還是沉睡,鹽田所做的和所想的都是關於窗戶。有些人讓她免費拿走窗戶,而有的人則想高價賣給她。意識到自己每天都筋疲力盡,鹽田告訴自己,“我再也不想做這些事了”。但即便如此,她還是無法與這些窗戶分離,彷彿自己被窗戶附身了一樣。“因為我覺得窗戶就曾像面板一樣。我覺得我仍然被困在那個既不在裡邊也不在外邊的疏遠的中間地帶,無論突破我面板的、我自己的邊界——或者更確切地說,我痛苦著,因為我試圖突破它。”
這種處在非內非外夾縫之間的感覺,或許源於鹽田千春在德國生活的緣故。她說,她覺得自己走到哪裡都沒有回家的路。這是旅居海外多年的人所共同的感情。而鹽田千春的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強烈的不在場,對舊物的迷戀所傳達的存在感,似乎同樣與此有關。
2014/2021
行李箱、馬達、紅色線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除了《內與外》,此次展覽所展出的《聚集—追尋歸宿》也是舊物堆積而成作品。這件作品有200多個手提箱,上面掛著紅色的線條,像樓梯一樣輕輕地上升,通往天堂。作品靈感來源於鹽田過去在柏林發現的一個行李箱中的一份報紙。這時,鹽田生活在德國已經生活20年了。生活在不同國籍的人之中,鹽田有時會突然忘記自己是日本人。看著自己映在鏡中,她意識到她有黑色的頭髮和眼睛。“你漂得越遠,越多的糅合混雜,你就越能到達一個讓你狠狠重新審視自己的地方”。為什麼這些人會離開他們出生的地方,踏上尋找目的地的路?他們為什麼要進行這次旅途?在這件作品中,鹽田試圖回想著這些旅人在出發那個清晨的感受。
2021
線、紙、金屬
上海K11美術館展覽現場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2021年,鹽田千春創作了《我希望…》,延續了《手中的鑰匙(The key in the hand)》的創作思路。只不過,這次她把鑰匙換成了信件,信件下方靜臥兩隻金屬骨架製成的小船。於普通觀眾而言,這是一件極具沉浸感的作品,它很容易讓人想起生命體驗,想起生活。塩田千春照例用紅線編織出一個能量場域,宛如血管般細密的精美紅線構成類森林的裝置,像極了這驚喜與錯愕交織縱橫的世界。僅用金屬骨架製成的小船如同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生命帆船,在波濤洶湧的苦難的浪花拍打下,縱然血肉零落模糊,生命依舊能留下堅硬的極具韌性的骨架,船頭向上翹起,彷彿正在起航,即將開啟一段史詩般的航程,駛入一個未知的所在。在這艘靈性的帆船上方,懸垂著的是各地愛好者在疫情後的心中的願望,那是生命滿載著一個又一個的點滴信念。
2021
線、紙、金屬
上海K11美術館展覽現場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在紅線的兩頭,鹽田千春的創作更多反映人類普世精神的作品——生與死、記憶、時間、秘密、家、缺席與在場,等等,這些作品更多地邀請觀眾從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和體驗。“心靈和身體漸漸彼此分離,我再無法讓這些難以控制的情緒停止。我將自己的身體分散成碎片,在腦海中與它進行對話。不知何故,我明白了這就是將我的身體與這些紅線連結的意義。表達這些情緒並賦予他們形式的行為也總是涉及到靈魂被摧毀”。
黑線:放肆嘶吼的恐懼
當表現記憶或是憂愁、不安的情感時,鹽田千春採用的是紅線。而當面對恐懼時,線就變成了黑色。
2002/2021
燒焦的鋼琴和椅子、黑線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2002年在瑞士盧塞恩美術館的成名作《在沉睡中》,鹽田千春用千絲萬縷的黑色棉線相互交叉,纏繞在鋼管單人病床邊,而床上24位女性隨性、安詳的沉睡,帶出了一份特有的安寧。纖細的棉線力量佔據了整個展廳,在一個明亮的空間中硬生生地營造出日本的陰翳之美。在安寧與恐懼、整潔與雜亂、白與黑的對比中,隱約的感受到《恐懼與顫慄》中的一句經典話語——“為不安者才能得安寧”。
如果說《在沉睡中》是隱晦,靜默的,那麼 “靈魂的顫抖”所展出的鹽田千春2008年著名作品《沉默中》,則是放肆嘶吼的。
2018
