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三山五嶽”這個詞,古人更會說。對於五嶽,多數人都知道它們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以及中嶽嵩山。
五嶽在中國非常有名,是中國諸多名山的代表,古人對五嶽情有獨鍾,提起山川,就會說到五嶽。自古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的說法。古代早就對五嶽作了精確而形象的描繪,比如戰國時期的《山海經》裡,這樣寫道:恆山如行,嵩山如臥,南嶽如飛。這些描述,生動形象,簡潔明瞭。
東嶽泰山,位於山東泰安市境內,自古就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及“五嶽獨尊”之說。杜甫寫詩讚嘆其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實際上,泰山是一系列山脈的總稱,綿亙于山東省中部,位於泰安、濟南、淄博之間,其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位於泰安市境內,所以在習慣上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歸納於泰安市。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最高峰南峰海拔2155米,為五嶽中海拔之最。華山古時稱“太華山”,是秦嶺餘脈,它是由一整塊花崗岩構成,山勢陡峭險峻,不僅在五嶽中最高,也是五嶽中最險的,有“自古華山一條道”之說。古詩中有“西嶽崚嶒竦處尊”之讚美華山的詩句。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綿延於南嶽區、衡山縣和衡東縣之間,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米。古時稱壽山、南山,戰國《甘石星經》中記載,衡山對應上天星座28宿的軫之翼,屬天罡北斗中的玉衡星,古人認為衡山是“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故曰衡山。
北嶽恆山,有東西兩個主峰,東峰大峰嶺,西峰翠屏峰,海拔都為2016米,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初名太恆山,古稱玄武山、崞山,清初才被確定為北嶽。有趣的是,最初的北嶽恆山並不是今天的北嶽恆山,幾經變遷,最後才確定下來今天的北嶽恆山。
中嶽嵩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91米,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稱嶽山。古代以嵩山為中央,左岱右華,岱為泰山,華為華山,嵩山位於中心,故名中嶽。另從地理位置看,河南是中原地區,自古就是天下之中心,所以嵩山為中嶽乃實至名歸。當然,嵩山的名氣還是來源於少林寺,“天下武功出少林”,嵩山因少林寺而名揚中外。80年代電影《少林寺》的風靡,更是讓嵩山一夜成名。
五嶽之中,按海拔高度排序,華山>恆山>泰山>嵩山>衡山,西嶽最高,南嶽最矮。古代文人墨客青睞五嶽,讚美的詩詞數不勝數。由於交通不便及視野限制,古人的足跡沒有踏上過青藏高原,也不知道遙遠的西部邊境,有雄偉的帕米爾高原,所以對喜馬拉雅山脈、唐古拉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天山山脈等巨大的雪山系、雪山群很陌生,因此極力推崇五嶽。其實,所謂“山”,山脈、山系,當然首推西部大山脈,中東部的山,嚴格意義上來說,只能算是丘陵。
那麼,五嶽大家都很熟悉,具體是哪五嶽,也很明確。那三山是指哪三山呢?對於“三山”到底是哪三座山,多數人還是比較陌生的。
關於“三山五嶽”中的三山到底是指哪三座山,至今還是有爭議的,目前流行的觀點是指黃山、廬山和雁蕩山,這與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和嵩山這五嶽較對應,除了華山外,它們都處於東部地區。黃山、廬山和雁蕩山能榮登著名的“三山”榜中,一是因為它們風景秀麗,美不勝收,實乃旅遊觀光之佳地。二是因為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賦的大力頌揚,導致這三座山名氣很大。當然還有一說是黃山、廬山和峨眉山,但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名氣已經很大了,所以就沒有必要再把它列入“三山”之中了。
但是,自古以來關於“三山”的分歧和爭議就沒有消停過。遠古時期的三山,是指中國西部的三條巨大的山系——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和天山。這三條代表中華龍脈的山系,從西向東插入中國境內,十分的威武壯觀。說實話,它們才最有資格代表中國的“三山”。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說三山是指神話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這是東方大海中的三座神山。蓬萊位於山東半島的大海之中,有“蓬萊仙島”之名。而方丈是傳說中的位於東海之中的一座島,但沒有具體位置,也沒人發現過這座島。所以它只存在於傳說之中,現實中沒有這些山。
而瀛洲就是現今崇明島的舊稱,但在唐朝之前,崇明島還在海水之下,還沒有露出海平面,長三角沖積平原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它也是虛擬不存在的。因此,遠古時代所指的三山,是位於大海之中的三座仙島,它們多存在於人們的口授相傳中,現實中具體指哪三座山,都是虛擬縹緲的。
而今的三山之中,黃山和廬山自不必多說,那是赫赫有名,在中國的“山”中,那是如雷貫耳。古今中外無數文人騷客,留下無數佳作讚歎這兩座山。尤其是黃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自古黃山天下奇”之說法。其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乃是四絕。可以毫不誇張地講,黃山是中國所有風景名山的代表,所以有“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說法。黃山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之多,所以有黃山72峰的讚歎。其三座主峰都超過1800米,最高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光明頂海拔1860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
廬山是著名的避暑聖地,位於江西九江市,山腳下就是鄱陽湖和長江。廬山共有90餘座山峰並立,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廬山終年雲霧繚繞,氣候宜人,難以窺見其真容,因此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說。廬山冬暖夏涼,是著名的避暑聖地。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的《題西林壁》、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等名篇,都是讚美廬山的。當然,廬山在近代的巨大名氣,還是源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兩次廬山會議,一次是在1959年夏,一次是在1970年夏,這兩次著名的會議,都跟兩位開國元帥有關,兩位元帥名聲鵲起於廬山,也折戟沉沙於廬山。因此,現代廬山,被賦予了耐人尋味的政治含義,也成了一個特殊時代的代名詞。有意思的是,蔣介石和毛主席都非常喜歡廬山,重要會議都安排在廬山上進行,蔣介石還在廬山上設有行宮,名曰“美廬”,作為休閒避暑、調養身體的聖地。
而剩下的雁蕩山就要稍遜一籌了。雁蕩山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東南,分為北、中、南三處,是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首批5A級景區,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也稱東南第一山,其最高峰百崗尖海拔1150米,以奇峰、怪瀑聞名。
但不管怎麼說,雁蕩山還是不能跟黃山、廬山相比,所以時至今日,對於它是否是“三山”成員之一,能否承擔起這個美名,歷來爭議頗大。客觀來說,還是西部三座大山——喜馬拉雅、巍巍崑崙與千里天山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代表中華遠古文明之“三山”,也最有氣勢和實力代表中國的三山。而黃山、廬山及雁蕩山,不過是風景名勝罷了,論歷史文化的積澱及巍峨雄偉之氣勢,遠不及西部三大山脈。