白色禮服裙、鏡子、金屬框架、黑線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鹽田9歲那年,家裡隔壁的房子曾發生過一場火災。第二天,屋外有一架鋼琴靜靜佇立。被燒得焦黑,筆以前更加美麗的讓人記住。一種無法言語的沉默籠罩著鹽田,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當那扇窗戶把那種燃燒的氣息吹進家裡的房子時,她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聲音開始變得模糊。“有些事情深深地沉入了我的腦海深處,有些事情無論你怎麼努力地去嘗試都無法以身體或語言所表達的形式出現。但他們作為沒有形式的靈魂存在。你越是想它們,它們的聲音就越容易從我的腦海中消失,而它們的存在也越有形狀”。
燒燬的鋼琴被密密麻麻黑色的線網纏繞著,孤寂的地立在中央,令人感到不安、焦慮的同時,又有一種東方的悽美在那裡。那圍繞在鋼琴四周密密麻麻的黑線編織成的網,就是鹽田千春所找到的“語言”,是沉默中刺耳的聲音。
難以把握的命運
鹽田千春藝術創作的語法規則非常清晰:重複的、具有強烈色彩暗喻的纖維形成一個基本語法框架,再在其中填入一個尋常到幾乎會被忽視的日常之物,而後靜待這一尋常之物在能量巨大的場域之中不斷髮酵,最終爆發。
2019/2021
綜合材料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國內觀眾認識鹽田千春,大多是在2015年,當時她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作品《手中的鑰匙(The key in the hand)》,讓她更加名聲大噪。
延續紅色絲線的一貫思路,這一次的蒐集物變成鑰匙。鹽田千春從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們手中收集而來的鑰匙。每一把鑰匙都握著每一個之前他們日常使用時的記憶,就仿如和其他所有記憶的法寶一樣懸掛在遊客的頭上。她認為,鑰匙是非常重要而又讓人熟知的,它們激發了我們要去探索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靈感。
2017/2021
白色羊毛、金屬線、繩
展覽現場圖:“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21,攝影:Shaunley
德國波恩VG Bild-Kunst圖片和鹽田千春
2017年,鹽田的藝術創作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其裝置《我們將去往何方》由近300000 碼的白紗編織而成,將法國樂蓬馬歇百貨中心的地面和十層窗戶全部覆蓋。一共有150艘小船懸掛在這法國百貨中心,在地面的展覽由絲線巨浪纏繞而成房間,遊客可以在其中穿行。儘管船隻是鹽田作品中一貫共同的主題,但此次的裝置標誌著她第一次使用白線,在她看來意寓純潔、開始與結束。
同樣在2017年,鹽田千春也再度被醫生診斷癌症復發,這為她的創作帶來了更多的變數。在展覽的最後,她用最新制作的《關於靈魂》(2019)展現了她對生死的思考,該件作品鹽田以“靈魂”為話題向德國10歲的孩子們提問。與這件作品相呼應的是她以女兒的雙手為主軸創作了《在手間》,在這件新作中,鹽田慣常的線則被金針取代,意味著她對許多的未知與無法掌握的恐懼。
舞臺設計:創作的更多可能
2003年至今,鹽田千春為九部歌劇和喜劇作品創作了舞臺設計。對於以“存在於缺席”為主題創作裝置作品的鹽田來說,歌手、舞者和演員“在場”的舞臺空間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傳統博物館展覽的環境。因此,在鹽田的舞臺設計專案中,表演者往往會積極參與到舞臺上的裝置中。
歌劇《松風》於2011年在布魯塞爾皇家劇院首演,舞臺上放置了一個寬14米、高10米的大型裝置,而舞者則從四面八方爬過鹽田千春的黑網。這些舞臺設計專案,透過與導演、表演者、編劇等的合作創造出多種視角,而不是單一藝術家的作品,為鹽田實踐自己注入了更廣泛的可能性。因此,舞臺設計成為她創作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